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南部和中部多盆地,黃河流經本省西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我國北方重點產棉地區之一。省內山區較多,羊毛資源很富。晉東南、晉南地區歷來有栽桑養蠶的傳統。在明清以前,山西潞安是北方絲綢中心,產品稱為“潞綢”。山西人民從事紡織生產有悠久的歷史。
3 I, @. f8 V, ^& {9 ?9 q% |, G6 I3 h1 p8 R
一、近代紡織工業的誕生和發展(1924—1936年)* R0 i; J8 ?1 D+ z! g4 f/ h9 K( t2 Q% J
* x5 ^2 E& j! l1 \早在光緒年間,清政府在新絳縣籌建棉紡廠,未成 。: \) `& S9 v: T" }( K
" `- j C9 Y, @( o% r- ~隨著交通事業的發展,1907年10月正太鐵路自石家 莊 至 太 原建成通車。1919年山西實業家徐一清聯合省內外各界知名人士聶云臺、徐秉臣等,集股150萬元,成立晉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在榆次縣北關購地420畝建設紡織廠、購買英制紗錠1. 28萬枚和500馬力發動機。促織網后因山西干旱、集資困難等原因,直到1924年6月才投產。開始經營順利,1927年購置紗錠800枚,并在縣城東的源渦村建成1150千瓦汽輪發電廠一座。1929年擴建紗場,購置紗錠2萬枚; 1930年擴充資本到300萬元;1931年購紗錠8144枚,棉毯織機4臺;1932年又購置線錠752枚,資本增為400萬元;1935年購置織機480臺,因資金短缺未及投產。到1936年,該公司擁有紗錠4. 17萬余枚,線錠752枚,織機480臺,棉毯織機4臺。$ F& ]+ M; Q8 o- Z, z
1927年 6月,新絳縣大益成紡織廠建成投產,有紗錠 6048枚。1929年紗錠增至萬余枚;1931年資本增至214萬元,又購紗錠400枚,線錠1040枚,織機260臺,并用電力發動;促織網1934年又增加織機144臺,紗錠2400枚。到1936年,擁有紗錠1.64萬余枚,線錠1040枚,織機404臺。0 N$ l% ?3 V, G
1929 年 祁縣益晉染織廠購進200臺織機,替代了手工木織機。由此,該廠從手工作坊變成了近代染織廠。8 e5 e; y! Y0 }6 C# z4 c
1930年2月, 太原晉生織染廠建成投產,有織機 252臺。1931年又購置紗錠 6000枚。1931年6月,新絳縣雍裕紡織廠建成投產,有紗錠8400枚,線錠 520枚,織機 140臺 ,日產100匹棉漂染設備。* m& r6 J9 C! T" v4 T4 Y1 ]/ e
1933年西北實業公司投資45萬元,在太原籌建西北毛織廠,1935年8月投產,有毛紡錠880枚,其中精紡錠700枚、粗紡錠180枚,毛織機43臺。
A. E( r; ? `截至1936年,山西省共有晉華、大益成、益晉、晉生、雍裕等棉紡織企業5家,全屬民營,計有棉紡錠7. 26萬余枚,線錠2312枚,織機1476臺,棉毯織機4臺。促織網另有官辦企業1家,即西北毛織廠。' C' u0 @ ?, j# d% z) g$ i
30年 代 , 因 洋紗、洋布充斥市場,晉華紡織公司產品積壓,連年虧損,到 1935年借債 400萬元。同年11月,由天津中國銀行代管。其時,大益成、雍裕、晉生等廠也由天津中國銀行代管。
. j, O: k P6 S# D
6 a: _7 ^. p2 [" l: f+ w后來,由于國內抵制洋貨,市場好轉,紗布價格回升,不到1年時間,各公司轉虧為盈。促織網1936年山西省共生產棉紗3. 38萬件、比1934年提高10%,棉布42. 3萬匹,毛織品6. 3萬米,絨線1780公斤,毛毯3549條,擁有固定資產491. 35萬元,是戰前紡織工業生產情況最好的一年。 r9 R- ^& H& y* n E( B9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