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藍色屠龍刀 于 2016-10-3 22:08 編輯 0 U3 f6 R- v7 s, m% u
' V7 W+ {. c7 l, d' c$ y% e
二、試驗方法與計算
5 k. r) f) H* g9 s e6 c$ f(一)漿紗切片制作% O! \" X! l* C& i
1.哈式切片儀法
0 O% t7 @! C: j+ q9 C0 P: K(1)采用哈式切片儀制作漿紗切片所采用的儀器、用具、試劑和材料有哈式切片儀(下圖)、火棉膠溶液、刀片、未上漿的經紗等。
8 _8 K3 d3 G; Q& z3 Z, h哈式切片儀及其結構
* o+ Y& {" g( R/ D& Y5 T0 J! f1—左底板 2—側支架 3—勻給螺釘 4—勻給器 5—勻給架 6—右底板 7—定位螺栓 (2)制作步驟。
9 ~8 y c+ B9 F( N/ T①將勻給螺釘逆時針轉動,使勻給器與右底板不接觸。% `* L, F' Y9 M9 G$ J
②將定位螺栓輕輕拔起,使勻給器轉動一定角度,以便將試樣放入切片器的縫隙中。2 q% j5 P q% I
③將左右底板拉開,把試樣(漿紗和未上漿的經紗)平行嵌入右底板的縫隙中,將左底板沿導槽推進,扣緊、夾緊試樣。 哈式切片儀操作示意圖 ④在縫隙處將一小滴火棉膠溶液滴入試樣,待膠液充分浸入并蒸發干后,用刀片切去露出試樣。 ⑤調節勻給螺釘,使試樣露出底板,再在試樣表面薄薄地涂上一層膠液。 ⑥待膠液蒸發干后,用刀片將試樣從底板切掉并棄之。 ⑦用勻給螺釘控制切片厚度,用同樣的方法相繼切出第二片、第三片、…試樣。 2.鋁板穿孔法 (1)鋁片穿孔法制作漿紗切片所用的用具、試劑和材料有鋁板(厚約1mm,且上面鉆有直徑1.0mm的小孔)、U形綜絲、雙面刀片、稀碘液、未上漿的經紗等。 (2)制作步驟。 ①將一束未上漿的經紗和一根漿紗合并彎成V形,并將其引過小孔,經紗起固持漿紗的作用,注意松緊適度。 金屬絲鉤導入經紗和漿紗 ②用鋒利的雙面刀片沿鋁板的正反兩表面切去外露的紗束,只留下小孔中的紗束切片。 ③在孔中的紗束切片上滴一滴稀碘液,以使漿紗顯色。 ④將帶有漿紗切片的鋁板放到顯微鏡下,按十字校正法使得有漿紗切片的小孔對準顯微鏡的物鏡中心進行觀察。該方法易于掌握,成功率高,且一次可以制作兩個切片。 兩個漿紗切片 3.封石蠟切片法 (1)封石蠟切片法制作漿紗切片需要用澆蠟模、稀碘液、材料石蠟(熔點58~60℃)、坩堝(容量150mL左右)、鑷子、刀片、載玻片、吸水紙等。澆蠟模用0.5mm厚的不銹鋼或銅皮制成,且由如下圖所示兩部分組成。稀碘液由0.1g碘和0.3g的碘化鉀溶于100mL蒸餾水中而成。 澆蠟模 (2)制作步驟。 ①先將石蠟放在坩堝中加熱,直到石蠟冒白煙為止,然后將其冷卻凝固,使用時只要將其熔化即可。 ②將漿紗試樣取一小束輕輕夾在澆蠟模上的細縫中,使其伸直。 ③將60℃液態石蠟注入澆蠟模,使其液面稍高于紗線。 ④待石蠟冷卻凝固后,取出已有漿紗的蠟塊,用刀片削去漿紗束四周石蠟。 ⑤將上述漿紗束按橫截面方向仔細地切下薄片(越薄越好),將薄片用鑷子夾至涂有稀碘液的載玻片上,約2min后吸去稀碘液,此時因漿液中的淀粉與碘反應,而使漿紗切片出現藍色。 (二)定性觀察與描繪 1.定性觀察描繪 試驗采用的儀器、用具顯微鏡(100~400倍)、面密度均勻的紙板、鉛筆。 2.描繪方法 在面密度均勻的紙板上用鉛筆描繪漿液浸透與被覆狀況。 顯微鏡下漿紗切片的定性觀察與描繪 (三)定量測試定量測試 試驗可以采用面積積分儀和顯微鏡投影儀,但工廠常采用剪紙稱重法。- c* V9 I/ o. c2 G: i
1.剪紙稱重法 所用的儀器和用具天平(工業鏈條天平或電光天平)、剪刀。
, n* E" n. V7 N0 i% ^; m; W$ x2.試驗步驟 將已描繪在均勻紙板上的漿紗的橫截面,用剪刀小心沿漿紗外輪廓線剪下,用天平稱重,為漿紗總截面的重量,然后分別剪下浸漿截面和未浸入漿液的截面,分別放到天平上稱其紙板重量,并測量漿膜的完整度,按下式計算: (1)主浸透率:P1=G1×100%/G (2)次浸透率:P2=G2×100%/G (3)漿膜完整率:P3=(∑α/360°)×100%
, B. [' R, A: B/ w- o9 F1 P- C式中:P1——主浸透率; P2——次浸透率; P3——漿膜完整率; G1——主浸透面積S1所占的重量,g; G2——次浸透面積S2所占的重量,g; G——總切片面積S所占的重量,g; ∑α——漿膜總覆蓋的角度之和。
+ b+ c5 A5 i. a$ k# p7 `.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