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緩慢發展階段 (1932-1936年)' D" u" U: A' D! L9 O, v
1931年日本侵略我國東北,湖南、湖 北 等八 省 又遭受水災。1932年 “一 ·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上海棉紡織業停滯不前,而日商紗廠卻不斷擴大。此階段針織業、色織業、毛紡業繼續發展,印染業形成相當規模,紡機制造業開始形成體系。$ t( F" o/ f: i4 }. F- n
5 Z( z) u, F7 h5 U! W2 A& q2 D
民族棉紡織業處于艱苦階段,特別是日商紗廠跌價傾銷使華商 紗 廠 陷 入困境,經營虧損,借債度日。1933年4月,華商紗廠因業務蕭條,決議減工。1935年6月底,華商紗廠有全部停工或減工的。1934 -1937年,華商每年下半年停工有高達7周以上的,開工率不到80%。在此期間,僅在崇明、嘉定(當時屬江蘇省)各新開1家規模不大的紗廠。1936年上海共有紗錠266. 71萬余枚,附設布機3萬余臺。其中華商紗錠111. 44萬余枚、占41.800,附設布機8754臺、占29.200;日商133. 14萬余枚、占49.9%,布機1. 72萬余臺、占57.8%;英商紗錠22. 13萬余枚、占8.3%,布機4021臺、占13.4%。
4 `* S; \. c& d) W) i$ z9 r) p, s z: w/ j7 ^4 v
針織業在提倡國貨聲中繼續發展。1937年1月,景福衫 襪 織造 廠 創辦,生產飛馬牌汗衫背心、衛生衫褲。- q. {6 V/ a" ?; s
2 v e* w- o! y5 W
色織業有新發 展 。 由 于東南亞和國內市場需要,隆昌、大來、勤工、久安、天益、鼎新、裕成、久章、恒新等染織廠相繼開辦。鴻新染織廠于30年代初從日本采辦平野式四梭箱格子布機,代替鐵木織機,并添置了1400針大提花龍頭。1936年流洲染織廠從日本引進雙羅拉花式捻線機,色織布開始有了毛巾結子線產品。民族色織工業的發展,改變了意大利、日本等外國貨稱霸中國市場的局面,并使部分產品如老條府綢、夾絲男女線呢、絨布等打入東南亞和港澳市場。. |8 M; x5 Y5 L. V! Z
, g3 K; P' ^ K f( i, l
毛巾被單 業 有 新 發展。1931-1937年,新創辦民光、錦樂等毛巾被單廠52家,川沙縣增設源康祥、永和等毛巾廠25家。產品銷路日益旺盛。1936年上海月平均銷售毛巾10萬打、被單8. 5萬條、毛巾被9. 5萬條,不僅暢銷內地,還遠銷南洋。這一時期,毛巾被單業中亦有衰敗的。如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規模較大的華利毛巾廠因與東北客商產銷中斷,6個工場全部倒閉;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三友實業社引翔港制造廠被日軍全部燒毀。1933年成立上海市制造手帕業同業公會。同年,國產織造手帕在漢陽工業廠首創成功。1934年上海第一家圍巾專業廠— 榮記染織廠開工,翌年梭織國產圍巾首創成功。1937年上海首家專業絨毯廠— 和豐織造廠開業,商標為禾豐牌。
: d5 c) p5 c. Z5 S t3 b4 W B* A1 z) {6 A% _( C
線帶行業大發展。到 1936年,制線業發 展到 30 多家,織帶業發展到100多家。; \, r. t$ s9 C6 h) N
" A, k' J9 ~, m. h! X9 z
印染業有新發展。日商在 1931-1934年相繼設立了9家印染廠 (場),其中以內 外 棉 公司第二加工場(現上海第一印染廠)規模最大,具有漂練、染色、印花能力,日產1萬匹,號稱遠東第一。當時華商大多生產色布,花布除舶來品外,基本上為英商綸昌印染廠的產品所壟斷。隨國內消費量的增加,華商永安、新光、新豐、永新等廠相繼開辦。到1937年抗戰前夕,上海的機器印染業已具相當規模,年產能力4. 5億米以上,其產量為全國的80%。) L4 r3 @, H# i# W6 M1 o0 { _) d7 v
E0 S! O/ q2 ?( O9 l* F" i
毛紡織業由于盛行絨線編結服裝衫褲,市場不斷擴大,開設了一批精紡絨線廠。1934 年英商密豐絨線廠投產,置絨線綻8000枚,生產蜜蜂牌絨線;英商怡和紗廠也設立毛紡部,生產各種編結和針織毛絨線。華商安樂染織廠設立毛紡部,生產雙手牌、英雄牌絨線;上海毛絨廠生產小因牌絨線;1935年又有中國毛絨廠生產皇后牌絨線,由此出現中外絨線廠商的競爭。達隆呢絨廠利用1932年“一·二八”事變對市民的影響,采用“一·二八”為商標推銷其精紡呢絨產品。同時,章華毛紡廠也采用“九一八”為商標推銷薄嘩嘰。1937年章華廠發展到精紡錠4000枚,織機130臺。- o4 S/ j+ B5 E! h0 B+ L+ q5 @
5 d3 `6 G9 @6 [! ?. z30年代初,絲織業不景氣。美 亞 織 綢 廠于1933年聯合 10家綢廠、2家綢莊和紋制、染練、經緯各廠,合并改組為美亞織綢廠股份有限公司。美亞第十織綢廠于1936年經批準為“關棧廠”(即保稅工廠),由海關派員稽核,人造絲進口和綢匹出口都豁免關稅(八一三事變中被日軍炮火摧毀)。在此期間,絲綢印花開始發展。美亞綢廠附設印花廠。此外,還有辛豐、中國、天孫、新國民、宏祥、五豐等絲綢印花廠開辦。其中,以辛豐織印綢廠規模最大,號稱絲綢“印花大王”o 1936年起,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已消除,農業豐收,農民購買力增加,再加上日本人造絲大量涌入我國,上海的絲織廠一度多達526家、織機7376臺。1937年1-7月,總產量88. 6萬余匹,達到高峰。; G, O, l# M$ X5 g
; J% u0 x( o, N1 C( |
縹絲業受 到 世 界 經濟危機的打擊,從1932年開始,13/15條分白廠絲每擔跌進千元大關。1933年最高價920元、最低價580元,1934年又跌至460元,直到1935年6月以后,美國需要量增加,絲價回升至700元以上,縹絲業才稍有起色。1936年外銷轉旺。1931年上海有縹絲廠70家、縹絲機1. 83萬余臺,1934年降至35家、8270臺,1936年又升至49家、1. 11萬余臺。, H: s6 ~7 q4 d1 U4 m
, D. L5 z3 q/ Q7 w2 g; \8 k
絹紡 業 有 一 定發展。到 1936年,中孚絹絲廠擴大到絹紡錠4000枚,并添置細絲紡錠420枚。
( ^ N, q$ [, z" D6 r0 m- w2 B5 d2 `1 b2 R3 {0 X
到 1 93 7年抗戰前夕,紡機制造業已有大小企業 570家,形成具有一定生產能力、品種齊全的絲織機制造業和針織機制造業。有的廠對一些國外先進機器已經具有仿造能力,但未得到國內使用廠家的信任,產品未能推廣。如大隆機器廠已能制造整套棉紡機器,供應業務聯系密切的紗廠,但未能成批生產。
# P: D8 }4 N- l# V" I5 i2 Y
0 `* U% w' I/ d. W W$ K1935年棉業統制會與中央研究 院 合 辦 棉紡織染實驗館,成為我國最早的紡織科研機構??箲鹌陂g該館遷往內地。
: N0 Y! C- |0 [' g1 S3 q9 w
9 {/ j& M* l8 r! q8 y1 X$ S8 c(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