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地方] 近代浙江紡織工業發展史

[復制鏈接]
樓主
發表于 2022-1-15 10:09:27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代浙江紡織工業以絲綢最為發達,棉紡織則規模甚小。) G/ A  h6 a+ n3 K5 I
+ B* h) w4 A3 d$ }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a7 Y" M, O- _7 Z
浙江地處沿海,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適宜栽桑養蠶和種植棉花、黃麻等多種經濟作物,有利于發展紡織工業。! i/ F& O8 y8 x0 f1 B( a$ e; v( T

* S: g4 d9 O: G: ]浙江紡織工業有著 悠 久 的 歷史,早在兩千年以前,生產的各種絲綢產品,就已馳名中外。杭州既是一個美麗的風景城市,又是一個著名的絲綢工業基地。杭州及湖州、紹興等地,生產的杭羅、杭紡、織錦、湖給、廬山紗、紹花等,都是傳統的名牌產品。3 D$ r& y& S6 r

2 N3 s! ]1 P! B* J2 S鴉片戰爭后,1844年寧波被辟為通商口岸,并設置浙海關,外國呢絨、機織布即開始輸入,輸出的主要是湖絲、棉、麻及茶葉等。1886年寧波港出口棉花65 萬磅,1887年增為138萬磅;1885年進口英國棉紗僅為21擔,到1891年即增加到3006擔,1892年又增為1. 69萬余擔。1895年杭州又被辟為通商口岸。1909 -1911年,由杭州和寧波兩個港口輸出的蠶繭達4032擔。此外,還輸出大量下腳繭和屑絲。由于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以及洋務運動的影響,產生了浙江近代紡織工業。$ s. ?! U+ e, t6 f
7 c+ v$ W% i6 R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
 樓主| 發表于 2022-1-15 10:19:10 | 只看該作者
二、發展過程
2 A" o" w( C' t* ]: k(一)形成和發 展 階 段 (1887-1936年)
) {# H$ K3 k* R+ b浙江雖盛產蠶繭,但因與上??拷?,蠶繭 供 應 上 海,加上浙江民間不肯輕易放棄繅制土絲,因此開辦機械繅絲廠反而遲于上海、江蘇等地。1895年以前僅蕭山創辦機械繅絲廠;1895年以后,相繼舉辦的有紹興開永源、杭州世經、蕭山合義和、仁和大綸、湖州公益、嘉興維大、秀水光裕、嘉善治經、平湖昌大、桐鄉保經等絲廠,海寧、余杭、富陽等地也曾先后創辦絲廠或工場。但在苛捐雜稅和外商壓價收購的打擊下,機械繅絲業的發展十分艱難,而土絲仍有一定程度的發展。1905^-1911年,杭州口岸生絲輸出數量見表5。; Z8 E  k: z( l, V

% ^- ?7 g; E4 _
表 5   1905-1911年杭州口岸輸出生絲統計
數量:擔    價 格 ( 扯 價 ): 海 關 兩 /擔

' R# o# w, _1 B$ k% X
1897年杭州府太守林啟 (字迪臣)在杭州創辦蠶學館。這是浙江興辦蠶絲教育的開始 ,也是我國最早的蠶絲教育機構。以后幾經更名,1934年定名為杭州蠶絲職業學校。至1949年杭州解放,共畢業學生80批1401人。在蠶學館的影響下,各地陸續興辦了一批蠶桑絲綢教育機構。1910年浙江中等工業學堂籌建,次年開學,設染織科;1912年改稱浙江公立中等工業學校;1913年改稱浙江省立甲種工業學校;1920年在此基礎上成立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27年并入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工學院,為附設高級工科中學;以后又改稱浙江省立高級工科職業學校和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37年抗戰爆發后被迫解散。該校28年中共招收染織科學生26屆,曾舉辦機織傳習所167期,共畢業1259人,為紡織、絲綢工業培養技術人才作出了一定貢獻。1927年成立的國立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后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亦設有蠶桑系,培養高級蠶桑技術人才。

" p" `: G; |& n( r8 @
1912年由原浙江中等工業學堂 染 織 科 主任朱光煮 (謀先)邀集杭州官紳、富商集資2萬元,在杭州池塘巷創辦緯成公司。這是當時浙江最大規模的近代絲綢企業。1914年該公司增設制絲部,購日式座縹機100臺,較之意式大鼓直接繅絲,產量高20% -30%,絲的品位提高,繅折下降,各廠競相仿效。1924年該公司在嘉興增設裕嘉分廠,有日式座繅機288臺,幾年后又增加立繅機132臺。1925年裕嘉分廠又增設絹紡廠,購置美國舊絹紡設備4000錠,1929年月產絹絲170關擔左右。這是浙江第一個絹紡廠,孔廟牌絹絲遠銷印度、印尼等地。至1928年,緯成杭州本廠已擁有日式座繅機488臺,年產生絲640關擔,并在上海開設大昌練染廠和上海綢廠。1914^1929年,又有虎林、天章、慶成等22家絲廠(或縹絲部)投產,其中杭州繅絲廠引進群馬式立繅機,是全省絲廠技術改造的試點。1929年民族工商業界舉辦西湖博覽會,其中以絲綢館規模最大,品種繁多,絢麗多彩。后來,由于世界經濟危機,絲價下跌,繭價隨之下降。1930年每擔繭價66元,1931年下跌為55元,1932年又跌為32元。緯成公司于1932年宣告停業,將杭廠繅絲部出租給杭州繅絲廠,將裕嘉分廠分別出租給緯成鶴記絲廠及慶記絹紡廠?;⒘止疽膊坏貌辉?931年暫停。一些小絲廠甚至破產。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3 #
 樓主| 發表于 2022-1-15 10:39:19 | 只看該作者
1935年秋季以后,隨著國際絲市的好轉,絲廠又有擴充增設。1936年由省建設廳蠶絲統制委員會籌款16萬元,撥借各廠裝置新式繅絲機,以資改進。據當時調查,全省絲廠已有33家,分布于杭州、湖州、德清、嘉興、海寧、蕭山、海鹽等地,共有繅絲機8598臺,其中立繅機2150臺。廠絲產量有較大增長,1936年達609. 69噸,比1929年的359. 90噸提高69, 6%。土絲則日益衰落,由1931年的8. 5萬余擔下降到1936年的3. 4萬余擔,下降60%。4 z# A- z, T) K0 R# ~' b
1917一 1936年浙江廠絲產量見表6。. d7 {; ?7 @: i: X) R7 f2 @; t% c

) q1 J% C7 ^/ x
表 6  1917-1 93 6年浙江廠絲產量
項 目 1 91 7年 1929年 1933年 1935年 1936年
產絲量/噸 42. 50 359. 40 212. 50 337. 02 609. 69

5 e/ |# R! a# m* k( B3 V' U5 y由于機械繅絲業的興起,1913年以后,浙江各綢廠陸續采用廠絲作原料。1924年國外人造絲進入浙江市場,各廠開始試用廠絲與人造絲交織,花樣新穎,銷路日廣。因此,人造絲輸入激增,而土絲則進一步衰落。1924-1931年杭州人造絲輸入量見表7。
- e' z% f4 h  P6 i3 [- [- y
/ n1 C& a; c- R- O  U) B
表 7  1924-1931年杭州人造絲輸入量
項目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人造絲輸入量/擔 24 216 314 273 3366 4657 1273 14587
+ d( p# H( e- J7 ]8 i' F
從 1912年緯成公司購進日本提花織 機,其它綢廠相繼仿效,到1920年,杭州已有綢廠51家,普通木機由1912年的5000余臺減少到180。臺,提花織機則增至3800臺。絲織業開始向機械化過渡。1915年振新綢廠首先使用電力織機,各廠隨之增購,電力織機很快增加到800臺。原1臺木機2人或3人合作,日出綢緞9尺,改用電力機后,1人1臺,日出40尺。
& s& G2 _' T, {" A2 X7 q+ v! a2 q$ {
1927年電力織機達3800臺,提花織機也有6800臺。1928-1932年,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大批小廠相繼倒閉。直至1936年,隨著世界經濟復蘇,絲綢外銷好轉,浙江的絲綢業才逐步恢復,達到并超過1927年水平。1936年杭州有綢廠(公司)共141家,全行業有電力織機6200臺,提花織機8000臺,木機500臺,直接生產工人3. 65萬余名,年產綢緞120. 54萬匹。湖州向以湖絲馳名,但織綢只是家庭手工生產,辛亥革命以后才開始采用日本提花織機 。1 \+ C$ C) g% @! @8 X

: H# c' A3 v, _$ h/ H% z1920年后供電量增加,電力織機有所發展。至1925年,湖州大小綢廠有60多家,提花織機2000余臺,電力織機200余臺,散在四鄉的木機約4000臺。同年銷滬湖綢達56萬匹。1930年以后,生產下降。
( h( ^; M, {& {9 M: I. {; ~2 Y
/ j* p7 O! R+ u3 b嘉興絲織業以濮院 、 王江徑兩地為中心。1912-1923年是淮院的全盛時期,有綢莊40余家,放料收綢,轉銷各地。1933年起開始衰退,織機僅存200臺左右,年產綢3萬匹左右。王江徑在辛亥革命后的最盛期有織機1000余臺,年產綢14萬匹。1933年后,也漸趨衰落。8 J! O+ V6 N. |2 I3 U* N
6 _5 C' n% G) o5 V& ^  ]4 g0 O
紹興絲織業集中在華舍和下方橋一帶。1918-192。年,華舍一帶已有機戶2800余戶, 木機3000臺左右,年產綢25萬余匹。1922年華舍開始引進日本提花織機,機戶增加到3400戶。下方橋一帶1929年旺盛時有機戶3800多戶,織機7400多臺,其中有一部分是電力織機。1931年起衰退,到1934年下方橋僅有織機1800余臺。# C3 `  q2 [" n9 r0 A
; @9 H1 N# R9 b! y( Z
畢業于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機織科的都錦生,創造性地運用織錦工藝,試制成機器絲織風景,并于1924年創辦都錦生絲織廠,專門生產絲織工藝品。1927-1931年是該廠鼎盛時期,每月營業額高達巧萬元,產品曾獲美國費城博覽會金質獎章,遠銷南洋和歐美等地。都錦生進一步開發產品,又試制出五彩國畫??谷諔馉幈l后該廠停業,直至抗戰勝利才恢復生產。  D! r. }" n1 r, b% j: q
- O$ I( r- \" r2 j, [1 c$ a% X" }
隨著絲織工業的發展,絲織機械制造業也開始起步。1914年浙江工校畢業生阮季侯等發起創辦武林鐵工廠,起初制造織機修配零件,后來試制發動機、座繅車等。1917年制造鋼筘,以及絲織機和提花機等,基本扭轉了完全依靠進口的局面。以后,相繼有楊正興鐵工廠、浙江五金鋼筘廠、大來鐵工廠等開辦。至此,浙江不僅能制造新式織機,還改進了電力闊幅織機。到1936年,絲綢機械制造工廠已發展到50余家,從業人員2000人左右??谷諔馉庨_始后,內遷10余家。  ?9 ^) k1 ^# a

' S' E1 u0 O' {0 k" \  Z浙江農村紡織 土紗 、土 布由來已久。1900年由藩臺總管徐大紅等人在杭州創辦通濟布廠,股本銀10萬兩,職工200余人,全是手拉織機,辦了3年倒閉。1904年介和布廠開辦,1906年順興榮布廠開辦,1911年六和布廠開辦,分別擁有手拉木機80臺、60臺和100臺。以后介福、元豐等布廠相繼開辦,到1913年杭州已有布廠10家,仍是以人力機織造。同時,鎮海有公益布廠建立,寧波亦有振華染織廠、厚豐布廠、順興布廠等建立。進入20年代以后,逐漸有改良的鐵木人力布機,生產改良布,產品暢銷,獲利頗豐,新廠繼續增加,部分廠設有染色和漿紗設備。30年代初,各布廠大多還是人力布機,規模較大的廠開始安裝動力布機,人力機與動力機并用。9 e. H$ u" A. n7 j( e. P
2 O$ Z9 d: L2 V
1887年由洋務派李鴻章的幕僚慈溪人嚴信厚和戴瑞卿、湯仰高、周熊甫等集資5萬兩,在寧波灣頭創辦了第一家軋花廠— 通久源軋花廠。該廠采用蒸汽機、日本軋花機,有工人300多人。1894年嚴信厚等又集資45萬元,在軋花廠旁創辦通久源織布紡織局。1896年建成投產,有紗錠1. 1萬余枚,布機230臺,每周產紗3.45萬余磅;年底紗錠又增加到1. 7萬枚。1917年該局毀于火災。1 L% e" x1 M: y- F; _$ c0 j
% u0 K3 g: Z0 s+ D7 P
1889年由清候補四品京堂、吳興南得富商龐元濟,杭州富紳丁丙、王震元等在杭州籌建通益公紗廠,通過李鴻章借國庫銀40萬兩,又向民間籌集股銀8. 3萬兩,于1897年建成投產,有紗錠1. 5萬余枚,年產紗200多萬磅。, m& s6 [3 |$ V# p& c8 V; u8 a* a% N4 ~

2 r4 Y; w; `3 z" E6 Q; u1895年由蕭山仕紳陳光穎(授清郎中銜)等 在 蕭 山 籌辦通惠公紗廠,于1897年建成投產,有紗錠萬余枚。該廠與通久源、通益公并稱“三通”,成為浙江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社會上最有影響的3家近代紡織廠,共有紗錠4.24萬余枚。$ {* t+ ]$ j0 `; L& S; R

1 J( J) S; T1 g( Y& @+ {1904年戴瑞卿退出通久源織布紡織局。次年,顧元深 、 戴 瑞 卿、周熊甫等集資60萬銀元,在寧波籌辦和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07年建成投產,有紗錠1. 2萬余枚。1909年增添紗錠5600枚,1913年又添5600枚,共擁有2. 4萬余枚。
+ r, q6 ~+ ?2 k6 h( \* Q
  m: d& n; z* M/ [通益公紗廠創辦不久,因經營不善,于1902年 、 191 2 年兩次被迫停業。1914年由高鳳德、李經方(李鴻章之子)等人另行集資,租該廠經營,并更名為鼎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其時正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洋紗、洋布輸入減少,鼎新公司抓住機會發展。1917年增添電力織機110臺,是杭州最早使用動力織機的工廠。1920年織機增加到320臺,紗錠增至2萬余枚,年產棉紗1. 2萬件,生產發展,盈利較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紗布傾銷中國市場,鼎新公司逐步走下坡路,1927年織機僅開125臺,并借口租廠期滿而退還。同年,上海三友實業社以規元銀26萬兩(折合銀元36. 2萬元)買下通益公紗廠全部財產(包括紗錠2萬余枚、布機225臺),并更名為三友實業社杭州分廠(簡稱杭廠)。同時擴建廠房,更新設備,布機增加到575臺,增添被單機80臺、毛布機352臺,開設漂白染整生產線,建成
# {% X+ I- [- l$ \; ?2 L! B! j) _' k紡織印染漂整的聯合工廠。1932年1月,_上海三友實業社總廠被毀而停辦,產品靠杭廠提供,經理陳萬遠到杭廠主持工作。由于采取一系列新措施,調動了職工積極性,使杭廠生產有所好轉,所產西湖毛巾得到商界贊賞,為杭州名牌產品。西湖被單和23支特紡細布、平紋花呢、各色維也納服裝面料也頗受好評,銷路甚好。1934年杭廠產紗1. 26萬件,布1. 29萬匹,毛巾90萬打。1936年盈余24. 5萬元。8 S4 }$ y5 v4 M: J7 `4 g

( E' f9 D: t! Y9 Z" V' h# i2 f通惠公紗廠以紡粗支紗為主,平 均 年 產棉 紗1. 3萬箱 (每箱40小包),耗用原棉4.49萬擔,產值270余萬元。開辦初期,經營尚順利。1900 ^-1918年,經過3次增加紗錠,總數達1.45萬余枚。1923年開始,由于外紗傾銷,營業不振。1931年經整頓后一度有所改善,但形勢仍然極其嚴峻。- M* n; r9 \- r8 `& Y

) |$ M) \, ~# U% i至1936年, 浙江 3家 棉紡織廠共有紗錠 5. 81萬余枚,附設布機672臺 (其中大部分是人力布機)01931-1932年,杭州市棉織業連同三友實業社杭廠在內共有13家,布機1745臺,其中電力布機237臺。1936-1937年,杭州織布業又有發展,除三友實業社杭廠,擁有布機1100余臺。
5 h. Z9 R# U1 M- N* {, Q  M  u2 D0 [% ~/ j$ Z- d/ ~
印染業 中 最 早 的是清同治年間在杭州創辦的黃元興染坊。1852年范長林開設黃順泰染坊,以后續有增加。除了三友實業社杭廠有近代印染整理生產線外,其余的完全用手工操作。: V5 s# |0 L& n: M+ D) \  U

/ I3 C& P- @; S至1937年,杭州的印染廠已發展到46家,其中紡織廠兼營的5家。在寧波,王稼瑞創辦恒豐染織廠,1928年投產,有卷染機4臺、烘干機1臺,產本光元色細布、條漂布。1933年該廠增添燒毛機、煮練機、絲光機和印花機,產品有陰丹士林藍布、海昌藍布、雜色府綢、元嘩嘰、元貢呢、漂白府綢、淺色花布、深色花嘩嘰、印花絨布,銷浙江及福建、江西、湖南、廣東諸省。2 V% b2 n6 M1 ?

1 b) K' y4 Q% a9 ?針織業中最早的是寧波美球針織廠,1914年由趙宇椿創辦,產品有羅宋帽、手套、毛衫褲、絨衫、襪子等。另外,浙江留法學生胡海秋、陳浩、楊雨田、金赤文、秦炳珠、何浩翔等6人集資創辦六一織造廠,1926年在上海閘北建成投產,有法制針織吊車8臺,因無自來水漂洗,產品質量差。后由杭州綢莊徐寶林投資,1927年冬遷到杭州。1928 -1937年,陸續購進臺車15臺,代替了全部吊車生產。1932年產汗衫1萬打,衛生衫1. 5萬打。至1937年,擁有機器150臺,固定資產由創辦時期的2萬元增加到40萬元,是該廠的鼎盛時期。8 g( q3 A! n, Z1 K' i

: w/ z- C6 Q2 Y& G織襪業始于清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金華縣創辦的成益襪廠。1909年滬杭鐵路全線通車,郭幼川于海寧砍石鎮開辦振興襪廠,所產雙山牌棉紗線襪曾獲南洋勸業會優等獎。此后興辦的有海寧王茂昌襪廠和富順昌襪廠、杭州萃隆襪廠、平湖光華襪廠、寧波美球針織廠、金華美倫襪廠、紹興福元新襪廠、街州勤工襪廠等。1929-1936年為襪業的鼎盛時期,僅海寧砍石鎮就有襪廠60家,襪機700。余臺,從業人員3萬人(外發家庭工居多);平湖縣有襪廠83家,襪機8500臺,工人萬人以上(含外包工)。當時以紹興四達康記織襪廠規模最大,有襪機360臺。
7 H7 z- U' y8 F+ R! x: C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4 #
 樓主| 發表于 2022-1-15 10:53:46 | 只看該作者
(二)衰退和恢復階段 (1937-1949年)8 ?  o# _# O5 v. o9 R/ L/ i( w
抗日戰爭時期,滬杭鐵路線兩邊的桑樹全部被日軍砍伐;杭州繅絲廠的240臺立繅車以及煮繭機、烘繭機、兩座鍋爐,均被拆走。其它如嘉興緯成鶴記絲廠以及各地有些絲廠,也被拆運一空。嘉興新辦的蠶種制造場的大批蠶室,被日軍占為營房。
2 K; |% M  J2 X/ u( R& \- C  j; Z. Z, s# |
1938年日本蠶絲國策公司糾集日本蠶絲壟斷企業218個單位共同 投 資 , 在上海成立華中蠶絲公司,汪偽政府實業部隨即指令江蘇、浙江、安徽三省蠶絲業統歸該公司管理。蠶繭產量大幅度下降,浙西淪陷區1940年蠶繭產量比1936年減產50%以上。日軍侵占杭州后,緯成、慶成、天章、長安等絲廠從1938年至1943年生產的2萬擔生絲,全部由華中蠶絲公司統購統銷,壟斷出口。
) E9 ~  n$ m8 t% u9 K' k
& w6 a; {4 H2 ~& l0 x$ ]3 V! J0 y5 B日軍占領期間,浙江絲織業破壞嚴重。杭州地區原有織機6179臺(其中電動織機4355臺,手織機1824臺),到1943年只有織機2198臺(其中電動織機1468臺,手織機730臺);湖州地區1937年有織機1245臺(其中電動織機756臺,手織機489臺),到1943年只有織機689臺(其中電動織機526臺,手織機163臺)。據杭州絲綢織造業公會調查報告記述,1942年1月,2375臺電力織機中,停開的占45%; 479臺手織機中,停開的占41%; 685家機戶中,完全停工的約占27%。
$ K& a, ~- _- w8 K$ Z
' @' s: y$ b6 Z2 h. [1939年春,在嵊縣、諸暨、蕭山三縣共收鮮繭5. 9萬多擔 (內土種繭3. 3萬多擔)。另外,諸暨、蕭山、紹興三縣共收秋繭3400多擔。由于日偽竄擾,浙東部分蠶區被破壞,1941年只有新昌、嵊縣收到鮮繭9000余擔。此后逐年下降。其時,10余家公、私營繅絲廠,有各式繅絲車1430臺,由于蠶繭原料供應不足,生產逐年下降。絲織業與此相仿。1941年在永康開辦實驗織綢廠,從嵊縣運來木機12臺,進行小量生產。1942年因永康淪陷,該廠搬遷龍泉。
1 @3 [/ Z7 S/ k2 U7 T4 b" \4 t! n. o$ y/ N! E. f4 A7 w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蠶桑絲綢業遭受破壞以致生產下降的情況見表 8。
6 C  X7 `0 C3 m# L( ~5 `2 t  G. u6 B8 H" y- ?2 u* I/ D7 i5 r4 N
表8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絲綢生產
年份 桑園面積/萬畝 產繭量/萬擔
絲車/臺
產綢量估計數/萬匹
1936 365 93. 6 8526 300
1946 99.5 17.7 3776 50
  q4 A9 ~- ?9 z, m4 f4 g
1946年1月,中國蠶絲公司成立,在杭州、嘉興設辦事處,并接收嘉興實驗絹紡廠、蠶桑場、育蠶指導所以及分設在嘉興、長安、杭州的桑苗圃、繭庫、冷藏庫等。浙江省立杭州蠶絲職業學校和浙江大學蠶桑系也遷回杭州。1946-1948年浙江蠶繭產量見表9。
6 y0 M+ P* G! f% Y) ]' L
9 @9 [! U1 \- d6 S8 z3 n( T
表9  浙江省1936年和 1946-1948年蠶繭產盤比較
* q2 X: @) G0 c3 \- W& r: P

2 p. _5 Z; ~4 U( g4 I% H
5 X# ?; Q5 N  I2 s# i1948年浙江繅絲業逐漸恢復,并新裝和改裝立繅車及增設煮繭機,開業絲廠增至2 8家 ,共有繅絲車4790臺,其中立縹車1628臺、占34%。1946年杭州有綢廠90家、機坊2209戶,共有織機5580臺、約為抗戰前的38%,其中電力織機3000多臺、約為抗戰前的48.4%。與日偽統治時期的1942年1月相比,戶數增加兩倍多,織機數增加近1倍。1948年底杭州有綢廠101家、機坊1330家,共有織機5199臺,其中電動織機則增為4992臺。由于物價上漲,苛捐雜稅多,一般綢廠、作坊都停止生產,大搞投機買賣,實際開動的織機為數不多。% D4 H7 a2 a9 t0 M/ v7 `, o: ~4 F
+ _& C0 S7 s- m
抗日戰爭時期,浙江棉紡織業和針織業亦遭受嚴重打擊,但手工紡紗卻有所發展。 杭 州淪陷后,三友實業社杭廠倉庫存貨被搶一空,房屋、設備被日軍占領,工廠被迫停工。1938年日方宣布杭廠由上海日商裕豐紡織公司代管,實行“軍管理”,并改名為杭州裕豐紗廠,當時開工機臺不到原來的1/2. 1943年日軍宣布解除“軍管理”,三友實業社將杭廠讓與上海國華工業投資公司及新亞建業公句經營,改名杭州紗廠。1944年更名為杭州第一紗廠。同年分出紗錠3760枚,分別在杭州池塘巷設立國新工業社、在海寧縣長安鎮設立長安工業社兩個各有1880枚紗錠的小紗廠,并于1945年6月和5月投產。杭州第一紗廠又以租賃投資形式在杭州馬坡巷設立1880錠的大興工業社,于1945年7月投產。1946年7月,長安工業社遷來杭州,改名長安紡織廠,同時收買大興工業社,并將池塘巷設備遷移至珍珠弄生產,規模為3760錠。原在長安鎮的1880枚紗錠仍拆還給杭州第一紗廠。1947年杭州第一紗廠有工人1148名,年產棉紗8251件、棉布8. 65萬余匹。杭州解放前夕,因資方抽資外逃,工廠癱瘓。+ Q! B8 G- E5 ^: k) @
! B9 K: |5 I  u! R9 J1 Z5 ^8 A" g1 O7 l
通惠公紗廠于1937年11月因受轟炸而停工,1939年曾一度恢復生產。1940年蕭山淪陷后,日軍將該廠及慶云絲廠所有機器設備連同廢舊鋼鐵悉數運走,兩廠徹底被毀。
  y* j7 k  O( s9 L. t0 N* S& I# {( R( C3 y! n  d' t* Y
抗戰勝利后,中國紡織企業公司購買了前浙東紡織公司紗廠散存在各地的殘余 紗 錠 , 于1946年10月運來杭州,成立杭江紗廠。1947年3月開工生產,有紗錠5000余枚,每日出紗10余件,以“錢江大橋”為商標,產品精良,廠商爭購。1949年底,擴錠到1萬余枚。杭州市3家紗廠,共有紗錠3萬余枚。
$ n7 w; l$ Q1 ]2 D8 b, e1 a0 a. J  @
杭州淪陷前,染織業中的多數 工 廠 將 物資轉移到上海租界或浙贛線鄉鎮隱藏,職工解雇。1939年后,布廠失業職工向廠方借用機器,進行自救性生產;避居外地的廠主也陸續回杭恢復生產。其中略有規模的織布廠,抗戰前有33家,1938年為10家,1940年為28家;個體小布廠則有110家??箲饎倮?,杭州產的線呢成為浙江、江西、安徽三省大眾化衣料,供不應求。小布廠應運而生,1946年杭州市大小布廠增至274家。1949年杭州市有布廠599家,其中個體377家,從業人員5465人。此外,還有毛巾廠15家,襪廠4戶。這些廠(戶)多數為家庭工業。針織業的六一織造廠,自1937年疏散停業,至1947年秋才恢復生產。此外,制作針織內衣的還有福祥織造廠,規模不大。
" D. X$ S3 g' ?  f' C
& M; M4 @) d+ f2 U# C3 B從1937年到1941年4月寧波淪陷,由于 上 海 仍 有租界存在,滬甫線輪船仍在通航,寧波就成為內地各省物資的轉運口岸,寧波的紡織業空前景氣。和豐紗廠擴錠至2. 6萬枚,產品供不應求,一年獲利120萬元。1940年1月失火被焚,工廠關閉。其時,織布業也特別活躍,新建的有順豐、祥生、同大豐、經昌、大中、盈豐、匯豐、衡泰、義豐等100多家布廠,產品供不應求。恒豐印染廠生產的金榜樂牌士林藍布,暢銷內地各省。2 D. [' W$ r/ r) l5 W) z

% [& C) Z+ `9 d3 @$ Q: T/ R5 }9 x9 h$ V1942年茂豐紡織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在鎮??h城關白家浦建立,有紗 錠 105 6枚。1944年更名為久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43-1944年,寧波城區新建長豐紗廠、新生紗廠、寧豐紗廠,共有紗錠1280枚,生產6-12支棉紗。1945年寧豐紗廠改名為萬新紗廠股份有限公司,紗錠由384枚增至5112枚。; Q# {8 c: \" g6 {
8 F8 n  V1 R6 @" V1 g; R) W
和豐紗廠于 1946年重建,有紗錠6000枚。1947年11月,陳慶恒投資萬新紗廠并改名為萬信紗廠股份有限公司,紗錠擴至6528枚。1949年1月,蔡培元獨資經營萬信二廠,有紗錠3628枚。至1949年,寧波有和豐、萬信、久豐、長豐、新豐等5家紗廠,棉織廠187家,染廠、染坊5家,針織等其它廠15家,共有紗錠2.08萬枚,動力布機227臺,年產棉紗1652噸,棉布219萬米,總產值754萬元。* r1 o* c% J* m4 T0 b) k

4 ~( ?, m! }' K& @2 s0 k& O抗日戰爭期間,浙江手工紡織業頗 為 興 旺 ,大量制造并推廣 “余姚”式手搖多錠紡紗機。據1940年7月浙江省手工業指導所事業報告中統計,全省手紡機約235。臺(不包括單錠和其它多錠手紡機),棉筒數達15萬枚,每日出紗8000余市斤,紡織工人5500人左右。該指導所設立了手紡織訓練所10所,訓練工人。在當時的抗戰區,手工紡織業為保證民眾的衣著、日用品的需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6 Y7 p$ K: g* n) N

0 _0 j3 t4 w$ v6 ]) M5 _0 Y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5#
 樓主| 發表于 2022-1-15 10:56:19 | 只看該作者
三、發展特點
( U( z& v. w( j6 {( @* N5 o(一)絲綢手工業基礎深厚& Z+ R- j8 _( K% j8 Q& `) y
浙江地少人多,人口密集,繅絲 、 絲織等作為家庭副業有悠久的歷史。這是浙江近代紡織工業起步較早的原因,也是浙江在20世紀頭30余年以及抗戰勝利后紡織能夠較快地發展和復蘇的重要基礎。近代浙江絲綢工業已經形成從蠶桑、繅絲、織綢到絲綢機械制造的“一條龍”,只是絲綢印染業較薄弱。
, j+ p) I: S% g% Y( B7 x, l! Q2 W  g4 d  E6 k* i
(二)強化管理,創造名牌# z; z! B1 p8 r1 \& _& z
浙江絲綢以其絢麗多彩在歷史上享有盛譽。在近代,都錦生創造的絲織風景,三友實業社杭廠的西湖毛巾、西湖床單,杭江紗廠的錢江大橋牌棉紗,杭州產線呢,恒豐印染廠的金榜樂牌士林藍布都是以質量創名牌,從而促進了紡織工業的發展。9 Z7 e" d6 b+ H9 C: o; x- P

+ [; w/ l# S  C4 a( `7 b(三)戰爭破壞影響嚴重
; b! v5 Z% }, a& K% b浙江紡織工業在抗日戰爭中遭受沉重的打擊,蠶桑絲綢業損失嚴重。由于日本侵略軍有目的地破壞中國蠶桑生產,致使桑園面積下降72.7%,產繭量下降81.1%,縹絲設備減少52.2%,絲綢產量減少83.3%。蕭山慶云縹絲廠、嘉興鶴記絲廠以及各地有些絲廠的設備,都被日軍拆走;蕭山通惠公紗廠也遭到同樣的厄運。" ?8 d$ [) F# g1 l! l+ ~9 I' i- n

. C* ]( Q  Z# X: q7 y/ h' T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20 09:32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