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近代湖北紡織發展特點5 }8 |- H; D2 f$ w$ y, j7 P
(一)紡織工業主要集中于武漢
+ z# b8 k, j, Q+ N, l武漢三鎮踞水陸要沖,九省通衢,很早以來就是重要的商業中心。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英、德、俄、法、日等國即在漢口強劃租界,大量傾銷洋貨。1889年洋務派官員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后,即提出在湖北籌辦槍炮廠(后改名漢陽兵工廠)、鐵政局(后改名漢陽制鐵廠),開辦鐵礦、煤礦等,并把原擬在廣州籌建的布紗絲麻四局移至武漢建設,1909年又提出建設氈呢廠。促織網到1913年,武漢已建成行業較為齊全的近代紡織工業基地,擁有棉紡錠8萬枚、布機1000臺、縹絲機312臺、麻紡錠4431枚、麻織機175臺、毛紡錠1080枚、毛織機18臺,成為當時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紡織工業基地。到1936年,由于原料不足、產品滯銷、管理不善等原因,絲、麻、毛等紡織廠先后停工關閉,但棉紡織業卻得到發展,達到32. 26萬錠(含日商廠),占湖北省34. 65萬錠的93.1% 。
* \& i3 F, _' w
" f' q/ K' O! a7 A5 W8 V* p(二)抗日戰爭勝利后,內遷設備大 都 留 在 內地繼續生產0 K* T! ?1 s! H4 M j" D+ H$ N
1938年 8月,因日軍逼近武漢,湖北紡織工業奉命內遷,內遷紗錠17. 23萬余枚,占當時湖北紗錠數的49.7%;內遷布機1412臺,占湖北布機數的41. 7%,絲、麻、毛等紡織設備也一并內遷。除一部分在搬遷中毀損外,促織網留在湖北的僅有10. 8萬錠,為內遷前紗錠數的31.200。這些內遷企業于1939年1月起陸續開工,至1945年已開動紗錠10. 11萬枚、布機937臺,占遷出紗錠和布機數的58. 7%和66.4%??箲饎倮?,震寰和沙市紗廠將部分設備遷回湖北,申新四廠于原地重建。1948年底,全省紗錠數為13. 93萬枚,僅為1936年的40.2%;絲麻毛等紡織設備均末遷回,也末重建,實力大大減弱。4 _1 L, h% a; Y3 k( A% k
; s& r! J+ e$ o! S, ?* m(三)民族紡織工業在競爭中創造了不少成功的經驗' X: k! \9 D. _, \! C, [/ ~' Y
民族紡織工業面對外商的壓迫和競爭,在設備與資金 上 處 于 劣勢。如以相鄰的申新四廠和日商泰安紗廠相比較,申新四廠每個紗錠所占資金僅為23元,而泰安紗廠是它的5. 26倍。有的紗廠為資金短細而不得不向洋行求貸。但是,民族紡織工業盡力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改進設備,改革生產技術,培養和訓練技術力量,以求生存和發展。促織網申新四廠副經理李國偉曾適時地安裝大牽伸細機1萬錠,并將舊機改造更新,增添高速絡筒機,舉辦養成工訓練班,添置染整機器,生產各種色布和斜紋布以擴大銷售,終于使申新四廠由初建時的1. 5萬錠織造面粉袋的紗廠逐步發展成為擁有5萬紗錠、1000臺布機和染整設備的紡織染全能廠。徐榮廷、蘇汰余在經營楚興公司承租紗布絲麻四局時期,曾創辦楚興紡織學校。徐、蘇二人銳意經營,在生產上改棉紗“搭頭”為“接頭”,并適當加長紗支,使用戶得到實惠。1931年他們以低價大量購進強力無損的霜黃花,紡織后染色出售,終于以價廉取勝。經過多年努力,不斷擴大規模,建設新廠,終于組成了裕大華集團。, f" f2 y' B u$ B. W
U5 A g! J1 y0 I'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