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絨繡又叫“絨線繡”或“毛絨繡花”,是一種采用彩色羊毛絨線在特制的網眼麻布面料上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工藝。
# \" U0 S- Z1 ~" D" H- K% m
# L2 B; ]) p6 ?上海絨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i: c$ v. S+ e$ B1 s1 o. M
, K" o1 ]+ k/ }" B3 H2 O. m項目序號:1160" g% q I5 I2 `
項目編號:Ⅶ-103
1 y/ p: r+ ~: s' D3 ~$ e公布時間:2011(第三批)! k D {5 ], b8 O/ G5 W
類別:傳統美術) |# L4 _) U5 u# j" d" ^8 K9 t
所屬地區:上海市" E( |5 {& G$ C& S( ~
類型:新增項目) O# H8 q$ Y6 T& h& o" g" n3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
' N! K) C1 \$ T( }( m+ K
u3 I# y- ~9 V9 v3 C7 F! }: v
作為舶來的工藝技術,絨繡在中國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其引進之初的產品與歐洲一樣,多用作手提包、拖鞋、靠墊等日用品的裝飾面料,紋樣以花卉圖案為主,配色亦比較簡單。20世紀30年代末,以劉佩珍為首的滬上劉氏五姐妹在改進絨繡工藝技術的基礎上,采用絨繡工藝制作人物肖像獲得成功。20世紀50年代初,上海的絨繡藝術家高婉玉等人再度對絨繡的工藝技術進行改革,研究配色方案,并自己進行染色,從而使絨線的顏色由固定的數十種增加到上千種,同時借鑒其他刺繡工藝的針法技術,運用擘線、拼色、加色等技法,徹底解決了繡制對象的色彩轉折過渡難題,極大地豐富了絨繡工藝的表現能力。絨繡的表現對象也由原來的花卉圖案擴展到人物、風景和油畫名作以及彩色照片的復制。 # N# s# `* L6 N8 {
0 `, R; b. Z, @6 a% ? 絨繡雖然是刺繡工藝的一種,但與傳統的絲繡工藝技術相比,其絨線材料的質地比之絲線顯得厚實,使用的針法也不復雜,主要有呈斜點狀的打點繡、十字針、扒針、摻針、拉毛以及亂針等,可視畫面物象表現的需要靈活配置選用進行再創造。百余年來,源于歐洲的絨繡工藝技術進入中國后,經過中國藝術家的改良、豐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之一,近50年來創作的絨繡作品亦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品的經典之作,或是作為國禮贈送友邦,或是陳列于國家議事的廳堂之上,或是為國內外公私藏家所典藏。
+ t* O2 {' D1 C0 t# p# _4 W% o$ P2 Q& X' s1 }4 l4 \9 j0 w8 ?
上海的絨繡有著工藝精細、針法多變、厚實縝密、層次清晰、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特點,由于種種原因,上海絨繡工藝在當下的生存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0 E* e1 h1 A6 w; E, Y; R
+ g9 s1 L$ B6 s 當地政府為絨繡的傳承做了許多保護和推廣工作:2009年,高橋絨繡館在高橋老街開出,對絨繡進行展示、制作、銷售、保護和傳承;2012年,上海絨繡高橋傳習所揭牌,聘請了5位代表性傳承人和2名絨繡專業人員擔任老師,向社會招收學員,免費培訓絨繡人才;2015年,高橋鎮成立上海東岸絨繡藝術研究中心,創立非遺保護智庫聯盟計劃,導入更多人才保護絨繡。' G% e, ~8 v$ N2 t9 M0 }4 }
* \8 N' S! n5 s6 u' {' s%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