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恢復階段( [$ {, x. U) ^5 {
抗戰勝利后, 南通學院 、蘇工、交大及北方的一些院校都陸續遷回原址復校。河北工學院于戰時停辦,1947年也復校。上海一度停辦的誠孚、文綺兩校也先后恢復。但當時局勢混亂,教育經費緊缺,辦學十分困難。/ ]) l! I N) } i, [
; h8 T, A/ V G9 \ i
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成立后,于1946年設立技術人員訓練班。訓練班運用公司雄厚的師資力量及部分留用日籍專家,集中各廠中級以上技術人員,開辦了原棉及各工序的技術訓練班和研究班,并編制了成套的教材。訓練班雖在1950年結束,但取得的成果頗大。3 x* k$ N v- {
1 e8 _) B7 ~/ S& b' I7 Q* M
抗戰勝利后,各地紛紛建立一批紡織高等??茖W校。促織網。據1949年末的不完全統計,全國紡織高等院校(系)已有18所,在校學生1200余人。當時設有紡織系科的大專院校有:天津北洋大學、河北工學院、江蘇南通學院、蘇南工業??茖W校、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立工業??茖W校、山西銘賢學院、西北工學院、山東省立工業??茖W校青島分校、四川樂山技藝??茖W校、成都藝術??茖W校、敦義農工實驗學院、武漢江漢工專等。專門的紡織院校有:上海私立中國紡織染工程學院、私立上海紡織工業??茖W校、私立誠孚紡織??茖W校、私立文綺染織??茖W校及滸墅關蠶絲??茖W校。* b7 Q0 J: u, W3 t" M2 X
H$ ]8 h0 Y3 h; p/ O5 {
中等紡織技術學校 (多數為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高工)’, 約有20余所,在校學生1500人左右。歷史悠久、影響較廣的有:杭州高工、濟南高工、長沙高工、開封高工、武昌高工、常德高工、廣東新會高工、興寧高工、西北高工、雍興高工、三原高工、甘肅秦安高工、蘭州高工、臨挑高工、石家莊高工、東北高工、成都高工等。此外各大紡織公司還根據生產需要,舉辦半工半讀技訓班和各種專業人員訓練班。
! P- [! }1 c; Q7 `. n' r
0 C6 W" ~! Q1 \6 ]( ?在近代紡織工業發展中,涌現了一批熱心紡織教育事業的人士,其中有朱仙舫、傅道伸、陳維稷、李升伯、鄧著先、張方佐、徐緘三、稽慕陶、張朵山、任尚武、張漢文、周承佑、諸楚卿、鄭辟疆、曹鳳山等。他們或長期執教,或長期主持院校,或編撰教材,為培養大批學生和技術專家作出了很大貢獻。
( c5 P4 B- t' M) v1 G2 Z4 k! F$ J5 o& e d8 k4 ]4 z! r1 f
綜觀我國近代紡織教育的歷程,艱難坎坷。浙江蠶學館創辦人林啟傾向新政,戊戌政變失敗后憂憤而逝。1902年浙江巡撫下令蠶學館停辦,改建李(鴻章)氏專祠,浙紳大嘩,聯名上奏?!吧现I”命設試驗場,以同一蠶種、同一蟻量由熟練蠶農與蠶學館學生分屋飼養對比,如新法優則館留,否則停辦。結果新法遠勝土法,停辦之議遂解。
1 U) v4 p9 P* v; G3 h) E5 C; V" a' R( R# S7 G! h( m7 M' D
南通學院在大生紗廠經營困難時,亦隨之陷入困境。
% [; w2 \! O/ h; @' i
6 j) X7 e0 Y! V; q抗戰時內遷院校,設備圖書無著,不少校舍亦只能借用寺廟 。' \6 d( p. j% j i( i
* F) r+ ~ }2 B4 R k, A! s
抗戰勝利后,紡織教育事業經各方努力,逐步發展,到1949年已具有一定規模,但系科設置僅紡織、染化、繅絲3種,系科之下不分專業。多數院校師資薄弱,經費拮據,設備簡陋,教材單一。但一些有名望的院校則水平較高,采用較高的淘汰率優選和培養專門人才。$ O4 H0 k% r) Y0 R8 Q& B4 r
8 H, V2 j) G/ T: Y2 {. f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了院系調整,并新建了一批院校,教育條件、圖書設備、教育質量也逐步提高。
* m$ \& H& K, V d# S; a# F3 ^; U- J: G7 x%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