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地方] 近代廣東紡織工業發展史

[復制鏈接]
樓主
發表于 2020-10-12 23:10:17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r* E( A* I: d7 U/ A
廣東省位于南嶺以南,珠江 下 游 , 瀕臨南海,為華南的門戶。全省為亞熱帶一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河流眾多,適于種植蠶桑、竺黃麻、棉花等紡織原料,具有發展紡織工業的有利條件。廣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緣,西江、北江、東江的交匯處,自唐代以來,就是全國主要的貿易港口之一。
+ u' _  f% l1 K$ R# t
6 d, y1 C3 w- p清初,嚴禁“片帆出?!???滴?3年(1684年)開禁,1685年在澳門(后遷廣州)與漳州、寧波、云臺山等一起設立海關。由于英商在寧波、定海擾亂,1757年關閉江蘇、浙江、福建港口,只留下廣州粵海關一個對外通商口岸,直到1842年。因此,廣州成為沿海貿易最繁盛的城市。: p- m' |; _/ \4 i/ S
/ C& n1 W$ ?- ^; j
廣東紡織工業歷史悠久。西漢時,珠江三角洲地區已有種桑育蠶。南朝劉宋時,廣 東 潮 陽所產竺布“價格倍紗羅”;雷葛有“盛行天下”之譽。北宋末年,棉花種植在省內各地已很普遍。當時番禺、順德、東莞曾流傳“無男不種棉、無女不織布”。紡織品從徐聞、廉州(今廣西合浦)等口岸輸出海外??诎陡浇貐^棉紡織業相當發達。海南人民還能織出彩線交織成花紋的棉布。5 e  I) n6 T) D" K' u) O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
 樓主| 發表于 2020-10-12 23:13:35 | 只看該作者
二、發展過程
) F. F; J# P: I9 t' x
, Y2 u5 O: ^- d3 E' N  C) E(一)近代紡織手工業的發展和動力機器紡織的萌芽(1840 -1913年)/ X& ~% ?. [) M, a# K5 [; |4 O

& Y4 K+ S) K9 g2 {1840年以前,廣東手工棉紡織業已發展到很高水平,出現了不少手工作坊、手工工場,并以廣州、興寧、佛山為中心,年產量達數百萬匹。1819年出口的土布高達330萬匹,廣州、興寧各有織工10萬余人,佛山亦有5萬人。自1830年后,洋紗、洋布大量涌入,土布出口漸趨衰落。6 I, k8 t' U+ X- B" E: L

( v* k" {- g" c: S4 e7 L7 x60年代,洋紗削價傾銷,商人趨利,土紗業漸呈解體。輸入的棉紗,絕大部分輸入廣州。1867-1871年,輸入廣州的棉紗占全國97. 9% ;1884-1888年,占全國63.600。洋紗、洋布大量輸粵,沉重地打擊了廣東手工棉紡織業。至19世紀末,廣東各地手工棉紡織業幾乎全部停業,大量紡織女工失業轉行。, |: X7 F; s6 T6 j5 `" E

" L& [( H" M' @7 W/ y廣州出現的第 一 家 紡 織廠,是1871年 7月投產的厚益紗廠,由美國駐廣州領事富文通過廣州行商伍紹榮在紳商中籌集資金2萬銀元,在美國領事館所在地開辦,有紗錠1280枚,紡15支紗,日產棉紗800磅。促織網。后來,美國新任領事以拖欠購機款600元為由,扣留機器,并迫令停工。富文既無資本,又想把工廠據為己有,引致股東抗議,商人拒購該廠棉紗。該廠從開工至歇業不足半年,最后將機器拆賣,中國股東血本無歸。5 w" h$ [& I: n! m1 k5 h: U6 g
1 O6 O/ g* f! t- S
動力織布始于20世紀初。1905年南洋僑商在 廣 州 彩 虹橋附近創辦“亞通機器織布(廠),投資5. 5萬銀元,有6馬力發動機1臺,雇用女工20人”。1909年澄??h規模較大的建華織布廠,從日本購進織布機55臺,電動機1臺,全屬機械化,1914年毀于大火。
& S3 S& z( I3 b0 v5 i
: I2 y+ B6 a, q& x+ b廣東針織業由手工逐步發展而來。1850年廣州歸僑帶回德國手搖襪機 在 廣 州 織襪。1892年唐三行又帶回襪機和橫機,從事織造棉、毛針織品。1907年廣華興織造總公司在廣州誕生,有機器40臺,織造長短洋襪和西式內衣褲,日產內衣20打。從此,針織技術從家庭手工業走向工業化生產。1910年廣東開始用電動襪機。1911年針織業遍及佛山、汕頭、臺山等地,廣州是最大的針織業中心。2 ?+ [3 R% x! n( \

, m' M, r$ |2 p; M- G近代縹絲業以繼昌隆繅絲廠為首創,發展很快,到1911年已形成相當規模。繼昌隆絲廠由華僑陳啟沉于1872年在故鄉南海簡村籌辦,占地40余畝,投資白銀7000余兩,有煮水鍋爐1臺,絲釜300個,焙繭室1間,女工六七百人。1873年設備安裝完竣,1874年投產,產絲優于土絲。1881年廣東已有新式絲廠11家。是年蠶繭歉收,手絲上市大減,以致絲織業缺絲停工,乃歸罪于機器絲。是年10月,1000多“錦綸行”(手工絲織工會)同人搗毀裕厚昌絲店,并擬及繼昌隆。繼昌隆絲廠被迫遷去澳門,改為復和隆絲廠。1885年遷回簡村,改為世昌綸絲廠。1887年廣東機器絲廠已有46家,其中順德42家,占90%.1906年珠江三角洲有機器絲廠174家。1911年順德縣有機器絲廠142家。 1911年廣東省生絲出口達3. 6萬余擔,為全國生絲出口量的28.2% 。
0 N4 [3 p7 T5 _+ Z4 G3 O1 e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3 #
 樓主| 發表于 2020-10-12 23:20:02 | 只看該作者
(二)近代紡織工業的形成階段 (1 914-1937年)1 n6 ?# c  S, U# w5 A7 `) E
( x" m% @( T0 \' \2 n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手工棉織業有所發展。20 年 代 ,又 因棉紗、棉布進口驟增,工廠紛紛倒閉。1926年廣州寧水布廠采用機動全鐵織布機,30年代廣州棉織業才廣泛采用動力牽引的織機。1933年春,廣東省政府決定成立絲織、制絲、棉織、毛紡織、絹絲麻紗等5家工廠,合稱為廣東省營紡織廠,廠址選在廣州河南草芳圍至石涌口一帶。該廠棉紡織部分規模為紗錠2萬枚,織機120臺,1934年底竣工,1935年投產,年產棉紗56萬磅。棉紡部主任王福衛曾與工人
: i1 k# w9 A) A: c- T3 y9 G8 F一起紡出80支紗。同時投產的毛紡織部有粗紡錠840枚,精紡錠114。枚,毛織機42臺,年產粗紡呢絨1. 77萬余碼、精紡呢絨2萬余碼。絹絲麻紗部有絹紡錠120。枚,織機24臺,年產125. 5支絹絲麻紗5000斤。制絲部有縹機9臺。絲織部有絲織機68臺。制絲、絲織部均于1933年竣工,1935年產生絲2485斤、絲織品19. 92萬碼。
! p  X% X( n( d  ~) ~3 `4 a  e+ _
1935年廣東省廣州區第一蔗糖營造場附設麻包 廠 籌 建 ,于 1937年投產,廠址在吳川縣下山村,距梅蓑5華里,有粗、精紡錠1320枚,織布機60臺。該廠投產不及1年,因日本侵華而停工,將全部設備拆存于廣州灣(即湛江市)租界內。
& B9 I2 I: M. i- O
' N- S3 p% F, z, N$ D1912-1919年,廣東針織業總產值處于全國第 一 至 第 三之間。1913年華僑陳廣慶引進美制電動襪機,可以自動起蹭,后又加以改革,名“廣慶”機。此機對廣東針織業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920年廣州的冠華、周宗亞針織廠引進單頭湯姆金臺車及電動打紗機、翻紗機。1921年廣州有針織廠(坊)1000多家,雇用工人2萬多人,其中較著名的有永業、大東、民業、震東、裕興、振華、惠華、麗華、公興、廣民興及廣州等11家。1923年以名牌產品著稱的利工民針織廠誕生。( g  u- f* J6 ^! X7 V3 g! {
; p  @& M, |) v4 c( o4 p
20年代末,廣東中山人陳技在美國學習雙頭臺車制造技術,回國后在香港設廠仿制,能織汗衫、背心、衛生衣褲,成為廣東針織業的重要設備。1926-193。年,廣州針織業向內衣發展,并改進和提高織、煮、練、整理等程序。產品質量提高,名牌產品迭出。求進織造廠的精致牌線仔襪,利民針織廠鹿牌“十四”精致襪,風靡華南地區。利民針織廠的120支紗金鹿牌、周藝興廠的100支紗單車牌線仔內衣,可以同法國鹿頭牌、德國鐵塔牌媲美。周宗亞針織廠的衣架牌,全新針織廠的555牌,棉藝針織廠的富貴牌、水仙花牌等內衣,都是名牌產品,售價又低于舶來品50%-60%,因此把舶來品擠出了廣州市場。30年代,深受人民喜愛的有利工民針織廠的秋蟬牌,全新針織廠的宮燈牌,胡緯成針織廠的雙葵牌,李裕興針織廠的黑妹牌、紅妹牌等汗衫產品。
4 b7 V5 k% ~  L( k( ^6 D6 a) R+ g
1914-1929年是廣東縹絲業的黃金時代,全省有桑園160-170萬畝,生產鮮繭150-1 60萬擔,生絲10多萬擔,其中出口生絲4-5萬擔,值銀約5000萬海關兩,占全省出口總值的65.7%. 1922年生絲出口5萬余擔,占全國生絲出口總量的34.87 Yo.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絲價暴跌,出口量日少,大批絲廠關閉。1932年廣東全省開工的縹絲廠158家,1935年僅剩21家??椌I業也受到人造絲織物大量傾銷的影響,南洋、印度市場盡被奪走。南??h織綢業150家,半數改營別項織物。廣州手工絲織業失業工人占全市手工業工人數的70%。" T; _% s5 w6 w) `

3 b" `/ ]+ D) n/ }9 g- T順德是廣東綴絲業生產中心。1923年全省縹絲廠194家,順德95家。1926年全 省縹 絲 廠202家,順德154家,縹絲機占全省的7500。民國初期,廖仲愷任廣東省主席時,提倡植桑,組織生絲出口,并在順德設立女子縹絲學校,培養人才。1918年廣東商會與英國駐穗商會、廣東絲業研究所共同組織廣東萬國絲業改良會,邀嶺南大學入會。廖仲愷撥港幣5000元調查全省蠶絲業,并于1923年成立廣東蠶絲改良局,下設5個推廣站。龍山站推廣“碧交”蠶種,因蠶農疑慮,推廣僅占蠶農育種的3%一 40 0。在縹絲技術方面,1929年曾在順德縣廣昌絲廠、同棧絲廠,南??h同德絲廠、同和絲廠、廣達絲廠將共捻式改為單捻式,并把制絲機的手掣改為腳掣,釜數2000。僅過一二年,這些絲廠又把改良的設備全數拆除,仍沿用舊制縹絲。
9 a0 {) n4 c: C  a" K
3 L* q/ e0 x# M8 f% M廣東有一些地方特產,如莨紗、綢、抽紗和夏布等,是內外銷的佳品 ,在 近 代 廣東紡織史曾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手工紡織業向半機械化和動力機器紡織發展的進程中,除抽紗轉為手工工藝品外,紗、綢和夏布因囿于手工操作,費工費時,而逐漸衰落。
* D: B: U  V% H
6 u+ Q3 b: ~  m: x" K* ?. C' w紗、綢,又名“香云紗(紗有花紋)、“黑膠綢”(綢無花紋),是廣東絲織品中獨具一格的特產,始于1878年前后,創源于南??h西樵、民樂一帶。5 Z2 P( {9 t( b
+ H6 K; N2 J7 c+ P
據1936年《順德絲業調查》,“廣東絲織鼎盛時,有絲 織 廠 1000余所,繭綢機廠1700余所,家庭有一二機者更無從稽考??棛C4萬臺,年產300萬余匹,約值粵幣7000余萬元,直接謀生者30余萬人。"1935年外銷不暢,售價每尺從1元左右降至3角。1936年織機只有8575臺,年產絲綢88萬匹。( j, y2 _  V. t4 Z$ k3 t3 V' E0 r' d
3 d) l- {( {* r# U
19世紀80年 代 ,汕頭福音醫院醫生、美籍傳教士向當地婦女傳授抽紗技術。以后,此技術世代相傳,逐漸形成色調濃郁、構圖嚴謹、針法細膩、獨具風格的抽紗。抽紗的興盛,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以及出口免稅的優惠。抽紗技術在汕頭、潮安、潮陽、揭陽等地家喻戶曉,業此者達50萬人,其中女工占95%。抽紗纖巧大方,品質高,成為潮汕出口貨品的第一位。抽紗選用質地優良的亞麻布、芝麻布、加紗布、絲布、棉布、玻璃紗等織物和各色繡線為原料,1912年后始采用揭陽產的夏布。產品有桌布、床罩、枕套、沙發套、手帕等幾十個種類。6 h: E9 }. o* R4 G9 w' l# S

7 z' F% P7 g& i  U% z夏布是以蘭麻用手工績紡而成,是夏季上等衣料。廣東織造夏布散布各地 ,而 產量較大、從業人員最多的是揭陽、豐順兩縣。揭陽織造夏布為生者15萬人,豐順亦有4萬人,湯坑產品頗具盛名。據《廣州府志》載,“新會竺布甲天下”,“商販貿易每年不下10余萬匹,為四方所尚,外夷亦重之”?!白匝蠓餍?,內外銷驟減,織工轉業,又因現代工藝技術進步,麻紡織產品繁多,苧布、麻布已非舊樣?!?br /> ' r7 ~- a3 E- M" r( I! N  E; r  n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4 #
 樓主| 發表于 2020-10-12 23:22:14 | 只看該作者
(三)抗日戰爭時期的衰退階段(1937^-1945年)1 j! `" M; O. S- b( e

" `  m1 x' [+ J1 r- c1938年 10月廣州淪陷,廣州省營紡織廠被日軍 占 領 ,改 名上海紡織股份公司廣東工場,原辦公室、宿舍,制絲、棉紡織、毛紡織、絹絲麻紗、動力等部都作為日軍倉庫,絲織部淪為修械制彈廠,大部分設備均被搬走,工廠停工。1942年冬,又改名為廣東省建設廳紡紗廠,生產上只紡不織。次年4月開工,直到1945年4月才恢復到紗錠520。枚。1945年7月,棉紡部遭轟炸再次停工。廣東省建設廳于1942年在粵北樂昌坪東芒沖興建了另一家紡紗廠,月產20支紗9 \9 G0 C( }- f* m3 K
1500磅。1945年1月,該廠毀于戰火。
2 f9 S* h1 a4 l2 H5 ~4 S; X# y7 @: i
0 M4 u5 V8 X: N' M廣州淪陷期間,外地棉紗來源斷絕 。1 94 1年 12月香港淪陷后,日軍曾把香港的存棉、存紗運來廣州,售價極其昂貴。廣東產棉量僅及需用量的1%,致使機器織布廠基本停業,小型手工織布廠間歇開工。7 ^; t" f; {! h& @% @0 A/ ~

5 G/ r# m5 ^& @  D8 r) t6 q5 S廣州淪陷后, 針 織業 幾 乎全部倒閉。利民針織廠將工人解雇,全新、棉藝針織廠將機器拆掉。1939年汪偽政權成立,對針織業采取配紗方式,只有李裕興、胡緯成、柏強等幾家針織廠間歇開業,生產中低檔產品,并加工一些軍用手套,其余各廠全面停業。佛山40戶針織廠,僅有12家開工,汕頭40戶亦基本停業。. R' L# Y3 J' w/ K3 w
5 `! N) ?# d! A- _8 C& u5 X' T
繅絲業遭受空前的摧殘。廣東淪 陷 后 , 日軍不準私運蠶絲出口,而特設機構賤價收購,繅絲業被迫停業。1939年國際市場絲價升高,日軍強迫各繅絲廠復工。當時順德縣開工的繅絲廠19家,萬余釜;南海開工的12家,6925釜。1940年生絲出口僅1248擔,占全國生絲輸出量的1%。1942年珠江三角洲繅絲業全部停業,繅絲廠大部分拆毀,各種馳名中外的絲綢幾乎絕跡。& U6 t$ r0 L8 g, k4 _, a, U* x  v9 Q- w4 {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5#
 樓主| 發表于 2020-10-12 23:26:09 | 只看該作者
(四)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恢復階段(1945-1949年)% f5 K( B. R# P' R4 v+ k
) [% ]7 S% G4 T& e( n( b
抗戰勝利后,原廣東省建設廳紡紗廠被接收,改為廣 東 實 業 有限公司廣州紡織廠。1946年1月修復1600錠,7月增至4000錠,到1948年增至1. 8萬錠。另外,廣東實業公司以穗新公司名義與上海申新二廠、五廠簽約,在原廣東省營紡織廠的制絲、絲織、毛紡織、絹絲麻紗部的廢墟上合作開設廣州紡織廠第二廠,規模為棉紡錠1. 84萬枚,1948年8月建成投產。1949年6月,取消與廣州紡織廠的合營,單獨成立廣州紡織二廠。這兩個廠共有紗錠3. 69萬余枚,職工1959人,當年產棉紗1. 55萬余件。- Y7 s* G: u  g  x' N8 w$ T

8 m8 t8 w- i3 x/ c抗戰勝利后,東南亞和國內客商來廣州大量訂購棉布,棉織業得到發展。當時有大小織布廠900多家,手工織機8000多臺,動力織布廠也有較大發展。從上海遷來的天龍布廠,歸僑開辦的裕南布廠,佛山遷廣州市的泰盛布廠和一些新建的布廠陸續投產。至1946年,廣州市有動力織布廠68家,動力織布機1700多臺。1947年爆發原料漲價風,織布廠受沉重打擊,歇業的近半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全省棉織業共有1. 31萬余家,而有動力織布機的除廣州外僅26家,設備有木織機2. 6萬余臺,鐵織機580臺,年產棉布5040萬米、比1946年下降57%,總產值8344. 5萬元。從廣州港出口的棉紡織品,占全國的比重很小,1946年為0.74%, 1947年為3.44%。: H" y% Y8 l' g# _4 N  |
) t! s. q; h/ i% b3 _. A0 H! L
針織業也因各地客商大量訂貨而畸形發展。1949年全省有生產比較固定的針織廠、作坊550多家,從業人員5500多人,有各種編織設備2200臺。
3 a+ D* c9 X* l
! G! q: }3 C7 o: [1949年全省印染業仍屬家庭手工業方式,用染缸染布 , 運輸靠手提肩挑。小的只夫妻兩人一口染缸,較大的亦不過30-50人的工場,設備簡陋。據1950年統計,全省共有大小印染企業266家。由于印染技術落后,質量差,成本高,售價比上海產品高20%,以致上海產品在廣東占領90%的市場。因此,1950年印染能力雖有6288萬米,但當年實際產量只有1154萬米,而銷售量僅244萬米,大量產品積壓,大部分染坊被迫關閉,1952年全省只剩48家印染企業。
$ q% J' K* k: h# n) m/ Y9 J  C* G! B5 Q4 f2 b7 i
1949年全省有較大的麻紡織企業18家(含廣東麻紡織廠和梅菉麻袋廠),工業總產值 1 86萬元,年產麻袋35. 8萬條。
+ F( k0 \" R  e( _  W. w
+ J/ Y# C$ t; D( C5 G繅絲業曾一度小有恢復 , 但受嚴重的通貨膨脹的影響,仍無法擺脫凋零的局面。到1949年末,有蠶繭生產的只有16個縣,桑園22. 7萬畝,為全盛時170萬畝的13%。當年生絲產量為6400司擔(每司擔折1. 2市擔),外銷僅400司擔;絲織品450. 7萬米。$ T# R, k. b% M  I1 G# V- W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6#
 樓主| 發表于 2020-10-12 23:29:35 | 只看該作者
三、發展特點% L# R8 l- X7 C6 p% A  s
以廣州為中心 的廣東省,在 1937年已經形成包含棉、毛、麻紡織、針織、繅絲、織綢等行業的近代紡織工業,由于在日軍侵占時期遭受嚴重摧殘,抗戰勝利后雖經恢復,但與最盛時期尚有很大差距?;仡欉@一時期的發展歷程,其主要特點為:
8 a6 D3 E3 L3 ]+ t6 N0 ~+ j( J. ~$ r3 V
(一)紡織業興衰與國際市場密切相關

$ q7 C, Q! ^9 R! \# l+ t# I紡織品出口暢銷時,紡織工業發展;而 在 出 口銳 減時,紡織工業就衰落下去。廣東繅絲業的發展,基本上是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升降而變化。洋紗的輸入雖曾一度促進棉織業的發展,但對近代棉紡業的發展起一定的阻滯作用;洋布的大量涌入,則瓦解了廣東的手工棉紡織業。
. o% [! S; _' c' M* r) b& p; J2 g% k/ S9 H, d5 m
(二)最早引進西方近代紡織技術
2 L8 j% w3 U* A5 M
廣州曾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唯一港 口 ,西方近代紡織技術最早是從廣州開始引進的,如繅絲業的蒸汽繅絲機和動力繅絲機、棉紡業的動力紡紗機、針織業的手搖襪機等。0 M. M. P- {! S( R5 }# B: g- n5 J: K

5 [9 ]8 c2 s2 D- E' s(三)僑資和歸僑起重要的作用
7 ~" l0 [- v  }- t廣東華僑眾多,僑辦工廠在廣東 民 族 工 業中占1/2,占全國華僑投資的1/5。繼昌隆繅絲廠是歸僑投資的先聲,是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的近代紡織工廠。清末,到日本學習紡織機械和針織品生產的楊高臣,在廣州開辦織襪作坊。他仿造的手搖機,名“震東”機,是廣州第一批啟造織襪機。因“震東”機能織出比較精致的花紋,到歸僑陳廣慶制造電動織襪機— “廣慶”機問世后仍廣為使用。其時廣東針織廠50多家,多為華僑資本創辦。佛山規模較大的紡織廠6家,除公記隆、三聯外,其余如紅棉、公興隆、均泰和中山4家都是華僑投資。順德19家機器繅絲廠是僑資資本,共68萬銀元。
  O3 j" P" M1 U) P* K+ U- f4 M% ~0 _5 E, ?/ S+ [
(四)有值得保護的傳統紡織技術0 ?! |( A, `! }9 b+ q
廣東手工紡織業基礎很好,棉紡織業、麻紡織業、針織業、縹絲業、織綢業等歷史悠久,技術、質量都卓有盛譽,并創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紡織品如紗、莨綢、抽紗、夏布等,保護好這些傳統技藝,使之與當代先進技術結合起來,必將為紡織工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K& O( b% N* a) `, U; q5 v# r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12 16:3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