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飾。彝族人也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大部分人都認識彝族的傳統服飾為披氈、英雄結等。
0 p7 n7 R- p3 W/ U; A; h& P! c/ ^
/ ?+ O0 o l$ t; d由于彝族支系繁多,其服飾也異彩紛呈,目不暇接。白依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主要居住在滇西北鶴慶縣六合白族彝族自治鄉境內。彝族白依人的傳統服飾之一便是火草衣。以前彝族白依人男子成人標志的就是穿火草衣?,F在火草衣的制作成了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
+ _" d& N. S( A$ H+ }' Y( j; v9 _6 W& o2 k$ K
9 B/ _8 A; T$ a2 O8 P3 H, D8 q }6 S4 W- A. _% m
據史載,由于當地不產棉花,古時彝族人民著裝以火草褂等為主?!对颇贤ㄖ尽酚涊d,明清時期云南干彝以麻、毛和棉織品為主,“織麻,捻火草為布衣之,男衣至膝,女衣不開領,緣中穿一孔,從頭下之,名‘套頭’?!薄对颇贤ㄖ尽匪涊d的干彝“火草”衣,就是云南咨卡村彝族“火草褂”了。
4 W( {) ?7 X0 b6 H0 _ Q( }
7 Z4 c) V# K0 c4 b7 k過去,火草褂是彝族同胞們的日常服飾,也是彝族同胞青年人尋找愛情的一項必備功,一首彝族山歌這樣唱到:咨卡山高坡連坡,妹采火草幾大籮,葉葉火草根連根,妹織草褂送阿哥……。( Z" g" a& L, N
0 m2 d' P4 \: I! a火草,是一種生長在大山里的野生植物,葉呈橢圓形,葉背有層白色的薄膜,其纖維韌性優良。每年的六、七月間,是采摘火草的季節。制作火草衣需要采摘火草葉、清水洗凈火草葉、焐火草、撕取火草絨纖維、捻線、用紡車紡火草線、理線、漂洗、布織樁、織布、裁剪、縫紉等工序。特別是火草葉采摘不夠只能等第二年。
: |1 h: t8 h+ a: I5 S* t5 T《南詔通紀》中關于火草的記載:“草葉三四寸、蹋地而生,葉背有棉,最其端而抽之,成絲,織以布,寬七寸許。
?( Q' [/ }1 i
: l f5 a. `" l' m火草每株有5至10片尖矛狀的葉子,葉片和根部長滿黃白色細毛,葉背為薄膜狀交織無序的白色纖維,在古代人們將其收下曬干,利用其易燃性,用燧石取火時,作火鐮打火用的火絨,故名“火草”。
# ^6 j: T, i7 J/ j0 X1 {% C9 N) j2 M/ _( x& `
# h0 b6 S# |; o( U# x6 t, p" }* U: H7 M8 v
用傳統織機紡織火草布,操作較為簡單,根據布樁、布線方式的不同,可以織出單層、雙層火草布,也可以織出帶斜方格的圖案、帶花邊的腰帶。
I- ^5 N Y- k/ h" ~4 [1 s9 |2 J+ W
云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馬龍縣彝族“火草褂”紡織手工技藝
/ i: V% E5 R! q$ n% v8 a( F& e5 ?; |" ~9 D! E6 ?9 K
馬龍縣馬鳴鄉咨卡村彝族火草褂瀕危的傳統紡織手工藝,屬于民族民間皮、草、棉、麻服飾的范疇,它是采自山野間自然生長的火草葉(俗稱“羊耳朵”),菊科,撕下葉背面的白色絨衣,搓捻成線,紡織縫制成衣,常見有火草褂,坎肩等,色澤潔白,輕便耐磨,然制作極費工時。
% E( Y1 V, l, d
3 t# C9 f4 u: i0 Z( Y彝族火草褂自三國孟獲以前就存在,唐朝爨崇道時彝族服飾發展到鼎盛,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沿革。+ o* U0 f6 v) ~- P' j/ l- F+ b6 o
7 e% O/ F6 e) B0 k. J5 p
火草褂的特點就是利用自然資源和利用簡易工具即可紡織的能力,其紡織過程是否包含有更簡易的科學紡織原理有待研究。它在民族民間傳統紡織手工藝方面的價值、服飾文化價值、利用自然資源的啟迪價值和簡易科學紡織的價值是難以用金錢衡量的,是無價的。
! q: w. |' c5 b7 V' X# p$ b9 G6 s: u+ i) X p+ E
1 Z' B" q: D; Z. A0 \9 e( k另外,祥云縣祥城鎮存德白龍潭的傈僳族群眾紡織的火草布冬暖夏涼,透氣性和保暖性都極佳, 火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藝)在2020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大理州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X: `) }4 A/ X% A4 q( s
' M- F2 T4 _& ?# M觀看火草衣的相關制作視頻,請到促織網的微信公眾號:火草。
) f. h% H7 h, Y& w( r5 r6 e7 A! S+ ^7 a8 g9 i
8 c% ]2 _0 S) n0 ~# b&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