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服裝史,華梅、要彬,PDF。服裝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級規劃教材. 本科,ISBN 9787518007196,2014年,184千字,38.00元。高清,125M。
* i% U" r+ { {* s8 |內容提要
1 k6 Q* [* H6 ?: X: [8 R本書從人類共有的服裝起源以及基本相同的演化軌跡展開,結合中西文化風格形成以后的現實,采用中西并列方式,分別敘述其服裝現象的產生原因以及互為影響的結果,重點介紹了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不同性別的代表性服裝,旨在厘清人類服裝文化歷程的演進和不同民族獨有的服裝創作思維與藝術風格,有助于進行同期比較,符合全球化理念需求。' M" ?- e5 X& W! [5 Q# G/ V! Q
目錄; O; n6 T) B U+ m# k" m5 N
第一章 服裝起源成因 001
* A5 @% ^) [2 y4 _第一節 人類起源學說與服裝成因推論 001
; |5 {. ^' q0 N. d* c一、“神創論”與服裝成因的關系 001; P) |' E4 A, S
二、“進化論”與服裝成因的關系 001
+ r3 S1 Q0 G+ Z4 h, }; Q第二節 人類起源傳說與服裝成因思考 002% B4 L9 l6 k) |& n, I" B2 A
一、女媧造人與服裝成因的關系 003
' f- B6 b% I# K% f. x8 Q二、雅典娜披戴盔甲與服裝成因的關系 003; m* }# W; e0 P+ r4 R
三、佛洛夏羽衣與服裝成因的關系 0046 N$ F" i2 Z3 _3 _1 A9 F' w
第三節 人類起源考古與服裝成因推斷 0046 z9 u6 g! {1 F( o4 J' C6 x9 g
一、巖畫獵舞與服裝成因的關系 005& I8 C0 k; V; \0 g% A
二、出土飾物與服裝成因的關系 0063 E6 U" w/ i: ]) u+ }
第四節 當代服裝考證與服裝成因定論 007/ v$ T4 Z0 w7 D5 h
思考題 008
4 |2 b( s; F' v2 G i第二章 服裝育成時代 0096 O9 H: z" j+ Y0 b% l5 i: R6 H
第一節 草裙時期 009
* I! p% f; G0 a& y0 L* ] o一、《舊約全書》中的草裙蹤跡 009
1 R+ s0 T0 T4 M7 V; t o* e: F4 {二、《楚辭》中的草裙影像 0097 {/ P' H, Z! }' F+ O. F
第二節 獸皮披時期 010( }7 j: R5 N$ N2 D% q
一、獸皮披原型的考證 010
6 b: M$ P% r, I8 B' I. n二、獸皮披的具體形式 011
7 |$ u. n8 M/ n2 G6 S9 W第三節 織物裝時期 011
# R1 w, ]/ N- [' F0 {1 ^4 w一、埃及、中國等地的葛、麻織物 0119 t4 e1 u, W* {6 @6 s7 y6 d; D
二、南土耳其等地的毛織物 012
) {4 _( o. z& Q+ s& _' S: b三、中國的蠶絲織物 012* e i1 U9 Z" ?9 u
四、早期織物裝款式剪影 0137 c3 E& s, m, T3 u6 P: I
五、早期佩飾的人為加工 014
6 {. P# R) x( k& `/ J7 F思考題 015
0 q+ y, E& I* B4 ]$ v第三章 服裝成形時代 016
/ l! s! m. h; d0 `" q* M第一節 服裝形態 016% }2 ]- e2 ]: |0 W' b2 q2 o
第二節 服裝類型 017
4 l; b! B( f. b一、貫口式服裝 017* |, A/ h! v' M7 b4 f
二、大圍巾式服裝 017) B" Q/ V7 C! D% @+ N1 G
三、上下配套式服裝 018
$ G7 u0 x% q& N& Y0 ?" b四、首服與足服 020: h( p; g4 A; U6 I6 l
五、佩飾與假發 020# n: a! `" z+ |6 o& }
思考題 0226 U0 Q7 Y! R! B, L* ]3 V' B
第四章 服裝定制時代 0230 b: O! R, ~* H* _( @. U
第一節 中國周代的服裝制度 023- ?2 H9 H5 i6 X
一、服裝制度產生的條件與依據 023
: [, j6 [0 K5 M+ C二、天子公卿冕服形制 0241 V. K- g* V: E s( R. H! x
三、王后貴婦禮服規定 0267 k# n+ P1 P+ T
第二節 春秋戰國的深衣與胡服 026& U7 T" {; a( ]6 n2 o
一、深衣 026
' d* X1 z7 \- `& s二、胡服 027
0 H2 i# \7 a% i0 t h" [5 e0 Z5 M第三節 地中海一帶的等級服裝 028
+ D# I) l- j7 q1 B一、國王及重臣服裝 028
3 H& R9 v8 l# p8 A二、王后及貴婦服裝 030& i6 x9 ]4 Z2 _. v
思考題 031
" E9 A8 ^0 o A第五章 服裝交會時代 032
% D: q/ h8 ]2 [第一節 中國秦漢服裝 032) ^! r2 d) L; v7 Z! u P
一、男子袍服與冠履 033- d+ R4 v% q0 _) h, O) v
二、女子深衣與襦裙 035
3 d T) h" Z9 t, T* q7 E2 y三、軍戎服裝 035. ^7 Q. m% e$ @5 h8 m( ^
四、服裝色彩與質料特色 036
2 f9 O3 A8 E+ G8 b第二節 中國魏晉南北朝服裝 037
* ?& j% ]! a1 o0 c q& {2 Q一、漢族男子的衫、巾與漆紗籠冠 038
: Q) I. D( }" x* R7 r0 x8 L7 R二、漢族女子的衫、襦與華飾 039
5 o' H" A" V c0 y! o3 C三、北方民族的褲褶與裲襠 0406 K1 H! y5 t6 n: B5 v' U( d
四、服裝質料、紋樣及色彩 041: z0 i/ |8 B* ^8 B7 v1 Q' U
第三節 拜占庭與絲綢衣料 041
; }1 r4 y/ ]+ I9 C$ r8 z! J第四節 波斯鎧甲的東傳 043+ U% N' t) V0 u6 i9 N' i& y7 j
思考題 044
6 l7 T" @8 R/ g; P% Z+ m) L" O8 x# y第六章 服裝互進時代 045- J4 ^) D1 c0 ?9 C6 {4 F5 h
第一節 中國隋唐服裝 046
. J* Z- E, v$ S& A& ^& p一、男子圓領袍衫與幞頭 046; D o5 f1 J8 H# x
二、女子冠服與妝飾 048
9 A# M) M6 N/ _% J9 O9 }5 a+ m' g三、軍戎服裝 051
/ n! T( P! N) P0 T/ F第二節 中國宋遼金元服裝 052
% N \; \( ~2 L. I一、宋——漢族服裝特色 052/ ^/ M$ Z' e' |+ p0 v1 Z' g: m
二、遼——契丹族服裝特色 054) x* |9 r c2 h0 e; y: d
三、金——女真族服裝特色 055
9 q, E$ C5 K. p4 C/ e8 f四、元——蒙古族服裝特色 056
8 t/ k% e; L7 e8 {1 r" k. B `第三節 拜占庭與西歐戰服時尚 057
) e3 I, b% ?- M7 N一、緊身衣與斗篷 057
0 `8 ]3 _3 B4 }* k二、腿部裝束 058; T5 l- y9 f T
第四節 華麗傾向與北歐服裝 059
& o7 E% x2 T9 ~ D! ^第五節 十字軍東征的積極作用 060
; _% x: U% k/ u) r$ O! s一、騎士裝對常服的影響 061/ h( f# M8 A% y* W* @; z
二、東西方服裝的必然融合 062
" G$ \* s' o2 ^2 C l第六節 哥特式風格在服裝上的體現 063
. M: D* J( O2 x8 T6 M9 ] M% o一、哥特式風格首服 064
. |& m4 K( g' u( F% I$ Z( X二、哥特式風格足服 064
& u2 y( G' O) h8 T7 C三、哥特式風格服飾色彩 065
3 E. K3 `4 W: p7 k思考題 066
$ h: d7 H3 j5 Y! z5 a第七章 服裝更新時代 067
4 T, C7 ?+ M# |1 ~, D9 S第一節 中國明代服裝 067
# _$ p2 `, L& ?9 F一、男子官服與民服 067
7 D8 n# r" g8 y3 e$ }. }2 K二、女子冠服與便服 070
9 E- j7 z7 `, O. ?第二節 文藝復興與服裝更新 073) r2 M$ @4 n7 s7 y% D
第三節 文藝復興早期服裝 073
1 H* \# g1 J. G, R5 {/ A! R+ j q# K一、意大利服裝 074/ V4 V; b& }: B6 L* O' s" h
二、法國服裝 074% F T- w O u V
三、勃艮第公國與佛蘭德公國服裝 075, X9 c# A0 E4 p/ J1 f( {
四、德國服裝 0770 b2 m; n5 S/ g$ ]- `% r- i
五、英國服裝 077
) V, ?1 I* X& v1 v六、西班牙服裝 078
\( L4 t/ A) N, Q9 _. Q第四節 文藝復興盛期服裝 078
6 M1 d# E% A- U0 c9 J2 R一、男子服裝 079% N( F7 s2 V* a6 j% [2 N3 u
二、女子服裝 081( Y D+ l# X" \7 \ Y" M
思考題 0833 l! `9 i# V6 v. x0 ]% Y
第八章 服裝風格化時代 084 H1 n# v4 ? o& m( L/ Q
第一節 中國清代服裝 0853 s2 g1 o% b, u, H! b; Y$ ?
一、男子官服與民服 085
, [( l" {' i- Y% j+ a( T$ g二、趨于融合的滿漢女子服裝 0886 b8 B" q' [, S4 b& z8 L
第二節 西方服裝上的巴洛克風格 091% p8 G. Z8 }: }& `( [
一、男服上的巴洛克風格 091) p( b8 }9 b9 e
二、女服上的巴洛克風格 093/ h1 [0 H% }: }" t8 D
第三節 西方服裝上的洛可可風格 095
+ i- F/ O, d! C2 H8 @" l一、男服上的洛可可風格 096
3 u. h6 p2 ?5 p b$ a0 @& H二、女服上的洛可可風格 098- b3 U' j$ [% Z" z, o% F) Q# X
思考題 099" m& V) G* T* C! T- _
第九章 服裝完善化時代 101
- d# O( @- n8 i P0 r# }9 a第一節 中國漢族服裝 1016 Q/ Q6 _! Y- _( x
一、男子長袍與西裝 102
* y x x1 Y6 R6 Q/ P3 x2 S二、女子襖裙與旗袍 103
$ _% X8 J+ K- U5 u7 y第二節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 104
, y' K6 Z# I: H( q9 J; A一、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民族服裝 1040 d3 l+ X! l0 G* K w2 Z
二、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服飾 106: ~4 U5 {0 ~5 b1 i5 Q! }( ]7 _ v
三、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服裝 107
; q8 D1 l8 L6 I: b" J4 e1 I四、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民族服裝 1075 r1 `5 ]8 s: }( i/ n
五、甘肅省與青海省民族服裝 110, ?# \' x+ t) ~5 {$ ] e- f- P) Z, T, i
六、西藏自治區民族服裝 111
' P; d+ H+ b+ p: W6 i' o6 d- Y& @七、四川省與貴州省民族服裝 112
, Q4 g: Z6 |8 d6 ]6 r八、云南省民族服裝 114
4 w0 i4 l4 R0 {' E! ?; l九、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服裝 118' L- ?5 T* G8 Z+ w- L
十、福建、廣東、臺灣、湖南等省民族服裝 120+ Q4 ^0 u7 e1 D, i6 {- @, w* k& [
第三節 工業革命與西方服裝改革 121$ r/ j1 e3 F, A) q4 h, c
一、男子服裝 121
1 z* E% f, S2 P4 B! ^6 G二、女子服裝 1220 n% ]$ A# x( \0 \! c
第四節 西方各民族服裝特色 123
2 N) D0 f: E; e/ x一、埃及人服裝 1237 k' ?( T8 T% G0 x
二、波斯人服裝 1235 @0 y0 q/ L+ w# |
三、蘇格蘭人服裝 124
3 F* G- z6 }+ Y7 [" ]& G- e6 B四、愛爾蘭人服裝 124
* Z* i1 V0 s3 a" L, n五、英格蘭人服裝 125
9 ^& K. P9 b) c) }' g六、法蘭西人服裝 125& }) H* I3 t: S- U
七、奧地利人服裝 125
. t, x e/ g9 q8 I八、荷蘭人服裝 126
; [6 e1 u7 l' M7 |/ Q$ y九、西班牙人服裝 126
/ x" q, Q# {! j0 A6 i. G) f9 k) }7 [十、意大利人服裝 127" I8 P. y* ~8 ]0 r
十一、德意志人服裝 1277 ^1 C: @* ?4 _! j
十二、丹麥人服裝 127
0 d2 E9 P% x" [* w" B+ p# F5 Y思考題 128
2 ]; h% C1 \6 S$ P$ p第十章 服裝國際化時代 129
L. N y" K& Y Q* J第一節 中國當代服裝 129
. U8 G) }' G8 ^- R一、列寧服與花布棉襖 130
7 ~: u2 Q! a# Y二、全民著軍便服 131; p- v( d% r3 D2 h
三、時裝的涌入與多元 132$ H1 g# B8 n1 m5 t1 B
四、21 世紀初期的中國服裝 134
4 y; p, a9 F" E- r第二節 西方時裝潮流 135
) Y9 j# O. x6 J5 F/ O" z一、新女性時裝潮流 135, P0 f/ y2 H, z% b: ]
二、新外觀女裝潮流 136
5 t, r; t3 J( l6 i/ d( D, ]三、自由求新時裝潮流 136
0 r) ^' e: e( f5 F1 q5 p四、“中國風”時裝潮流 137# s8 r Y& M! C
五、環保自然時裝潮流 138" v# F' N* f- F* G/ Y5 D- Q8 B
六、中性風時裝潮流 1389 c8 O0 _: R# B! v# r
七、科技時裝潮流 138% [4 s! z6 h: ^( _
第三節 時裝主要流派與風格 139
: r; ~0 p2 S: G9 V7 A一、超現實主義派 1397 k2 i$ n" e7 |+ b
二、立體派 140
; a& N$ W$ f) P& O+ L9 n5 P三、古典派 140
4 r, x) E K; o四、浪漫派 140
9 q) Z: w! F8 K: y& f) F2 ^五、構成派 141/ Z, y A7 f6 z2 N3 B4 T! i" G3 z
六、后現代派 141! Z+ n! N+ G* X* Y
七、嬉皮士風格 141& H" T, ]' x& V4 g5 M# L; s# g. x
八、雅皮士風格 142
- ]: G% S' h3 ?$ I九、朋克風格 142
7 V2 Z7 X% R o% L( O十、中性風格 1432 G. z7 B/ K2 l3 ^1 x4 O" ^
十一、解構主義風格 1430 t# O+ `9 {9 Y5 x( h+ w9 H% E& K4 K
十二、戎裝風格 144
0 b3 G0 X% |# _十三、波西米亞風格 144
/ Y N; u: ]! j v# p+ W0 x十四、混搭風格 1454 C6 J! G" a+ d% P6 u" k
第四節 時裝設計大師 1453 ?3 n3 t3 k1 w6 l2 ^
一、查爾斯·弗雷德里克·沃思 146
6 y% G! S4 I: W2 v( ~- ~二、珍妮·朗萬 146
8 n {1 Y+ g8 v) R三、路易·威登 146
& \1 P# Q% R% F. M. f0 e四、保羅·波烈 147
, M9 ]* _2 }) J* R; P; L% {五、讓·帕圖 147
0 N# J7 j/ u0 h" W2 @" x六、可可·夏奈爾 147, d1 @. [: ?' w, @
七、艾爾莎·夏帕瑞麗 148
- _0 ~/ l6 \' x; x( i$ `八、克里斯托貝爾·巴倫夏加 148) ~) u+ e& L2 b* F2 f3 S
九、克里斯汀·迪奧 148
9 m. P3 O* L7 c# g5 O十、皮爾·卡丹 150
2 n! q2 _ J$ l4 f: C" ?十一、紀梵希 1509 _( q E; z2 e8 E( A
十二、瓦倫蒂諾·加拉班尼 151: L3 S# ]* V; J- y/ R+ o- J$ B3 l
十三、瑪麗·匡特 151
- W. H0 ~/ |8 Y0 _) v十四、喬治·阿瑪尼 151
! U0 Z, V" |2 Y0 C q' I十五、伊夫·圣·洛朗 1525 @& F' V2 e$ g1 s
十六、卡爾·拉格菲爾德 152 [- P/ M0 o0 @7 F8 }( o
十七、維維安·維斯特伍德 153
: E& P! v" f5 b' @; K* {2 J十八、詹尼·范思哲 154
3 A5 h% }/ `" ^7 K" n, B1 O$ }% v- h十九、讓·保羅·戈爾捷 155+ v1 |, g* {, d: @
二十、約翰·加利亞諾 155
- T i4 Z4 U$ {# ]第五節 時裝設計中心 157
3 {; n0 \* M4 z! x4 I, M' q一、巴黎 157: F! w' c( A7 |9 p H+ }
二、紐約 157: H" ?! e" I: u, V6 E
三、米蘭 158! v N) Z& H* `$ F9 r
四、倫敦 158& ?# |6 E: c! N; {
思考題 159+ Z* Z c: n4 F- ?0 \$ H
參考文獻 160
# p1 g3 E7 ^6 r- [附錄 163
1 W' M+ c# y u& v5 Y8 G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