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紡織史(上卷),《中國近代紡織史》編委會,PDF。50M。
; h8 V l5 a5 |內容提要" _- R) \# A, @& R4 g) N
本書分上、下兩卷,是由我國一批紡織史學家和紡織專家協作完成的一部史籍。
9 ^7 u1 h, k2 Q0 Y1 k4 Y$ t5 N上卷包括總論篇、專論篇、地區篇和人物篇,書末附有部分歷史資料照片。
/ o) Z" _5 j, S( o: K: n本書作者以豐富而翔實的史料,詳盡地闡述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多年間我國紡織工業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 F% m( ]0 U4 s3 u* o
本書供紡織行 業 各 級 領導、干部,企業管理人員,科研及技術人員,紡織大中專院校師生和各界史學工作者閱讀、參考。% e4 Y' O9 I& @% S. E
5 O- F- p% V& w7 Q# l( e9 r& @+ V. R' z. v) ~( p G8 [& V3 F
目錄 總論篇 31
& f6 f% f) E9 A* \ }% i7 R5 E 第一章 近代紡織工業在中國發生的社會背景 326 G( T) y3 K9 d8 X1 B
第一節 紡織生產的歷史發展過程 32+ k" @8 M4 X k
一、原始手工紡織時期(公元前22世紀及以前) 32
3 J3 T* I9 ?) V7 Z: v 二、手工機器紡織時期(公元前21世紀~1840年) 32
; ~( H2 N2 V7 `5 r 三、動力機器紡織時期(1840年以后) 34
" K+ N" n2 i7 g5 H! A 四、紡織生產第三次飛躍的前景 36
7 X& N3 q% X7 _* V 第二節 手工紡織相對停滯和動力機器紡織的孕育(1840~1877年) 37
) g/ F" f( a; Y: T2 g5 O9 ` 一、手工紡織技術發展的停滯 37
& K1 I1 a1 i2 m' P! r u0 r 二、手工紡織業的局部破產 372 r/ \3 Q2 g0 H
三、動力機器紡織的萌芽 38
# ~( |8 H9 ? X8 n8 l 第二章 近代紡織工業的初創(1878~1913年) 39- v, E8 f% h) R \0 T' _
第一節 洋務運動中創辦的紡織企業 39
d" Q/ F* Y; T+ Q, r 一、中國第一批近代紡織工廠興起的主要原因 39
/ X3 [5 D- S7 z g; z6 j, z0 \) @ 二、第一批近代紡織工廠的興建 40
4 \, R- m0 K$ a1 F 三、第一批紡織工廠的作用及教訓 43/ o# T; {) i n7 a/ H" q
第二節 外資紡織業的進入 45
2 k0 ?2 g( G: N! [0 Z" p 一、外資繅絲廠的創設 45' x5 W3 l2 T4 r" l, i
二、外資紡織廠的創設 46
6 z; j1 a' I% {) F 第三節 民族資本紡織業的初起 47
$ ^5 h! F) _1 e. Z2 P 一、甲午戰爭前的民族資本紡織業 477 T& g9 L! b: Y! A1 W
二、甲午戰爭后的民族資本紡織業 482 `, g1 h: M# ]9 D; N
第四節 紡織工人群體的誕生 49/ p4 r; {" ^5 N, Q0 D* f
一、紡織產業工人的社會來源 496 J g# b+ k8 ^$ h
二、勞動時間、工資及生活狀況 50
0 W% h4 r; j. v6 @$ M7 Y% K 三、罷工斗爭狀況 50: d8 n% X3 P% n
第五節 手工紡織業的消長 51 I7 k7 K1 W p* P. e0 D
一、手工繅、紡業的衰落 51
3 M7 Y- I+ Q7 m0 v 二、手工織布等工場的興起 52
0 _5 r* D* x' p& X! Q 第三章 近代紡織工業的成長(1914~1936年) 53" B+ [8 w. H! ]/ g2 Z
第一節 民族資本紡織業的迂回發展 53
7 E5 R* q# V7 F; i. O4 }4 p 一、民族資本紡織業的迅速擴大(1914~1922年) 53
$ x }% t* }- K3 P( P | 二、民族資本紡織業在困難中調整(1923~1931年) 54: L# O5 r* t1 A( H$ s
三、民族資本紡織業在競爭中復蘇(1932~1936年) 56
3 |/ V O: Q/ Y! r* l+ r, J0 J 第二節 外資紡織業的擴張 59) z" V4 ~" O) t! h. R( k
一、數量上的擴張 599 k% o! R; A8 Q
二、日資紡織業的特點 60
. ?% G8 S; `1 r/ ]! M" S3 H 三、合資企業 60
) f- N9 c; B2 y) W, a0 V/ U 四、洋行的中介作用 60
, K$ C! y$ x% y) J7 M 第三節 紡織產業大軍的壯大 61
; A$ X! R) F, ~; I u$ s 一、紡織產業工人隊伍的發展 615 e, ^! H" C0 c
二、雇傭制度 61; W$ x1 b1 F" F: n
三、紡織產業工人的文化、技術及生產效率狀況 62
: X9 T( b; f) g( d9 f 四、紡織產業工人的勞動、工資及生活狀況 63
& `$ H* ~4 M$ f$ O4 ?$ \ 五、紡織產業工人的斗爭活動 63
! F" C8 K2 H" I' G6 b9 K' V$ } 第四節 手工紡織業的改良 66
- R# H: {9 c; `. o1 x) U& P 一、手工紡織生產的起伏 66
: Y2 t3 O, P/ G: M 二、手工紡織技術的改良 67
7 m A$ @8 d# A6 O( m, K& `: s 三、手工紡織產品的變化 696 A/ U& w+ p) G$ _" r: Q' m5 R
第四章 近代紡織工業的曲折(1937~1949年) 71
6 C7 B! y' B; w M0 F 第一節 抗日戰爭時期紡織工業的變遷 71
/ K/ q3 N, H) X& A' j- B) R 一、大后方的紡織業 71/ j1 ?/ t6 ?1 `5 y- P" a$ K5 e/ F
二、日本占領區的紡織業 72
' `7 l$ x! d$ a# i; q 三、手工紡織業的復興 74
0 Q: q" @* _) t6 g# O- S$ s* J 第二節 抗日戰爭勝利后紡織工業的恢復和調整 75% q9 n7 K7 W) S9 ?$ `* o4 M
一、官辦紡織業 76' H3 l+ X, g, W4 @9 p( [: `
二、民族資本紡織業 77! r. j2 n. M" c5 A7 T! o4 w, \
三、手工紡織業 792 L8 y) {% `* V6 F% n) [2 f
第三節 紡織產業大軍的成熟 79$ B1 x) p2 y/ M3 q! r% k$ I
一、工人數量的變遷 80" M5 m3 N0 L; ^% W$ [0 ]( ^
二、工人文化、思想及技術狀況 80' a9 c8 n: ` l% b# F7 w: o3 J h! L
三、勞動時間及工資 802 G8 X$ {4 C' e
四、工人運動狀況 81
6 S4 u4 A! F* N B 第五章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總體水平和產業特點 83
K1 _. r8 _( p5 U8 j& J. Y 第一節 行業結構和總體水平 83, T A, O, y9 u! D2 I# e6 Z
第二節 企業集團系統 87
( ~' n2 B; e4 I: T" E 第三節 地區布局 90
) \+ z* l6 s; w2 A2 L) r0 x1 F 第四節 設備和技術 916 y& R: L! l. m$ }9 E$ C( E- F
第五節 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 92
6 N# Z, l- x1 G8 p3 o 第六章 歷史的啟示 94
/ E0 {1 d- {' J 第一節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歷史地位 94: }4 o7 v% z Q# S
第二節 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和外國資本三類紡織企業的歷史作用 94( K* Q0 l6 g3 c# C/ A" K
第三節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成長的若干歷史規律和啟示 967 O2 K9 w/ D* B2 L7 W+ Z: j* |
專論篇 99
* [: s' K) W& D# D) h8 p9 x- w- a 第一章 紡織原料的開發和演進 100
% B3 I; u: X. m3 y9 S1 N6 \ 第一節 棉 101
* t! S5 h( U+ l/ C p2 i8 q; k 一、棉花生產的發展 101
1 y- k+ P$ I5 s: n7 ], R 二、棉產區的變遷 1035 `5 q& ]) K2 z/ T, k
三、棉產改進 104! n9 R3 \4 ^$ c: ^
四、原棉檢驗及棉花標準的建立和演變 109. U' Z' l$ f+ f' n
五、近代中國棉產在世界上的地位 111% L' u0 s P/ W) I7 l }" g
第二節 絲 112
0 q. ^ s7 |' I5 Y 一、蠶絲生產的發展 112/ ~6 R! b0 ?9 i' A* g
二、主要蠶絲產區 113. X: n7 C- {, U) j9 p! L# K
三、蠶絲改良 115* F- H3 f9 n& I8 Q9 m
第三節 毛 117! a6 ~" @) G7 a) D
一、綿羊毛產量及其產區分布 117
& I. d6 `, Y3 ]0 X8 A 二、綿羊品種和羊毛品質 119
" T7 X% U) i( ?, S: R 三、綿羊品種的改良 1225 i9 t9 k6 {6 N9 Q, d6 o
第四節 麻 125
& c9 {+ H3 y* F( o/ q 一、麻的種類和地區分布 125: q* W- ] m8 r8 L5 C
二、苧麻 126( e. j8 u- S/ ]
三、大麻 127
, [5 u! {% n- N8 ] 四、黃麻 128+ ]; J+ y" ~5 U) Q
五、槿麻 129
. S6 [7 c; s B% m J 六、亞麻 1295 o' q3 l% `- H6 e4 u7 V
七、苘麻 129" z. E0 l" R1 L0 R/ B
第二章 紡織技術和設備的演進 1311 I8 R0 O9 G4 }3 F, R( p1 O
第一節 軋棉 1317 q, N d* C3 R9 t; q7 @$ p& d, h
一、手工軋棉 131( X$ a z) B [$ y
二、動力機器軋棉 132. ]' \9 ^5 Y* W& |' y2 u b
第二節 繅絲 134
4 x" E T8 k: _" [# K 一、近代機器繅絲技術及設備的引進、吸收和發展 134
5 H+ X. N9 F" h+ X 二、手工繅絲技術的改進 1361 R# y0 B# ]* `) Z: L4 G3 o! T# Q
第三節 紡紗 137' M, W2 u/ G j3 }
一、動力機器引進前夕的紡紗技術 1371 L% K( r& _5 E
二、動力紡紗機器的引進和推廣 137
* }6 D& E& O( y* s9 h: z 三、動力紡紗機器的改進和革新 1401 O( d: c# t1 g& L) @8 Y2 R) ]' u
四、新型機臺的利用和工藝改進 143
* Y' ]# z4 U; @3 z: p. I$ B7 b7 F/ k9 c 五、手工紡紗機的革新 144+ }" a$ B7 U- V% J
第四節 機織 145
$ Y* F6 L( _" K3 w6 c6 f$ | 一、動力機器引進前夕的機織技術 1460 l- f8 Q% h w9 C' o Y# P& A
二、動力機織設備的引進和推廣 146
1 K1 G; x$ \% H* g; F+ W& V0 @ 三、動力機織設備的發展和織造技術的改進 147
8 H, |) l: B3 i; E5 y 四、手工機織技術的進步 148 R, v F6 {! x6 F4 W5 M) e U
第五節 針織 149& O# S5 j1 D: s5 y
一、襪機 150
# ~( c$ w7 m3 T3 H 二、橫機 151
( h# ^. s5 i! I* p* V9 M# t 三、圓筒針織機 1519 H0 W) r0 t m/ x5 V
第六節 染整 151. V! G2 x7 w. ?3 Y2 t
一、作坊的改良 151, ^% `1 M2 F; C5 m5 S/ a
二、動力機器染整技術及設備的引進和推廣 153/ U A' N) [ w( V5 d
第七節 紡織廠房建筑 160
4 N3 Q( I9 t/ o. ? 一、初期的廠房建筑 160
- t' r. y6 c6 i8 q 二、《馬關條約》后的廠房建筑 161% \% {( f- ?/ f2 h H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廠房建筑 162
7 t7 B7 M! S8 h/ V 第三章 紡織產品的發展 170, I; ^: P( `& L& s o7 `1 Z
第一節 紗線 170
9 p, w- r9 M @. Q% b 一、棉紗線 170& ?. p1 ~0 z y Y! B4 J+ i
二、絲線 172* I# G% c! v, J4 K' [8 u9 z
三、毛線 172
$ ~ ~% P, }# Z/ G 四、麻線、麻繩 173
& k. _6 p& @2 ~! |' { 第二節 棉織物 1738 y: Q2 G5 T. f
一、手工棉織物 173; ~5 ^4 V& v7 |* `9 ^! A7 c0 k
二、機制棉織物 175/ y/ Y, m" ~% A" b
第三節 絲織物 178
- V: u- y- T& } 一、傳統綢緞 1784 u9 _0 z, J3 ~* E' e ~$ Q5 s: L
二、近代綢緞 1809 I) N5 K/ ~3 ^! |. \+ O, N/ s- T
第四節 毛織物 1821 q* f' [4 p: K4 R, L
一、粗紡毛織物 1838 U$ L1 s' e$ z4 _1 Q: g
二、精紡毛織物 184' u" s% ^+ F s% m7 @. H
第五節 麻織物 186
0 V9 Y: L% y' R, a/ D, i 一、苧麻織物 186: b; D. C5 M7 {4 [ g: _8 t
二、大麻織物 187
L6 ]" X. ?3 [' L6 {) K 三、黃麻織物 187
6 K) G# j0 @: t. @$ j 第六節 針織物 188
! f9 i. o) C+ b6 g. b- ?7 E& a 一、襪類 188
* z2 E2 h/ Z3 v& ]! y 二、針織復制類 189, @$ @: g) e0 ^+ L5 ~2 I0 c
第七節 日用品和裝飾用織物 189" Z0 e* c. j* p, }/ O* U4 h G8 @ b
一、毛巾 189
! |, l5 g' E! v, u9 g7 t4 V 二、線毯、臺毯 190
' _; i% c; {0 H, Q& S& K. r4 M 三、棉毯 190
0 O2 R* R* H6 K* Y% z& p" |# N7 x 四、毛毯 190$ Z8 u: ]# |/ n8 ]3 E( G, k& p
五、地毯 190+ b/ @3 L2 a% q$ Z2 A
六、天鵝絨毯 190
2 e" o, W4 u5 B- M 七、像景織物 191. V" x# Q# k1 h$ H. p
八、手帕 191( F3 o$ @$ y* v* x* |
九、繡品 191
c. C) V2 i) V 十、織帶 191
! r6 Y4 m! c- k 第八節 產業用品 192
l) i q! T4 c% E2 y m 一、黃蠟綢 192, p7 }7 |, L2 B) m) n. w: `
二、黑膠布 192
) _! x9 w8 M w+ G& C) G3 p0 Z! P+ M. C 三、水龍帶 192
6 a" [; B/ T+ t$ N9 N0 [2 g 四、造紙毛毯 192
$ N0 l* ~7 P, w 五、漿紗毯 1921 k( J9 i# W3 ^
六、油布與油綢 192
) Z3 D5 {9 \& _) s; p- }4 L, o8 y 第四章 紡織品藝術設計和服裝形式的演進 193
/ u- D% r, C% J 第一節 織物紋樣 193 F, P2 u. ], v: A7 Y
一、傳統紋樣 193
* f7 ?5 V5 Y. K* l' Q. C% J1 R 二、外來紋樣的影響 194
9 _6 a K6 F+ L6 L* P2 k' O 第二節 服裝款式 195
% J6 {+ g g! D2 d0 G 一、清代官服 1969 g. v0 j. g1 E& ?5 S" q$ G" }
二、清末民初的軍服和平民服 196- I5 i8 o9 D7 g) r
三、民國時期的城市服飾 1970 a+ Q( g; o; C4 Z, @
四、少數民族服飾 198# j, `6 S3 K3 h3 X; h# t
附 官補 200
! _ y4 z3 K! c% p" w' V& q 第五章 近代紡織企業的經營管理 201( T7 N& d6 ?3 d) @ T
第一節 歷史沿革 201
) n5 N" u( m" G3 A% {- ?9 P. I 一、紡織企業早期的經營管理 201
1 j/ k P8 R8 |4 Q( L 二、經營管理的近代化演進 202
7 X) ~7 m+ j( k$ k6 C& U$ C 三、抗日戰爭時期經營管理狀況 204
( |. k; x: N1 P9 _" _ 四、抗日戰爭勝利后經營管理的改進和提高 205
' @3 _, ?- o0 P) |. k4 S 第二節 主要經驗 206
# r( I% q Y: G' y5 p- W8 S 一、推進管理合理化,提高效率和效益 207
! x' a" {& \ P5 R9 z 二、重視人才和技術的作用 2077 R8 n& _) C# D' Y
三、重視產品深加工和企業綜合經營 207
d- \! m" ~" O6 k1 U2 n; b6 I 四、講究經營決策和營銷策略,開拓市場 208
6 d& I6 P; c" p 五、重視積累,多渠道籌集資金 208: |; }8 F7 {$ V; |/ ]
六、采取股份制 2096 W* c0 i" Y/ k* b- G6 s
第三節 中外紡織企業經營管理的比較 210
# w4 q6 D2 d% T- L" w 一、外商在華紡織企業經營管理的特點 210/ z; O7 p) h1 e/ [
二、華商棉紡織廠與在華日資廠經營狀況的比較 212& ?/ j. I! }: V( g5 h4 l0 M
第六章 紡織原料及紡織品的市場和貿易 216
& U/ B* W0 N" ?* i. J 第一節 棉 217
$ S1 n) W$ O2 x9 C& J5 e- w 一、國內棉花市場的形成 218/ |+ U) i& Z+ r8 J( s$ ?
二、棉花進出口貿易 220- C O) w5 D; m/ P* R5 o
第二節 棉紡織品 224
- Z, y) A6 w9 R. y0 b3 } 一、國內棉布市場和流通 224
( M" T* t' d6 P+ O% g 二、棉紡織品進出口貿易 227
?$ _1 ]! H( U7 Z6 q9 t 第三節 蠶絲 236
/ i& b3 m" `& W5 V2 f( L0 |( E 一、鴉片戰爭前蠶絲的產銷 236
/ V7 n8 f! U, f/ U+ N 二、近代絲的產銷 237
1 g) j4 M) O/ K9 P# O, ]! { 三、蠶絲的出口 2392 q9 x; M' H, H5 T/ m$ y! S
第四節 絲織品 243 l; I3 p. ~! X3 y4 u
一、絲織品的市場和流通 243
' O* s( m$ }2 u+ x 二、絲織品的出口貿易 244
' C, ^% C: f9 e( `4 Y# [- @ 三、絲織品的進口貿易 246
" o8 }9 I. N8 Q7 i4 y) l' q5 M- K 第五節 羊毛 2476 P2 |5 @ C, F( z1 |3 v4 i
一、羊毛在貿易上的分類 247
% }$ h5 e7 J' G5 Q6 d9 ~5 N 二、羊毛市場交易 2478 y' D* c) |& l+ `
三、羊毛出口 249
* I7 f0 V/ h5 Q+ n4 x) X 四、羊毛和毛條進口 250: X- ^" v6 Z7 o7 @
第六節 毛紡織品 250) |, m& C: L* H
一、毛紡織品市場 250( G! k1 r' H2 I$ B2 b# m! U3 B
二、毛紡織品進口 252
2 r: }1 t1 k2 g2 \. U 三、地毯出口 257& r( p+ N& Z5 @6 \' O+ W
第七節 麻和麻紡織品 258
/ {$ U% \2 r( r b F 一、麻和麻紡織品的流通與出口 258
$ W; u9 y, |( R C2 }% I+ w 二、麻紡織品進口 260
% w% v2 C6 P3 M4 I' J 第八節 人造絲及其制品 262
& a' h. ?. B0 N* Y3 ^' D5 ? 一、人造絲進口 262
) S$ |! B. R! h* L 二、人造絲織品進口 2641 C' g8 c# P0 s7 A0 e: ^
三、人造絲織品出口 2652 R% x# \9 y1 x4 E0 c0 m3 G g
第七章 紡織文化事業和紡織行業團體 267
{% }6 o1 J4 n% D5 a6 N% k 第一節 紡織教育 267
, k! U+ V1 P# W$ ]6 l 一、初創階段 267
: ?# f$ w$ T8 C0 f, B 二、發展階段 268+ P9 E% E+ V7 Z! z0 n" R
三、轉折階段 268, B6 y. a& t( O" n' n& _ o& {, M
四、恢復階段 268
: |6 I9 P" q2 _- |% k4 Z7 w' _* h 第二節 紡織科學研究機構 269
) \' r2 A: \2 }6 p 一、棉紡織染實驗館 269
# o4 m( h; m" s' P4 M+ R 二、公益工商研究所 272 \+ l3 C$ n) q8 [2 E4 g3 A
第三節 紡織學術團體 273
/ [! P% t$ A! r6 W ? 一、中國紡織學會 2736 q2 b8 c, X; ]; z, H$ O6 p
二、中國染化工程學會 274) T/ J- h% q2 d' g- U, e
三、中國原棉研究學會 274
" W1 w! v* _' c! j* T: y1 K& K j- _ 第四節 紡織行業團體 2740 M) L5 o C, Y y/ x1 j: O
一、華商紗廠聯合會 275
: c7 v9 s! v2 V+ p) }& J 二、全國紡織業聯合會 276
% i$ |& K% p/ i% d8 r 三、其它紡織行業團體 277
4 ]5 Y& b' C7 w/ b 第五節 紡織出版物 278
+ N/ s: v m7 V) V/ H+ u2 V" a 附 中國近代出版的主要紡織書籍 278+ d, z+ U9 c1 x/ p9 |5 K7 ~) y
中國近代出版的主要紡織報刊 283' c2 {! D+ J/ T0 }3 T& D4 r
地區篇 284
6 k/ l. a6 l# \) O 第一章 綜述 285
% j. Q! }0 H4 e 第一節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地域分布的演變 2850 w) K- Q5 F" H: @- j5 O. y( g
一、前期的地域分布(1878~1913年) 285# Q* H8 z5 x$ T- e( X3 f+ K
二、中期的地域分布(1914~1936年) 286/ P1 {% ]) P2 n! ?6 c2 e3 ~
三、后期的地域分布(1937~1949年) 287" `2 p* A* {# D2 m
第二節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基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898 P2 @, o2 ~% a/ F3 c4 x. a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289
, n: q, x7 M: t8 o; N9 `7 _ 二、社會政治運動和戰爭的影響 290
9 Z! K; t x* M+ L 三、杰出人物的作用 290% U, b, d8 f# a: V; w% J
第二章 近代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紡織工業 294# O; j% `0 D7 t9 F {; B R
第一節 近代上海紡織工業 2943 M/ F- X3 U6 m$ H7 G" i* M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2943 T" f- m/ G) y9 A" ~
二、發展過程 295& ]# j4 {# w" B: Q+ c
三、發展特點 304
3 \7 Q- ]8 N: h: l8 d 第二節 近代江蘇紡織工業 307. J- U/ i& O8 e/ y( N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070 \6 o" I5 m2 h" z @) d
二、發展過程 308* S' j* R1 T1 d
三、發展特點 313$ U* B% y- N4 W& d1 a0 v5 r4 |) T$ r4 r
第三節 近代浙江紡織工業 314
x& k) M) z, S: ~+ i7 U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14
, i! P2 x( ^: s# J 二、發展過程 315
& l% X9 a0 |6 U* `1 W 三、發展特點 321
: g4 |7 U7 m; A5 P! Y 第三章 近代北方沿海地區的紡織工業 322
}7 C$ X7 i g) \6 _ |6 \# t 第一節 近代河北紡織工業 322+ F0 j7 D" W2 z% U% A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22, p5 z* S8 V+ c; l8 q
二、發展過程 322
3 D% P) R0 t6 [& l; I9 X) f 三、發展特點 325
, O/ P5 A& g) v+ F 第二節 近代天津紡織工業 325) x: k7 U. L8 ?6 S6 u/ Y9 n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25/ X% }/ w7 V5 _: w; k2 i7 \
二、發展過程 326
+ X0 C |* q' K' Z& Q+ @. ~* @ 三、發展特點 3332 v6 O+ p5 e- t3 E
第三節 近代北京紡織工業 334, c3 T7 s, B- Q1 I& x/ `
一、近代紡織工業誕生前的手工紡織業 334! K0 { j& ^, T2 J0 s
二、近代紡織工業的發生和手工紡織業的發展(1907~1936年) 3340 ]/ o1 _+ E. M- z2 h4 y# D( O' i" a
三、近代紡織工業的起伏(1937~1949年) 335
/ f$ X( B/ x( ?- T5 E8 T8 O3 L 第四節 近代山東(含青島)紡織工業 3369 N1 n9 u' W* Q4 |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36
/ t4 Z9 u' a' W0 c6 R- _8 t! g 二、發展過程 336
0 T+ r0 d2 f' n 三、發展特點 339
: k) O) D5 u/ a8 B5 K/ I) y+ _* B+ b) x 第四章 近代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紡織工業 340% M* b) |5 x: n, W( j" d
第一節 近代湖北紡織工業 340; w( l# s4 V q, K M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40
4 _) s+ `2 J! }! _$ o4 ?7 W 二、發展過程 340
3 n6 l- K7 r1 B* f; N# v 三、發展特點 344
* V7 i5 f/ G) y) K" T; D 第二節 近代四川紡織工業 345
: A; `' I6 ^) \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45# A' O# r: n+ O2 _/ p
二、發展過程 345( B% w- y1 M$ M. |. ^
三、發展特點 353' j3 b1 r, D) l7 B' d; h
第五章 近代東北地區的紡織工業 3545 T& m7 j8 d' m8 ~* \
第一節 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54
/ x d% u8 r8 }" |* |; ~ 第二節 發展過程 355+ V9 N; [: G2 J! C6 O
一、近代紡織工業的萌芽(19世紀末~1916年) 3556 h& y# d: E- J4 r
二、近代紡織工業的形成和發展(1917~1931年) 3561 L) u* T/ \3 q7 L
三、由繁榮到衰敗(1932~1945年) 357' ]* i# p4 e" f5 g: ?
四、抗日戰爭勝利后的調整(1945~1949年) 3603 w$ {; a1 Y( p6 U; d, U7 [
第三節 發展特點 360( w. I P. q* D
第六章 近代南方沿海地區的紡織工業 362* K; l7 G3 P+ Z' d
第一節 近代廣東紡織工業 3622 n% G) I$ V. e, k% \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62+ B# V; ^8 r- V
二、發展過程 362
5 R4 L. ^) Q; D& E8 g1 s5 a: x 三、發展特點 366
5 ]. `* G% Y5 E. P9 y; Y4 ]/ @2 A- w 第二節 近代香港紡織工業 367
8 k {4 f; z5 Z( J" m1 V) H2 c) s 第三節 近代福建紡織工業 368( Z! Q+ t* s: x, b
第四節 近代臺灣紡織工業 369# @. h+ C4 O. {5 o* }4 t
一、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 369
6 W2 S9 K5 p/ e2 b' O$ p% L2 X 二、發展過程 370
, X6 g/ I) I1 o4 j8 p+ Q 三、發展特點 372 i* ]# M8 X, h+ h. x: [
第七章 近代西北和北方內陸地區的紡織工業 373
& F. Q/ Z% E* S8 y 第一節 近代陜西紡織工業 373) T9 _+ J0 `& c. @4 T2 ?5 ~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73
( ~; i% x+ V' g: S* n 二、發展過程 373
! I% U! f' N# ]8 s. E+ v5 E6 g, w! }2 R 三、發展特點 379 [0 ?1 W9 w+ A- R, d" q+ X! l
第二節 近代甘肅紡織工業 380! A2 ^3 b% J; g* u: @6 @
一、概況 380: c8 D: C- C& v& D- _: U
二、主要近代紡織廠 380) V6 _6 C" V" u, ^% z) C8 Q7 f
第三節 近代河南紡織工業 383! z* Q. `- h {2 P$ u& r* V4 o
第四節 近代山西紡織工業 385* G% H& x: ]$ t% \
一、近代紡織工業的誕生和發展(1924~1936年) 385
- t9 A. ?) X# W% D! U! f' j9 ` 二、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的破壞和戰后的調整(1937~1949年) 385
6 N% Q; b, `( m, [* @ [ 第五節 近代內蒙古紡織工業 3860 n( K( p/ Q* S- Q
第六節 近代新疆紡織生產 388! ~ d9 r3 V! |
第七節 近代寧夏、青海紡織生產 3893 d" O$ J6 P! W' G: D
一、寧夏 389
4 e- N5 ~3 _1 |. k1 H5 p 二、青海 389
G! { j/ ~; n: u G* V8 v9 } 第八章 近代南方和西南內陸地區的紡織工業 390
m6 O. b- Y& M1 H- c 第一節 近代湖南紡織工業 390
~8 H0 d7 }0 `3 I% G( x" j 第二節 近代江西紡織工業 392; G) c3 c. c7 e4 d
第三節 近代安徽紡織工業 393
1 S% y, C: q0 l0 r 第四節 近代廣西紡織工業 395
# T0 ]: v- l. n$ b- l 第五節 近代云南紡織工業 3970 M. E+ W; U1 T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397: _ N3 {, L! z D, N
二、發展過程 3976 h% x* e/ {! S! z
三、發展特點 399
' l; t! g6 p6 P w2 F& B R) M8 G 第六節 近代貴州紡織工業 399
0 H' Q" T0 }8 j8 d8 j' v 第七節 近代西藏紡織生產 4006 ]6 r% g5 S# z' W
人物篇 401
# \1 B& o7 d# s, O 第一章 綜述 402' M' ~7 U5 A/ N8 |
第一節 前期的開拓者(1840~1894年) 402! z! V4 ~' I; @6 n4 N' v
第二節 中期的實業家(1895~1913年) 402
( f7 w4 U( |# ^ 第三節 后期的專家群體和工人領袖(1914~1949年) 403' m: j) w# J, d& E4 N
第二章 人物傳略 4056 l3 F, }$ d3 w4 l- I
陳啟沅(1834~1903年) 4055 G8 ~/ Y3 R) l" k8 [/ v' O
林啟(1839~1900年) 406
! v6 M0 A( ~$ B8 q 黃佐卿(?~1902年) 406
7 L* {9 l" c3 s4 X 楊宗瀚(1842~1910年) 407
5 @0 f& W5 z- F* s 張謇(1853~1926年) 408
3 @1 [: ^+ J! H+ \+ r 薛南溟(1862~1929年) 薛壽萱(1897~1972年) 409( i3 p; f2 n2 K- d$ H7 l
周學熙(1865~1947年) 周志俊(1896~1990年) 411! v& ~& w/ b7 x8 r
嵇慕陶(1871~1934年) 412
6 a. j: O: b: Z8 Y4 S8 \ 徐靜仁(1871~1948年) 413* l1 ] O$ c! M; R
榮宗敬(1873~1938年) 榮德生(1875~1952年) 4141 N1 w1 J J% Q* b$ P5 n: R" m6 [4 ]% q
郭樂(1874~1956年) 郭順(1885~1976年) 416& q" P" G, [0 K1 T8 r5 k$ _5 ~
穆藕初(1876~1943年) 417
; y5 g. N! Y# B) A8 { 吳麟書(1879~1930年) 419( J. `) g. y: p( B3 R. V) w
聶云臺(1880~1953年) 419# b0 ?* L: f- J3 t4 N- S, n. _* {6 E
嚴裕棠(1880~1958年) 420
$ T. {( e8 o" |& _ 鄭辟疆(1880~1969年) 421( b) g1 q$ d9 q1 y0 Q6 X7 ~: Y
雷炳林(1882~1968年) 4228 J2 m+ W5 ^( F' y% v+ E5 v
束云章(1884~1973年) 423
3 T; Q# \" `5 s) S 蘇汰余(1885~1948年) 424
% s4 x' I- [' D2 l' { k0 n 鄧邦逖(1886~1962年) 425
4 \9 M) M5 a" z2 W" Z 汪孚禮(1886~1940年) 426
. G k3 t" n2 H. t5 j/ I 諸文綺(1886~1962年) 4274 t8 T; R a2 {6 e1 ~- s" j
劉國鈞(1887~1978年) 4287 E: ?; ?" K" k$ ?. C. \# `
朱仙舫(1887~ 1968年) 4306 [9 ^6 H9 Y( f
劉鴻生(1888~1956年) 431
0 y3 Q# q: @6 e: T' r 李國偉(1893~1978年) 432
' z' M0 ]. B) {6 Y8 J( a/ O 石鳳翔(1893~1967年) 433
' W8 S$ H6 k4 F& P3 B- c* N 蔡聲白(1894~1977年) 434. v4 t0 U9 M& Y
陸紹云(1894~1988年) 435
! S K8 E7 v8 |$ I 朱繼圣(1894~1972年) 435
# P5 w5 p# Y, C* X9 @, g, J 沈萊舟(1894~1987年) 436
! t' m, u* D7 g 楊樾林(1895~1969年) 437/ O" K/ c- Q0 `
任理卿(1895~1992年) 438) V" ~% C& G+ a8 u( k8 D3 Y8 K
朱夢蘇(1895~1966年) 4396 H; }2 v8 C9 P
范澄川(1896~1995年) 4392 e) q4 @0 D7 q0 ]! |5 f
黃云骙(1896~1985年) 440' U' V+ _+ q. y/ ]4 u2 j
李升伯(1896~1985年) 441
; C" t: m8 `0 M! X# E- k- s# l 童潤夫(1896~1974年) 442
: n* p0 E* E+ R( b 吳士槐(1896~1972年) 4428 q! ]. {+ S4 p0 }2 k$ l0 P* v
諸楚卿(1897~1992年) 443
6 F* o4 }3 ~" ?3 D" x2 E2 S 都錦生(1897~1943年) 444
* y/ \+ E! e j, W 傅道伸(1897~1988年) 445* M i5 g6 G. o, D
黃愛(1897~1922年) 龐人銓(1898~1922年) 445
k9 c9 [' Y: P2 y/ R- I 駱仰止(1897~1994年) 447/ ?1 ^, W$ Z0 ^
錢貫一(1897~1985年) 447
, t2 |: k$ ]! n8 Y( Y: Q 吳味經(1897~1968年) 4488 a# Z8 j: J) |# L
張文潛(1897~1972年) 449
4 V; ?. p! x' q/ r8 Q 鄭家樸(1897~1971年) 450
7 i0 p4 z) }" d: N# y 宋棐卿(1898~1955年) 4512 G5 \% @: ?7 V. o; Y' O0 I0 y
吳欣奇(1898~1970年) 451
' E- c# b* I3 B$ e% ? 張朵山(1898~1973年) 452
" a/ w% Q7 b8 u 酆云鶴(1899~1988年) 453
a0 ]- Y1 u, ]7 K7 h; S 劉華(1899~1925年) 4539 t6 e% D6 B- E2 \+ h% @
錢子超(1899~1989年) 454% x( q9 \3 {2 Z: h
肖松立(1899~1962年) 455) F q8 i3 b! B6 d% h1 x
錢之光(1900~1994年) 456
' b% F, w3 Q1 k- H% x) f 張方佐(1901~1980年) 457
* D7 N2 @* y# q5 t' u 陳少敏(1902~1977年) 458: u1 i8 p# f' R' [+ }
陳維稷(1902~1984年) 459
7 f& s* j" h8 V4 W% s. @( s 劉靖基(1902~1997年) 460
+ {( X) y2 G2 k3 c; y6 ~ 邱陵(1902~1983年) 461
0 n1 f, D0 C8 u! X 張漢文(1902~1969年) 461
' g" q' K; ]: `+ p6 h# l3 g 鐘啟宇(1902~1984年) 4624 D6 C4 P+ Y6 | }- [: p! n
朱新予(1902~1987年) 462
$ q2 W! o. T8 P0 T 強錫麟(1903~ ) 463
2 |9 h4 |6 N2 X 鄧仲和(1904~1983年) 464; f6 S. B$ ^9 |
劉持鈞(1904~1973年) 465; [( F3 C) [- t `) H
王瑞基(1904~1982年) 466
0 a' u& ]( N2 w8 w 顧正紅(1905~1925年) 466
4 {( r) C) p9 e$ n5 i0 L% [, `3 \ 顧毓瑔(1905~ ) 467, c2 K# c( o4 o" c
張佐臣(1906~1927年) 467
5 f4 T( b" V m, h4 @1 { 劉群先(1907~?) 468
" K( X# o3 v: n0 a8 z) [+ H1 X 呂師堯(1907~ ) 4690 ]' e& C6 S! e% u) c5 q
錢寶鈞(1907~1996年) 470# n$ e& e0 R X3 t$ U7 T8 V
舒昭圣(1907~1977年) 4711 r0 I6 @" c4 @* g$ n) ~
顧葆常(1908~1984年) 472
% U2 a( \7 ]. G$ X: ] 嚴中平(1909~1991年) 472
9 W6 T! a+ @: x7 k# Z, S8 S& ~; K6 ? 吳中一(1912~ ) 473. P( P$ b% \) p; O6 _- X" h3 W
杜燕孫(1912~ ) 474
/ g$ S; ]2 E: W( A0 V3 f 蔣乃鏞(1913~ ) 475" P; \& e4 J n) c
查濟民(1914~ ) 475$ R- _+ K8 z% x3 ?# e/ a9 z! l, T
李正光(1914~1996年) 476
/ {7 K7 \" T0 ~- Q! ] 呂德寬(1914~1952年) 477" R& q* f r9 x
湯桂芬(1918~1964年) 478
, j8 A' y: F# z 范小鳳(1920~ ) 479
' C, U7 D7 d9 a$ s+ A; G參考文獻 4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