(二)動力機器紡織的初創階段(1893--1913年) ]9 [( s5 z' A3 Y/ ?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他把原擬在廣州籌建的布、紗、絲、麻四局移到武漢建設。武漢之所以能很早建成紡織工業基地,當權官員的倡導功不可沒。$ x) J7 W* m1 h$ h
: |9 }, l8 l7 ]( i5 t" t- ?1893年1月官布局投產,有紗錠3萬枚,布機 1000臺,總投資124萬兩。 促織網該局引進英國機器,聘用英國技術人員,職工2000名,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紡織廠,也是湖北省最早采用蒸汽機和電照明的工廠。最高年產量曾達棉紗1. 15萬件(1899年),棉布295. 5萬米(1895年)。但因債務多,利息重,成本高,管理衙門化,營業不佳,屢經整改也無起色,虧損嚴重。1902年與其余三局一起招商承租。1937年由湖北省建設廳收回。次年內遷陜西,機器賣給咸陽紡織廠。
) s. u' W7 [! H) u( J6 D9 R+ W
( c& v! s7 P& t8 F" Q6 M1893年籌辦官紗局,集官商股各30萬兩,訂購機器。1897年建成5萬錠規模,職工 1600人。后收歸官辦,但經營不善。1902年招商承租,1938年內遷,也賣給咸陽紡織廠。
1 v& D) i$ _% m' c1 y* n% E3 ~: W5 W9 G: w5 o8 R- j
1895年建成繅絲局,有繅絲機 312臺(每臺5緒),工人 470人,投資 47萬兩 , 含商股20% ,額定日產絲200斤,實際只達一半。1902年招商承租,但大都停閉,只有1914--1919年有盈利而開工。后受日本絲排擠,1924年關閉。1936年機器移至棗陽,改名棗陽紗廠。
' S& z6 ~& |) F1 s5 e& M3 B+ R2 z* y/ [" P$ T7 |5 |
1897年籌建制麻局,投資70萬兩,1904年投產。促織網該局聘用日本技師,引進麻織機4 0臺 及配套梳麻、紡紗設備,職工450人,產品有細紋、斜紋各色麻布,柿色軍布,各號麻紗等。1914^-1919年有盈利。1925年起生產帆布、麻袋、毛紗等。1931年后停工。1938年內遷四川萬縣,改為麻織廠,1940年開工,1946年停工,機器變賣。
) j, ^2 t; z4 M2 N' p& s$ j4 m: J
* e2 z( n1 \8 v- M1 ^) {以上布紗絲麻四局在1902^-1938年由應昌、大維、楚興、楚安、開明、福源、公益、民生8家公司先后承租。其中,楚興公司獲利最多,并在結束承租之前,籌建了新的紗廠,成為后來裕大華集團的先導。6 X) W, M2 H2 f* j" M( A: w5 }
% ^3 {2 a6 K1 n
1905年5月,上海、廣州工商界發起拒購、拒銷、拒用美國貨的運動,使美貨進口銳 減 , 加上1906年京漢鐵路通車,促進了湖北紡織工業的發展。促織網1908年張之洞創辦湖北氈呢廠,投資43萬元(其中官股30萬元,商股13萬元),1909年建成,有粗紡錠1000枚,毛織機18臺。機器由德國引進,職工246人,日產呢絨500-1000米。投產3年,3次停產。1913停辦,1936年機器租給軍政部武昌制呢分廠,后又內遷重慶,并入軍政部織呢廠。, K" d* {6 O9 c% C1 R% u- U
4 h* y8 C0 E y' ]2 f其時,湖北民族資本紡織業也開始發展。武漢一地建設機器 紡 織 廠 18家,如廣生織造公司、求實織造公司、華升昌布廠、啟新染織有限公司、美倫麻袋公司等,產品可與洋貨匹敵,開創了民營機器染織、麻織的先河。促織網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湖北省共有紡織染廠120家、占全省工廠數的1/5,職工2. 76萬余人。手工紡織業也有較大發展,染織業增到31家,職工259人;棉織業38家,職工448人;針織業459家,職工4768人。沙市、宜昌也辦起了棉織廠。各地紛紛辦貧民工廠,有織布、毛巾、織染等專業。但這期間發展的企業是以手工紡織為主的小規模作坊、工場,使用的多半是改良后的手接腳蹬的機器,一般是由手工業者、店員、小商販等開辦,商業投資極少。
* ^, w- {) j0 P; A6 Y3 B3 b9 q( e4 V
20世紀初 , 程 雪 門兄弟曾仿制日本軋花機,因侵犯專利被罰;1904年仿造新式織機成功。1912年計國禎開辦襪車廠,仿制德國手搖襪機。以后又有幾家襪機廠出現,機器銷往湖南等省。- ]! t# [4 B: G9 C9 C
: ^+ q% y' b% t7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