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1936年 ,廣西進口棉紗占進口總值的16%;1937-1941年,增至19%。在這 10年間,棉花輸入量最少為372噸,最多為4090噸;棉紗輸入量最少為6107噸,最多為1. 77萬噸,手工紡紗受到嚴重打擊。
! a- E4 b, O1 d% A' R- j5 I) c
; C' Z/ @! `6 T% E) q, K o1932年廣西開始出現 動力機械紡織工業。國民政府第四集團軍為軍需布匹于南寧上國街設立廣西土布廠,有電力織機60臺,產品專供集團軍使用。當時,廣西省政府以該廠產品供不應求為由,于1935年5月撥款26萬多元,由工商局創立廣西染織廠。該廠擁有英式電力織機100臺,鐵木電力織機120臺,年產布1.09萬匹、紗300包。1939年日軍進攻桂南,該廠停業遷避田東。1938年上海、漢口、廣州相繼淪陷,許多紡織廠遷到桂林。1940年經濟部與廣西省合辦廣西紡織機械廠,并將內遷桂林各廠的紡織、漂染及機加工設備安裝于該廠,計有紡錠1800枚、動力織機40余臺。1941年廣西省政府又在桂林設立廣西紡織示范場,同時訓練紡織人員,從事技術推廣工作。該場擁有新農式紡紗機3組,自主式紡紗機2組,共600余枚紗錠,手工織機60余臺。廣西企業公司、廣西銀行合資經營的桂林紡織廠,擁有新農式紡紗機2組,紡錠388枚,電力織機20臺,鐵木電力麻織機20臺,彈花機12臺,手工麻紡機150臺以及漂染設備。此外,中國特產公司附設的普達紡織廠有紗錠256枚。新友企業公司紡織廠,規模也差不多。另有華義麻織廠專營麻紡織業。以上5家棉紡織廠共有紗錠3300枚,織機140余臺。
' N: D9 Q$ O4 v' J9 O7 z$ [( `+ l4 S, s7 s0 s, z
1944年秋廣西淪陷,無論公營、民營紡織廠均被摧毀,直至 1949年都沒有恢復。
- m1 u: p; s/ s z# [& x6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