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花是一種具有極強裝飾性的刺繡工藝。流傳于湖南省隆回縣、瀘溪縣、溆浦縣,湖北省黃梅縣,安徽省望江縣等地的挑花技藝各具特色。 2006(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u6 x1 j5 C' z7 B: R* u7 l
1 E$ }; w d( |$ W0 i8 O3 A花瑤挑花- ^4 R2 U. ?! @! u/ x/ p, t
花瑤挑花是湖南省隆回縣瑤族女子中流傳的一種獨特的手工藝,隆回瑤族因女子筒裙上裝飾有艷麗的挑花而被人稱為“花瑤”?;ì幏植荚诼』乇辈亢0?300米以上的虎形山瑤族鄉、小沙江鎮、大水田鄉和麻塘山鄉,共有七千余人。 " d# q, Z' y8 m \3 ?. D& _
( H9 R/ R" k4 }8 o" x
% |5 I; T9 q( H0 z
) Y* m3 d4 w3 u6 V3 L" H% a T
花瑤挑花相傳源于漢代,成熟于明清時期。挑花的材料為藏青色或白色的土布和各色絲紗線,挑花女不用描圖和模具,只是遵循土布的經緯徒手挑制,多采用圖案中套圖案的填充式挑花工藝。挑花圖案取材廣泛,多達千余種,大致有動物、植物、歷史、生活習俗等四大類,以動物類圖案最為常見,構思奇巧,造型大膽夸張,布局均衡對稱,色彩黑白分明,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我國著名文博專家沈從文先生稱之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ì幪艋ǚ棻恢袊佬g館、民族博物館列為珍品收藏。1994年花瑤挑花在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中獲得銅獎,2003年又獲“中國首屆文物仿制品暨民間工藝品大展”金獎,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因此被湖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藝術之鄉”。 % M. p4 D; e. x* Q7 i( w% Y; G0 ~# f0 C
7 @* \$ j% i$ K& e4 S& R 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和生活環境的改變,民族服飾不斷被外界所同化,這一時期,許多老的挑花藝人去世,技藝傳承出現斷裂,同時挑花材料匱乏,制作面臨困境?;ì幪艋üに嚾諠u式微,已到了瀕危狀態,亟待保護和挽救。3 c; x) u: s+ I" K
: i. |9 |3 `4 `9 Y3 L( F9 }5 U6 Z) I黃梅挑花
, B5 }2 j2 n% E 黃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廣泛流傳于湖北省黃梅縣。相傳起源于唐宋時期,成熟于明末清初。長期以來,經過一代又一代農家婦女的精研細作,這門工藝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組合、精巧的圖案構想凸顯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 s, j5 P! @8 J4 A+ Q0 d
/ t$ p1 N3 d0 T% p! y$ c& I
黃梅挑花被國內許多民間工藝研究專家稱為彩挑。黃梅鄉下百里棉區的彩色挑花更為精美,花樣豐富多彩,地方特色濃郁。當地有俗諺說:“黃梅有女皆挑花?!辈躺?、新開、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藝最為興盛,女孩剛懂事就跟著媽媽或嬸嬸做針線活,一直做到出嫁。當地人把不會挑花的女孩叫做“整巴掌”,這對女孩是一種羞辱。 0 {6 ~( a! g5 N6 x; W, I
4 U1 d" v/ p( Z6 s, q8 w
黃梅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繡,刺繡重刺,挑花重挑。黃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針將五彩絲線挑繡在底布經線和緯線交織的網格上,形成色澤絢麗、立體感強的圖案。其中針腳為“×”字形的稱“十字繡”,針腳為“一”字形的稱平線繡。作品最初主要有頭巾、衣邊、門簾、帳沿、床圍等,民間婦女用它們來打扮自己和裝飾居室。 2 d5 \" V- ?: c9 W9 f5 q7 @
! `) O! J" O& X& K s) [ 黃梅挑花的主要原料是當地的家機布,又叫大布,這種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藝人依靠一根針、一根線(七種顏色)在上面交替挑繡各種圖案。主要有被面、床單、門沿、方巾、圍腰、衣褲、鞋墊、枕頭等,其中以方巾最為出色,曾多次獲國際博覽會金獎,產生過廣泛影響。
7 m5 o9 r" b. x$ [# F+ c# X3 l0 `8 \4 k& d. a
挑花是純粹的手工活,挑一幅圖案少則三五天,多則一個月,卻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報酬。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黃梅會挑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門特色技藝瀕臨失傳,亟待搶救。 ! m- q' p# S$ s# `8 o* S1 b
! c) t( U! m(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