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持鈞(1904-1973年),紡織技術專家。原名劉振國。河北省束鹿縣(今辛集市)人。1921年入保定甲種工業學校學習,并以優異成績畢業;畢業后,由學校介紹入天津裕元紗廠當練習生,旋被省教育廳選赴日本官費留學。1926年公派留學日本,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紡織科學習。1930年畢業后在長崎紡織公司實習。1931年秋回國,受中國銀行委托到太原晉生紡織廠考察。他寫出報告促成中國銀行對晉生的投資,并擔任該廠技師。任內,他通過改進技術、引進設備,使該廠扭虧為盈。1936年初調任榆次晉華紡織廠工程師。7 o, _( {6 j+ A1 G# \8 q& V
七七事變后, 戰火延及山西,晉華、晉生等廠停工,劉持鈞與兩廠科技人員流亡到陜西,一度在寶雞青年會日文班任教。1938年7月,受西安農業改進所資助,與王瑞基等山西流亡科技人員一起,參考民間的手工多錠棉紡車,研制出“七七”式50錠鐵木制業精式紡紗機。這種紡紗機的研制在當時后方紡織機械進口、制造困難,紗布生產不足的條件下具有重要意義。當年11月,王瑞基、劉持鈞爭取到中國銀行的投資,利用業精式紡紗機,在陜西虢鎮開辦了業精紡織公司,劉任廠長。公司的口號是“共赴國難,業精于勤,抗戰救國,籌衣為民”。劉持鈞領導職工因陋就簡,利用業精紡紗機、足踏織機、提花機及土染技術,生產床單、印花布、毛巾等產品,行銷各地。開辦1年多,即收回了投資。1940年后,又購進國外紡織設備進行擴建。1941年后,在中國銀行及友人支援下,他參與創建陜西蔡家坡紡織廠,并兼任該廠廠長。他通過努力,逐步將這個6000錠的小廠發展為2萬錠的中型廠。購進部分英國舊機器并收買濟南成通紗廠內遷機件,為大后方生產了大批民需紡織品,并為西北、華北保存和培養了大批紡織技術人才。
+ x9 x1 r# K1 ^9 B/ b4 v$ k$ r) u) L抗戰勝利后,劉持鈞參加接收天津日廠。1945年 11月起,先后擔任天津中紡公司第一廠廠長、第四廠廠長,還兼任中紡公司天津分公司的工務課長,1947年后任天津分公司總工程師。他曾開辦天津中紡技術人員訓練班和原棉訓練班,先后培養了200多名專業人才。5 b, p/ r' x& U: u, l; x y" q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北紡織管理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天津市紡織工業局、河北省紡織工業局副局長,曾參與籌建邯鄲市第一棉紡廠。工作中重視調查研究,總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使河北棉紗、棉布質量得以居全國先進行列,歷久不衰。在全省以至全國紡織界有很高威望。應邀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河北省民革副主委,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 y/ Q( d9 `+ y7 N; V8 r/ I9 l
; n, K, ]5 f4 L6 Y e- H
5 `8 X! D$ b! R3 t# u 劉持鈞' R3 D8 p& X- j- J0 ^
5 M% o5 j/ {"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