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慎在《說文解字 ·目部》里講 :“蜀,葵中蠶也 ,從蟲 ,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娟娟?!笔駠牡妹c其最初養蠶有關,不過,蜀與蠶并不是同一生物,而是一種長得很像蠶的毒蟲。實際上,“蜀”的稱謂,是中原統治者對生活在四川盆地的蠶叢一族的一種稱呼。
1 H, u- R3 q( |% d
8 A% r+ ^1 z1 H. }. w*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李白在《蜀道難》中慨嘆古蜀國歷史的久遠和茫然無知,就提到了蠶叢和魚鳧。 K$ i( U1 k! u5 {" P. ?
" h4 _) O( _) e9 ]& e0 h蠶叢,包括其后的柏灌、魚鳧、杜宇、開明,是一個氏族或部族或家族的稱號,而蠶叢一族以養蠶為其經濟活動的主體。在《先秦蜀國王權更替考述》一文中,毛曦綜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蜀國的“蜀”字“與其最初養蠶相關”,把蜀國的開端和蠶叢一族相照應。) t" n$ R9 e$ b) T
0 V! z1 g- M' J再加上蜀錦,大名鼎鼎,又因產于蜀地而得名,歷史悠久,為我國三大名錦之首。
+ [& N8 g% k5 i) Z e8 U1 Q
" U. \% f0 l$ o& M7 A) Y$ v& C6 n《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禹“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西周時,蜀已向周王朝進貢蠶桑制品。春秋戰國時,四川的蠶桑業已達到一定的規模,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銅壺上的采桑圖,反映出當時十分 繁忙的蠶桑生產情況。
9 ? H7 G) ^/ q- c l
2 M4 t5 S w8 n; a2 A秦統一中國后,遷山東六國豪強至蜀,其中不少人是工商 業奴隸主和奴隸工匠,他們帶去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絲織技術,尤其是“織文(織錦生產)”技術,為蜀錦生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 ~" N$ b$ c6 l( }' j- F/ P6 h$ y" f' k
5 z3 J* e. B4 ^' Z L, D$ v兩漢時期,四川的蠶桑絲織業更為興盛。四川成都和德陽的漢墓都出土有桑園畫像磚,說明蜀地十分重視蠶桑的生產。先秦時蜀地已設“錦官”。漢代宮廷和官府對錦帛的需求量大增,在成都東南隅圍城建織錦工場,委派“錦官” 督造,稱為“錦官城”。" z; u- [+ z0 k# o! z, E0 M
3 k5 M6 |, Z. i0 Y. g' W$ E3 n. V三國時期,諸葛亮也很重視耕織,他在家居之地城南雙流的葛陌,親自種桑八百株, 以激勵軍民。他還在軍中強調特別強調:“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笔皴\在蜀漢政權的經濟、軍事、外交等活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Y D) [# ?- I, k3 A8 t$ [" z* i! |* N$ k: j
蜀的絲織中心在成都,成都有錦江,《蜀中廣記》稱“織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勝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濯錦之江稱為“錦江”, 買賣蜀錦的集市稱為“錦市”,織錦工人居住的地方稱為“錦里”,官員住處稱為“錦官驛”,可見當時織錦之盛。/ U+ M9 n, D) e: j: S. Y
' C- J# t$ r9 G7 j- |2 ]2000多年前,蜀錦是奢侈品。5 S- x+ |) ?9 \- Q6 g+ i2 K
9 T) y9 ^. w" G9 W
而有人推測新疆吐魯番、 尼雅、樓蘭以及青海都蘭等地出土的東漢魏晉至唐初的織錦很可能都來自蜀地。
$ X- }3 {# R" F1 `$ }# F. m9 q
( [) x2 r5 U9 ]比如,上過《國家寶藏》的新疆尼雅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有很多專家推測,它是典型意義上的蜀錦。6 Z8 {$ t6 y" b( `7 K( s# z) }5 N/ |4 [7 n
2 R7 Q9 J* K. A. {. J K$ J$ t
為什么?3 ?7 }' _4 {7 b# {. J& j
9 q+ p% ]$ O' s3 |% C
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連年戰亂,對織錦的生產破壞極大,只有四川地區的織錦業一枝獨秀,成為全國最大的絲綢生產和貿易中心。在這一時期內經由絲綢之路而遠銷國外的錦類織物,幾乎全為四川所壟斷。而當時代表我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也唯有四川蜀錦。1 ~! A; U8 F7 c2 G2 F0 c
3 S" Y( R3 j k6 k3 `-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