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國古代手搖紡車史的再界定$ H8 Q% h( t! u5 A7 W2 \. F9 y
既然圖1本身存在著問題,那么中國古代手搖紡車史的變遷就需要進一步界定。
5 f1 C$ ], L0 B
) J3 W3 x9 c/ [4 C" |, g; \/ E( |0 D2.1 中國古代手搖紡車出現時間的再審視 ]7 k T" O& K0 k4 _! j3 [4 ^
手搖紡車為最初的紡車形制已成定論,但紡車在中國何時出現?至今沒有定論,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王若愚先生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早在商代就有了手搖紡紗的雛形。他的基本論據是河北藁城臺西村出土的2只商代中期的錠輪,一只形似“I”字形線軸,頂底直徑均為3.2 cm,厚2.2 cm。另一只較小,形制有別,似現代縫紉機的底梭,頂底直徑均為2.5 cm,1.8 cm,頂底并飾有圓圈紋。王若愚先生認為這兩只錠輪是用于紡絲的紡錠,故他認為紡車在商代已出現[12]。對此,筆者提出4點疑問:& m2 c6 e) d3 h7 N
5 q& Y0 k( L |0 w1 P
1)王若愚先生認為手搖紡車在商代存在,另一方面從“手搖”二字說明他認為商代已有曲柄裝置應用于紡車。通過前文分析,筆者認為唐代之前紡車上不可能有曲柄裝置。
% w2 \$ d8 d" G, Q j) S
5 a# U4 X2 C( o' u2)河北藁城臺西村出土的這兩只商代錠輪也可作紡專中的紡輪之用,并非只能作紡錠之用。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像這兩只錠輪形制的紡輪被大量發掘出來,這是否說明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手搖紡車呢?顯然王若愚先生的推論有待商榷。2 R0 Y3 d# T5 p" B$ c- g
+ r9 I. \' Q, i7 y3)按照王若愚先生的觀點,河北藁城城臺西村商代中期遺址中已發現當時商人已使用手搖紡車。那為什么其遺址中卻又出土陶紡輪162件、石紡輪5件呢[13]?既然手搖紡車比紡專效率高得多,為什么商代人還會使用紡專呢?顯然,手搖紡車甚至無曲柄的紡車在商代根本沒有出現。另外,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玉紡輪(紡專的主要構件)22件。婦好是公元前12世紀商代晚期國王武丁的王后,如果商代已有紡車,那為什么商代晚期王后墓中只有玉紡輪,而沒有玉紡車呢?玉制紡車的用玉量對于商代王后的陪葬,并不是難事和大事。因為婦好墓中隨葬器物共1 938件,其中玉器有755件之多[14],可見商王室用玉之多。婦好墓中沒有發現玉紡車,只能用直至商代晚期還沒有出現紡車來解釋。
& U- `8 h- ?, }- J1 g* _* h2 r5 `; i$ W8 `2 j+ t
4)商代甲骨文中并沒有與紡車有關的字出現,但有涉及紡專紡紗的“?!弊殖霈F,這從另一個層面說明紡專紡紗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普及性和社會地位。既然商代使用手搖紡車已被否定,那么手搖紡車到底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通過夏、商、西周考古,發現這三代的紡紗工具都是用紡專[15]。而成書于春秋時期的《詩經•小雅•斯干》中有“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褐,載弄之瓦”,“瓦”即是紡專(另解為瓦,在瓦上可用手搓捻績接植物韌皮纖維,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紡車可能沒有出現),全句的意思是生了女兒,放在地上睡,把她包上小褓被,給她玩紡專??磥泶呵飼r期紡專紡紗是女孩子從小必須學的。而長沙戰國墓曾經出土過一塊苧麻織物,其經線密度280根/10cm,緯線密度240根/10cm,比現代經緯各240根/10cm的細棉布還要緊密。這樣細的麻紗,用紡專很難紡出,只有用紡車紡紗才有可能[16]。據此推測,成型的手搖紡車(沒有曲柄裝置)可能出現在戰國時期。如果成型的手搖紡車出現在戰國還只是推測的話,那么在西漢,紡車(沒有曲柄裝置)被充分利用則是不爭的事實。
# b0 @; Y7 M _9 F' a2 {) f- V* p7 ?! T7 F+ L5 Q5 _2 ]3 i2 U \
2.2 中國古代手搖紡車的形制變遷
! F0 P* c6 M; ]" _( Q在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中都可見最早的手搖紡車形象,特別是金雀山9號西漢墓出土帛畫中的紡績圖(圖2),圖2中有紡車一部,它的形制是手撥輪輻傳動的紡車:它沒有繩輪,而是由眾多竹片或木片制成輪輻,固定在輪軸上,用繩索或皮帶繞在眾多輪輻頂端,頂端呈凹槽狀,繩索或皮帶就固定放置在這個凹槽里,繩索或皮帶在輪輻所構成的“虛擬圓”的上頂點和下頂點伸出與錠子連動。當然這種紡車也沒有手搖曲柄裝置,紡紗時用手指撥動輪輻,繩索或皮帶在輪輻頂端開始傳動,帶動錠子運動,從而紡紗。這種最初形制的紡車后來在很長時間里沒有演變成有繩輪的手搖曲柄紡車,直到北宋還可以看到這種編排方式傳動繩索或皮帶的紡車形制(圖12),但它有手搖曲柄裝置。從圖12中可見紡車有手搖曲柄裝置,但還是輪輻傳動繩索或皮帶,所以這種紡車可稱之為手搖曲柄輪輻傳動紡車。其后,出現手搖曲柄輪制傳動紡車。手搖曲柄輪制傳動紡車的特點與手撥輪輻傳動紡車有明顯的不同,前者動力機構形成一個完整的車輪狀,后者的動力機構僅是一個“虛擬圓”形。而兩者的傳動機構是相同的,都是傳動繩索或皮帶分別繞在動力機構和錠子上,形成環狀。關于傳動的操作,兩者也有區別。前者是通過手指撥動輪輻,繩索或皮帶在輪輻頂端開始傳動,帶動錠子運動,從而紡紗。后者是通過手搖曲柄帶動圓輪轉動,在圓輪上繩索或皮帶與其部分環繞,并與錠子形成環狀,這樣繩索或皮帶在圓輪上和錠子上做循環運動,通過繩索或皮帶對圓輪的摩擦引致繩索或皮帶對錠子的摩擦,從而轉動錠子,進而紡紗。手搖曲柄繩輪傳動紡車是手搖曲柄輪制傳動紡車最廣泛使用的一種形制,它的出現較晚,甚至比東晉時期出現的腳踏紡車還要晚,直到在元代王禎的《農書》中可見到它的圖像信息(圖14),近代也大量出現帶繩輪的手搖曲柄紡車(圖15)。
0 n. d3 Z" G/ x \
$ e+ A ]' J; F: [! Z- k. X6 M( t& j8 r h& d0 \9 ^6 j
, l$ A) [0 t; ~$ ]7 f8 p
" R W! h% m6 x5 |! }; g: f- X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國古代手搖紡車的形制變遷為:手撥輪輻傳動紡車(戰國)→手搖曲柄輪輻傳動紡車(北宋)→手搖曲柄輪制傳動紡車(元代)。
! T9 u4 Y% }/ v4 z+ w4 P# b, U4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