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族盤繡
4 M2 ^# ]8 g& {7 M7 e% d0 \; \, O; \! k- G( o
項目序號:3235 a% l) |7 A/ `7 U9 R( D
項目編號:Ⅶ-249 h2 @* @0 T1 F8 ~1 \* V2 H
公布時間:2006(第一批)# s: c6 \" V4 m# h
類別:傳統美術
9 `3 i( F/ |$ I) f類型:新增項目
5 C+ I# H" K$ b5 z7 t申報地區或單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5 ^8 ?& K( l" Y保護單位:互助土族自治縣文化館3 B# l/ g1 V6 s2 F( _3 _7 A8 W
申報地區或單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 P+ [6 O( ]$ b: \- H- }3 ?6 V0 L* _6 i* ]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這里地處祁連山東南麓,為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錯銜接地帶。土族獨具特色的刺繡藝術盤繡就產生在這一地區。
; e. p! ?+ W8 \ S
0 p9 m* Z# J8 Z# c: A. y# D4 Q土族盤繡藝術主要流傳在青?;ブh東溝、東山、五十、松多、丹麻等鄉鎮。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出土有類似盤繡的繡品,由此可知,4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出現。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艷奪目。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盤繡的圖案構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包括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紋、菱形、雀兒頭、富貴不斷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一千多年來,盤繡以母女相傳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間傳承?,F代主要傳承人有麻寶青、?,斔鞯?。
- {, C7 W+ U* |% _( U' g4 c7 s3 B. ^& M% Z6 \9 z+ _; c. z" k
有著千年歷史的土族盤繡一直傳承至今,其文化與藝術的價值不可低估。土族盤繡色彩繽紛,圖案逼真,在形、色、質、意等方面體現出本民族的審美態度和價值判斷,為民族學、美學等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8 {# ^ U: i4 C K( K% Y2 w8 I
" F+ ~4 I, a8 u( s* J: Q0 l" |) F1949年以后,特別是近二十幾年來,雖然各級政府部門和有關人員對土族盤繡做了一些發掘、搶救、保護工作,但這一古老的民族技藝至今仍面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目前老一輩的盤繡能手大多年事已高,還有不少人已經謝世,一些絕技得不到傳承就已悄然消亡,而年輕婦女多熱衷于較簡單的刺繡技術,如剁繡、機扎等,這些狀況造成盤繡藝術后繼乏人,瀕臨滅絕,急需調動各方面力量加以搶救、保護。$ Q( `& t0 i) m5 W5 V: }! Q
! H( `( h* E; g; b相關傳承人) b" V6 T4 j ~6 }8 ^' `
編號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民族 類別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_" p f$ C5 M
01-0084 李發秀 女 1959.11 土族 傳統美術 Ⅶ-24 土族盤繡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F5 x3 S: l& z0 f6 w
- h, K1 V; L: W' D- M- e*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