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展過程
) F. F; J# P: I9 t' x
, Y2 u5 O: ^- d3 E' N C) E(一)近代紡織手工業的發展和動力機器紡織的萌芽(1840 -1913年)/ X& ~% ?. [) M, a# K5 [; |4 O
& Y4 K+ S) K9 g2 {1840年以前,廣東手工棉紡織業已發展到很高水平,出現了不少手工作坊、手工工場,并以廣州、興寧、佛山為中心,年產量達數百萬匹。1819年出口的土布高達330萬匹,廣州、興寧各有織工10萬余人,佛山亦有5萬人。自1830年后,洋紗、洋布大量涌入,土布出口漸趨衰落。6 I, k8 t' U+ X- B" E: L
( v* k" {- g" c: S4 e7 L7 x60年代,洋紗削價傾銷,商人趨利,土紗業漸呈解體。輸入的棉紗,絕大部分輸入廣州。1867-1871年,輸入廣州的棉紗占全國97. 9% ;1884-1888年,占全國63.600。洋紗、洋布大量輸粵,沉重地打擊了廣東手工棉紡織業。至19世紀末,廣東各地手工棉紡織業幾乎全部停業,大量紡織女工失業轉行。, |: X7 F; s6 T6 j5 `" E
" L& [( H" M' @7 W/ y廣州出現的第 一 家 紡 織廠,是1871年 7月投產的厚益紗廠,由美國駐廣州領事富文通過廣州行商伍紹榮在紳商中籌集資金2萬銀元,在美國領事館所在地開辦,有紗錠1280枚,紡15支紗,日產棉紗800磅。促織網。后來,美國新任領事以拖欠購機款600元為由,扣留機器,并迫令停工。富文既無資本,又想把工廠據為己有,引致股東抗議,商人拒購該廠棉紗。該廠從開工至歇業不足半年,最后將機器拆賣,中國股東血本無歸。5 w" h$ [& I: n! m1 k5 h: U6 g
1 O6 O/ g* f! t- S
動力織布始于20世紀初。1905年南洋僑商在 廣 州 彩 虹橋附近創辦“亞通機器織布(廠),投資5. 5萬銀元,有6馬力發動機1臺,雇用女工20人”。1909年澄??h規模較大的建華織布廠,從日本購進織布機55臺,電動機1臺,全屬機械化,1914年毀于大火。
& S3 S& z( I3 b0 v5 i
: I2 y+ B6 a, q& x+ b廣東針織業由手工逐步發展而來。1850年廣州歸僑帶回德國手搖襪機 在 廣 州 織襪。1892年唐三行又帶回襪機和橫機,從事織造棉、毛針織品。1907年廣華興織造總公司在廣州誕生,有機器40臺,織造長短洋襪和西式內衣褲,日產內衣20打。從此,針織技術從家庭手工業走向工業化生產。1910年廣東開始用電動襪機。1911年針織業遍及佛山、汕頭、臺山等地,廣州是最大的針織業中心。2 ?+ [3 R% x! n( \
, m' M, r$ |2 p; M- G近代縹絲業以繼昌隆繅絲廠為首創,發展很快,到1911年已形成相當規模。繼昌隆繅絲廠由華僑陳啟沉于1872年在故鄉南海簡村籌辦,占地40余畝,投資白銀7000余兩,有煮水鍋爐1臺,絲釜300個,焙繭室1間,女工六七百人。1873年設備安裝完竣,1874年投產,產絲優于土絲。1881年廣東已有新式繅絲廠11家。是年蠶繭歉收,手繅絲上市大減,以致絲織業缺絲停工,乃歸罪于機器繅絲。是年10月,1000多“錦綸行”(手工絲織工會)同人搗毀裕厚昌絲店,并擬及繼昌隆。繼昌隆繅絲廠被迫遷去澳門,改為復和隆繅絲廠。1885年遷回簡村,改為世昌綸繅絲廠。1887年廣東機器繅絲廠已有46家,其中順德42家,占90%.1906年珠江三角洲有機器繅絲廠174家。1911年順德縣有機器繅絲廠142家。 1911年廣東省生絲出口達3. 6萬余擔,為全國生絲出口量的28.2% 。
0 N4 [3 p7 T5 _+ Z4 G3 O1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