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4 @0 U- E1 ?7 H8 y3 R' }+ U織造原理,朱保林,PDF。教育部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教材,電子目錄,18M。
* Z7 S6 I& Q- h7 Q: ^: F內容提要
( x$ D2 b! C( Y1 M本書是紡織工程專業的專業教材之一,它與《織造設備》、《織造工藝》、《織物設計》及《織廠設計》等配套使用。全書共分十二章,主要介紹織機的開口、引緯、打緯、卷取和送經運動的基本原理及織前準備的絡筒、整經、漿紗、穿經、緯紗定捻和卷緯工序的工作原理。本書內容體現了紡織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 " j" X1 D+ Q& m: Z0 c Q
本書可作為高等??茖W校紡織工程專業教材,也可供紡織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2 B: }4 @+ D+ A* I3 Q本書由朱保林主編,許瑞超任副主編,由劉華實主審 。編寫人員的分工為:第一章、第二章由朱保林編寫;第三章、第六章由黨澤文編寫;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由鄒文林編寫;第八章由易東方編寫;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馬芹編寫;第十章由吳保平編寫。全書由朱保林統稿。
8 s- q; Y9 s! _8 c3 r. A
7 z) d$ i2 \5 k& d/ a+ |2 H2 `目錄
) ^* C' W: }7 x) q- B$ j第一章 緒論 10 0 z- E% n8 C5 y5 W T
第一節 織物分類 10 3 N3 f8 W% B7 K Q% b: |1 e
一、按原料類別分 10
& O, }' h1 \. d: Y: V& C 二、按織物組織分 10 u; Q+ }- B1 M4 `
三、按織物幅寬分 11 # E; |! L u1 U+ s7 ?
四、按織物后整理的類型和功能分 11
; J5 w& b$ k% E, E 五、按織物的使用領域分 11
7 d) r7 j% O$ S# u1 R: j, D 第二節 機織物的形成 11
/ i0 k" Y" Q. u/ ?; q0 L8 N 第三節 棉型織物的加工流程 13 " u$ S7 ?2 h( v
一、白坯織物 13
/ q' K; T+ E p3 w$ F 二、色織物 13 ) C( v2 M g# g& N: u- t
第四節 毛織物的加工流程 14
% J9 B% l' U6 O3 c" X 一、精梳毛織物 15 / h0 H( s) j7 o
二、粗梳毛織物 15 " \( [# C' m8 d4 y6 p7 B2 m
第五節 真絲織物的加工流程 16
; F$ T# j# a" K0 i6 X3 a 第六節 合纖長絲織物的加工流程 17
2 r7 Q. E. N8 R% Z. c 一、合纖長絲仿真絲綢織物 17
' q$ h- E7 z. M2 v8 ?$ C* v" a 二、合纖長絲仿毛、仿麻織物 18
$ U5 P$ Z/ W+ P, i( m' t 第七節 苧麻織物的加工流程 19 ) h8 Z9 T# j0 r% T. D" L
第八節 絹織物的加工流程 20 / E3 [2 S2 x D1 H) ?/ a7 h
第九節 特種纖維織物的加工流程 20
- u; M2 Z( \+ o0 Q 一、玻璃纖維織物 21
l1 i+ h9 H2 J( H3 f 二、碳纖維織物 21
& g" L" p7 @5 R1 b第二章 開口 22 9 U% D) u+ j3 {) f- x1 e. f
第一節 梭口的形成 22 4 p4 [% a; U: ?7 s. k% y9 X* g
一、梭口的幾何形狀和尺寸 22 7 B& D6 G, X) {" I
二、梭口的形成過程 23 ) o9 Z" ?; b$ ?5 K
三、梭口的形成方式 25 ! h7 L$ Q! b2 O
四、梭口的清晰度 26 4 _# o5 P' l2 R: u" N0 |/ Q: n
第二節 開口過程中的經紗張力 27
# |% | }- }/ |7 ]* I 一、經紗的拉伸變形 27 ?' Y" H1 h! d
二、影響經紗開口張力的因素 28 6 N" j; x f3 v
第三節 綜框運動規律 30 Q8 k H5 }1 q
一、對綜框運動規律的要求 30
: }1 l. ]- _1 O/ `( V: @ 二、綜框運動規律 30
3 X& S' c* O' r3 S1 d" O 第四節 凸輪開口原理 32
% M0 ~6 J4 H- v. t. E0 d% g" a 一、凸輪外廓曲線的構成 32 / d, y2 K5 j9 K3 }1 t4 N
二、凸輪的轉向和轉角 33 1 o B/ S1 E+ Y( y' o
三、凸輪開口中的梭口 33 ; B l; l: x2 p! B' ]
四、凸輪的裝配 35 : v, }& X1 g( w) i% Z4 Z# d# e, {
第五節 多臂開口原理 35 1 v+ p4 e0 ~. L R( y3 I
一、多臂開口中的綜框升降控制 36
; u; u3 w3 u( e; J4 r# L 二、多臂開口的分類 36
$ e& n0 d3 n# X3 M 三、多臂開口中的梭口形成 37
, k& [9 i; M6 {6 C, d 四、多臂開口的綜框運動規律 41 ' ~# c, [0 q8 Y2 m8 h0 \
五、拉刀和拉鉤的運動配合 43
! Z& L! B v+ \2 g) P$ u# y第三章 引緯 45
* C' l8 K% e- ?8 t 第一節 有梭引緯 45
" V% D3 O- r: P 一、梭子 46 " c" ]! U+ ~# a, `( w8 o
二、梭子引緯運動 47
( b5 r& }1 Y( K* g2 Y/ m5 y" j 三、梭子引緯的特點 55
' T7 n! L4 r0 K 第二節 無梭引緯 55
% D+ D" e& e. Y$ M- E 一、劍桿引緯 56 / f9 p8 W P' r7 Z
二、噴氣引緯 61
9 y8 k+ V* P* @" M% A" ? 三、片梭引緯 69 6 y( m- c: _: u0 f
四、其他無梭引緯 76 ( q- B) V5 q2 O' O( i
五、儲緯 80
1 q2 S4 V8 c U7 p 六、無梭引緯的布邊處理 83
( E& a; e; M0 Y$ |第四章 打緯 86
9 ?/ m A1 X+ O/ F; X 第一節 打緯原理 86
/ T$ h# T; ]: J1 h 一、連桿打緯 86 - c5 c$ F& v) D# ?& j/ j3 A
二、凸輪打緯 88
% ^& w3 _" Y o0 R+ d 第二節 打緯與織物的形成 89
0 b+ j& H1 s9 @. ? 一、打緯過程 89 # ]9 x: f1 _$ }4 O4 Z# g9 Y- U* V
二、織物形成過程 89
. Q8 [0 _2 b9 g4 d# u 三、打緯條件對織物形成的影響 91
/ U4 U2 i/ q" M* H& l第五章 卷取和送經 94 5 A( W% _ d7 N5 J. S7 } a
第一節 卷取 94 9 ^ r% |/ ?" Q* m! n
一、積極式卷取 94 + {; I$ @/ B' ?0 E4 `: B2 O8 b
二、消極式卷取 97 5 ?- [7 B6 g/ |% [( O
三、邊撐 97
7 }5 l5 R. H7 \ 第二節 送經 98 / |( C5 o( C8 p- o
一、消極送經 99
/ H, Z8 h; v% Y 二、機械式積極送經 100 $ f( M! P. c- O* `' c1 r
三、電子式積極送經 106
, b D1 H& s- i- Y' G 四、雙軸送經 107 7 j) b: S8 l2 V+ V8 I
第六章 選緯、混緯及補緯 108 & J8 r! _+ ^( P; B! t! {0 s
第一節 有梭織機的選緯 108
+ F* D8 ?1 D4 w0 W 一、多梭箱選緯機構的分類 108 5 I) V8 p. Q, K3 }. f( j8 z1 ~
二、1×4單側多梭箱機構的工作原理 109
4 ]8 `- F2 H" | 第二節 無梭織機的選緯與混緯 113
4 E) ^5 J/ t; v 一、劍桿織機的選緯與混緯 113
0 C8 P R# {- E6 T 二、片梭織機的選緯與混緯 115 7 H4 S3 g2 C4 K) V
三、噴氣織機的選緯與混緯 116 / Z: @2 l1 K: E' q8 k' ~# c P) L
四、噴水織機的選緯與混緯 116 2 r$ o* Z5 }. ?( p
第三節 有梭織機的自動補緯 117
, b" t/ @3 L4 ~. _. Q' [ 一、自動換梭 117 9 ^# ]7 Q0 j9 O5 G
二、自動換紆 119 / g! H' g8 R f& {( ~
三、兩種補緯方式的比較 119
7 J7 S" \5 ], s9 k r! S% D第七章 斷頭自停 120 4 r$ U8 w9 Y" e. u# N
第一節 緯紗斷頭自停 120 " Q6 [8 y/ Z* o0 R [; _
一、機械式斷緯自停 120 ! a0 S: @5 H( C
二、電氣式斷緯自停 120 + l3 d S4 B3 j
第二節 經紗斷頭自停 122
/ x! j5 \3 a# R# ~( W/ e 一、機械式斷經自停 122
. ]. E7 ?1 O, a: ?# ^2 F 二、電氣式斷經自停 123
2 d9 e( P A; ~# f) Y) Z* g- \第八章 絡筒 124
$ S0 f$ c$ H5 u 第一節 筒子卷繞的成形分析 125 0 S' L# A$ D6 r2 B! s f
一、筒子卷繞原理 125 3 e6 U5 c, e* F
二、筒子的卷繞形式 132
2 d8 m. G' `- M/ x& E& o' e0 w 三、筒子的卷繞密度 136 ! I6 q1 Q. u8 q e/ F2 } y
四、自由紗段對筒子成形的影響 137 * e$ u# {3 T) o8 p9 ?, s
五、紗圈的重疊和防疊 139
B) i. O, Q3 C5 m! B9 ~ 第二節 絡筒張力 140 % b, P- k2 z! K( ?: A. R2 ]
一、絡筒時紗線張力的作用及要求 140 4 S0 W0 P2 Q/ }6 k
二、絡筒張力的分析 140 8 I# n! X5 J0 U- m2 A' c
三、影響絡筒張力的因素 143
5 a- V, u V( z$ i 四、均勻絡筒張力的措施 145 0 U% C8 V# D. D) y- O0 d
第三節 清紗、捻接和定長 147 [* Y7 N* p1 z& n1 l
一、清紗 147 8 G/ f" l& J2 f- {' h: e X% A
二、捻接 151 + g* }1 I, I( p; K w$ R, n
三、定長 155
- {3 L: w' G4 O/ _9 B* l* b. p第九章 整經 157 . x: P( k1 { Y% B
第一節 整經張力 159
& ~' q: Q5 v! E1 n$ o) C; D 一、整經時單紗張力的變化及原因 159
1 {% p/ m9 s% g0 X: L 二、整經時片紗張力不勻的原因 161 % ^- z4 j6 m. b& A
三、均勻整經單紗張力的措施 161
Y; ?1 i$ E, `* c: ]3 G 四、均勻整經片紗張力的措施 161
& P2 F1 {! b+ M) ] 第二節 整經卷繞 165
& m5 x9 M/ m# ^ 一、分批整經卷繞 165 . b- X* r/ y0 w1 w6 n& B3 ?
二、分條整經卷繞 169
- D) k- a) ^# I 三、整經卷繞密度 171 1 o/ v3 A" n i- D% b9 K8 X: a
第十章 漿紗 172 ( s3 h( w$ k4 z7 t$ e% ?
第一節 漿料的性能 172
; b* |; U. M; E1 [# P6 o! r 一、漿料的溶解性 173
- {, }: d; i" l; ^ 二、漿液的流變性及黏度 173
0 O$ x+ N( v$ y0 J 三、漿液的黏附性 174
8 s2 D5 c. G3 `( |; p" A! K 四、漿液的成膜性 175
5 V- R% N2 d) t; b$ w" X3 i 五、漿液的浸透性 175
; v. F2 ^* V& u# L8 B 第二節 漿料 176 0 t0 `2 m8 B$ U$ w( W& ~
一、黏著劑 176
+ P( e1 p2 N* H; Q- ]# N 二、助劑 185
$ `8 E- D2 G& k. l3 N. R( p 第三節 漿液配方及調制 188
: E# g `; D! M. h# n! R 一、漿料配方的依據 189
1 Y/ W* ^+ _6 N8 S% g 二、漿液的調制 190
& G4 {7 R% c* u6 w 第四節 上漿 194 " f b7 }0 M6 _' y" P0 H
一、經紗退繞 195
0 I) S& M# ]8 [% } 二、上漿 197 & _# T' {' k2 D+ w3 }
三、烘燥 200
* _4 [9 E) y3 {( F+ t+ D1 s 四、高壓上漿 203
) K p# `' P! z. @( J5 A 五、漿紗質量指標的檢驗及控制 205
! B" ^: {3 Y4 Q8 p/ l1 G( m2 e第十一章 穿經 210
7 j- \+ Y+ k) Q 第一節 停經片、綜框和鋼筘 210 : L8 E7 k/ }$ T' A0 Q" C. z
一、停經片 210
5 u, l, U* a- T) Z 二、綜框 211
: ^6 F! ~0 i, h 三、鋼筘 212
; d. Z0 x' |7 ^4 ] 第二節 穿經方法 212
2 {6 F: H) b ^8 U8 k# y3 {4 G4 I. ] 一、手工穿經和半自動穿經 212
; l, u# M1 s. R1 ~ 二、自動穿經和結經 212
6 J2 u) q1 Z+ _: W- {2 i' j/ S第十二章 緯紗準備 214 7 O% {- Z. O' z- s; w0 M; u
第一節 緯紗定捻 214
, Y- R+ N; b+ ] d0 |4 G6 ~0 \ 一、紗線自然定捻 214 % d1 {& A) ]" [
二、紗線給濕定捻 215
* A Q/ C' W1 r; \, N9 {0 k 三、紗線熱濕定捻 215 7 G! I6 n- @3 X$ U9 g1 v
四、定捻效果的測定 216
e& K1 x2 N, ]2 A: u" N8 m 第二節 卷緯 216
( }) s& f/ I9 E! E 一、卷緯的目的和要求 216
( y* J/ k% J. n. x* q2 K 二、紆子的卷繞結構與成形 216
" Q$ Y! J$ D% z0 e 三、卷緯張力與卷繞密度 218 參考文獻 2194 E) O( l |7 ?0 ^! s" \/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