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組織與織物] 織物設計的內容和步驟

[復制鏈接]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1:23:3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個完整的紡織產品設計應該包含如下內容。: a5 m' F* H1 e/ B' |& o3 a9 s' B' M
一、確定織物的用途與對象0 I7 C% |6 R; _& R) [
織物用途與使用對象不同,織物的風格全然不同??椢镉猛究煞譃榉b用、裝飾用及產業用三大類。使用對象一般可按男女老幼、城市鄉村、民族地域、文化層次、地理環境、內銷外銷來劃分等。8 I# Y' X/ J+ W# v
二、構思織物的風格與性能
) x7 c$ a7 W/ @" s( |& f+ p從風格上講,有棉型感、毛型感、絲綢型感、麻型感等;從性能方面講,有織物的斷裂強度、斷裂伸長、耐磨性、懸垂性、抗起毛起球性、折皺彈性、透氣性、保暖性等。0 j# }. q5 \1 X, w. N5 w
三、織物的主要結構參數設計* @- r: q  m/ ~  E# J/ i* t
1.原料設計 
) o0 K8 ]2 x, \' J1 i  I+ _纖維材料與紡織產品的風格性能、審美特性和經濟性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原料的可紡性能決定了紗線的結構,是構成產品風格性能的基礎。同時,原料決定了成本價格,紡織品的經濟性主要包括纖維材料的成本和加工費用,而兩者相比,纖維材料的成本是/ H. C( D# D  d# W; a  M
主要因素,約占整個紡織成本的70%以上,紡織材料的選擇和優化可以直接降低產品成本。用于生產紡織產品的原料種類繁多,按照來源主要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進入21世紀,紡織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迅猛發展,新型纖維不斷出現,傳統纖維性能不斷改進,應用領域不斷延伸。天然纖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棉、毛、絲、麻,特種動物纖維、新型纖維的研發以“綠色、環保、低碳、功能”為主要目的,對改造傳統紡織工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經研發了彩色棉纖維、有機棉纖維、菠蘿葉纖維、棕葉纖維、竹原纖維、香蕉樹韌皮纖維、棉稈韌皮纖維、椰子纖維等植物纖維;彩色羊毛、有機羊毛、拉細羊毛、彩色蠶絲等改性動物纖維;新型人造纖維包括再生纖維素纖維(regeneratedfiber;cellulosefiber)如莫代爾纖維、天絲纖維、麗賽纖維、圣麻纖維、黏膠基甲殼素纖維;再生蛋白質纖維(regeneratedproteinfi?ber)如聚乳酸(PLA)、大豆蛋白纖維、牛奶蛋白纖維、花生纖維、蠶蛹蛋白纖維、羊毛角蛋白纖維、蜘蛛絲纖維等。新型合成纖維主要有高彈性纖維(Lycra纖維、XLA纖維)、微彈性纖維(So?rona?PTT纖維、PDT纖維)、吸濕排汗纖維(Coolmax?、Coolplus?)、阻燃纖維、導電纖維、高仿棉纖維、涼爽纖維、竹炭纖維、咖啡碳纖維、椰炭纖維、循環再生纖維、Outlast?空調纖維、無染纖維、易染纖維、保暖纖維、舒感纖維、防透視纖維、輕質化纖維、安全防護纖維等功能性纖維引領紡織品設計和消費潮流,保證了化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 r: |' u# r# C- O在產品設計時,選擇原料應根據產品的用途、風格要求、性能特點、使用對象等合理選擇纖維原料及其混紡比,要使原料的配比達到最佳性價比,就要采用多種原料、多檔細度和長度的加權配比方法。- T2 P1 ~( U* L" |3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1:28:16 | 只看該作者
7 g. I5 }# D) w8 G- p
2.紗線設計7 t2 J8 V6 k& h- I! h8 j
(1)紗線的線密度:紗線線密度的確定是織物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線密度大小對織物的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應根據織物的用途和特點加以選擇。" Y5 M5 g3 A3 L# T
在織物設計中,經緯紗線密度的配置一般有三種形式,即Ttj=Ttw,Ttj>Ttw,Ttj<Ttw。在大多數情況下,采用Ttj=Ttw和Ttj<Ttw兩種形式,這是因為這種配置對生產管理比較有利,織機的效率比較高。在某些情況下,為體現織物外觀的特殊效應,也有采用Ttj>Ttw的,但其差異不宜過大。% Z8 H& L; b. K
(2)紗線的捻度:紗線的捻度與織物外觀、堅牢度都有關系。設計時,應根據織物的特點,對紗線的捻度提出一定的要求。在臨界捻度范圍內,適當增加紗線捻度,能提高織物的強力,但捻度過大,織物手感變硬,光澤較弱,捻度較小的織物手感柔軟,光澤較佳。設計時,要根據經緯紗的不同及纖維長度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捻系數,一般是經紗捻度略高于緯紗,薄型織物捻度大于松軟織物,線密度低的紗線捻度大于線密度高的紗線,纖維長度短的紗線捻度大于纖維長度長的紗線。8 s) r" ~$ Y) w1 K8 Q+ n
當織物用股線織制時,線與紗的捻度配合對織物強力、耐磨性、光澤、手感均有一定影響。
: t6 c& `2 m. r! n當股線與單紗的捻系數比值為槡2時,股線強力最高;當股線與單紗的捻系數比值為1時,則表面纖維平行于股線軸心線,紗線光澤好,且紗線的結構較緊密。由于在并捻過程中其單紗已除去了部分雜質,表面毛茸減少,所以線織物的耐磨性、手感和光澤均優于紗織物。: R$ }6 `: X6 y# `3 d( r
(3)紗線的捻向配合:紗線的捻向分為S捻(右捻)和Z捻(左捻)兩種,織物中經緯紗捻向的配合對織物的手感、厚度、表面紋路等都有一定的影響。通常經緯紗捻向的配合有四種形式,即Z捻經紗與Z捻緯紗、S捻經紗與S捻緯紗的同捻向配合,Z捻經紗與S捻緯紗、S捻經紗與Z捻緯紗的不同捻向配合。6 Z3 K( o) W; T* `7 s/ f
當采用不同捻向的經緯紗進行交織時,如下圖(a)所示,其經緯交織點在接觸處纖維相互交叉,因此,經緯紗間纏合性差,容易滑移,這種捻向配合的織物,其組織點因屈曲大而突出,紋路清晰,手感較松厚而柔軟,其厚度比經緯紗同捻向的織物要厚,且在印染過程中吸色較好,染色均勻。但當織物下機后,張力減小,由于紗線有退捻的趨勢,所以有卷邊現象,對稀薄織物來說,這種情況較為顯著。當經緯紗捻向相同時,如圖(b)所示,織物的手感、染色效果等正好與上述情況相反。紗線表面纖維的排列狀況,會影響紗線的反光性能,在組織設計時,只有懂得了紗線的反光性能,才能與組織合理配合,以獲得織紋清晰、條格隱現或織物表面光滑平整的效果。- D5 x& T& m! }$ ]2 H
經緯紗捻向配合
(4)新型紗線的運用:在面料設計中,復合紗線設計形式,如多股紗、長短絲交并、雙組分紗線、空氣變形紗,各種原料的包芯、包覆、包纏紗等新型復合紗線賦予面料全新的性能及特殊的風格。例如,采用有光化纖、金屬纖維等與其他纖維混紡或交織而成的光澤紗線使得紗線具有時尚化、功能性、個性化的特點。在縐織物設計中,強捻紗的應用是重要的設計方法。同時強捻紗線還應用于改善服裝面料的懸垂性、穿著透氣性及舒適性的要求。除使用普通結構的單紗、股線外,變化紗線結構可使織物表面形成各種風格效果。利用紡紗技術的創新可以賦予面料各種風格和性能特征,表現為:以高效、低成本為特點的新型紡紗技術,如轉杯紡紗、噴氣紡紗與噴氣渦流紡紗等;以提高成紗質量、增強紗線強力、降低紗線毛羽為目的,如緊密紡紗、纜型紡紗等;以改善織物風格和功能為目的,如包芯紡、賽絡紡(Sirospun)、賽絡菲爾紡(Sirofil)等;以豐富織物花型色彩為目的,進行色彩、形# x/ \6 e( u$ X$ M
狀各異的花式紡紗新技術,如竹節紗、圈圈紗、段染紗、彩點紗、結子紗、波形紗、雪尼爾紗、羽毛紗等;以提高織物柔軟度、改善手感為目的,如無捻紗、低捻紗、空氣變形紗等;以提高天然短纖維紡低特(高支)紗為目的的半精紡技術,解決了單純用毛紡設備或者棉紡機械而不能生產的紡紗問題,特別適應了人們對低特(高支)輕薄的天然纖維產品、特種動物纖維山羊絨、兔毛等產品的需求。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3 #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1:54: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月落九天 于 2015-9-17 21:57 編輯
- q1 I8 q! c- }
& `; ]; G+ @+ P3 R' F$ {3.織物組織的設計與選用 % }% J2 ]! d+ m7 U
織物組織是影響織物品種的重要因素??椢锝M織的選擇要根據織物的用途及所要體現的織物的外觀風格來決定,同時也要考慮與傳統織物的延續與變化。
6 i( ]' P! N% j& y+ g+ }所選用的組織可以是前述各章中學習過的各種組織,也可以是在各種組織基礎上加以組合和變化??椢锝M織的變化可影響到織物的外觀,如縱條紋組織,當使用破斜紋組織構成時,會產生一種外觀效果;當使用兩種不同組織并列時,會產生另一種外觀效果。而某些小提花織物品種的變化主要是由地部組織的變化得到的。再如大提花產品中,不但地組織的變化會引起品種的變化,花紋組織的變化也會引起品種的變化。* C, Q+ U9 e* ?6 U) V( l6 m) m9 Y+ ^
4.織物的密度設計 , a9 p0 z, C0 B0 a$ h2 C: B# P
織物經緯密度的大小和經緯密度之間的相對關系是影響織物結構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到織物的風格和力學性能。顯然,經緯密度大,織物就顯得緊密、厚實、硬挺、耐磨、堅牢;經緯密度小,則織物稀薄、松軟、通透性好。而經密與緯密之間的比值,對織物性能影響也很大,一般來說,織物中密度大的一方紗線屈曲程度大,織物表面即顯現該紗線的效應。此外,經緯密度的比值不同,則織物風格也不同,如平布與府綢,斜紋布、嗶嘰、華達呢與卡其都具有不同的外觀風格。& N" Q2 K9 w) g: D6 b" `
確定織物密度與緊度的方法很多,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6 V  K" p  s0 z" p% [
(1)理論計算法
8 f* `, H/ n5 \6 Z, Z* r① 幾何結構理論法:在產品設計中,設計人員可以利用織物的幾何結構估算出織物的近似密度。當新織物與原織物的原料相同、紗線線密度相同以及手感、身骨相仿,僅改變織物的組織時,可以根據原織物的密度來計算新織物的密度。
0 r( g0 h; _3 g2 n/ A% {②緊度法:一般情況下,織物一個方向達到最大緊度(密度)時,另一個方向往往小于最大緊度(密度)。由于紗線是彈性可壓縮性物體,為此,不少織物其緊密方向的紗線可超過計算的最大密度值。
( g4 x, j, r( C0 i3 H采用緊度法計算織物的經密和緯密,是利用在求得緊密織物的最大密度后,再分別乘以設計所要求的經向緊密率Kj和緯向緊密率Kw,即得到設計織物的經密和緯密。# G1 p; s( s% W
緊密率的含義是指實際織物的緊度E實與和該組織結構相同時相對的緊密織物的緊度E緊的比值,即K=E實×100%/E緊。在幾何結構的討論中所研究的緊密織物是經緯紗排列可能達到的最大緊密情況,但在實際織物中,一般是達不到如此緊密程度的,規則組織緊密織物的緊度值見下表。
& ]5 H; m$ S2 m+ j: Q# [% \
- T& n2 S5 s$ C* T- |  |: R
規則組織緊密織物緊度和各結構相的hj/hw 值(dj=dw =d)
; X0 Z3 |( J/ K* }  _6 u
! H. L& e* K& w7 @& g7 F2 |9 `# E  y
% H+ I3 J$ Q# t( N2 t4 x4 _( ]
  
組織

  U  B) ^  N  z! k: {* I& g

% ]! Q' A6 p6 ^, h' G
緊度(%)

# |0 M9 b0 e- T
) H2 \( @& d! B- R- m9 b
結構相
* n- Z$ O) k2 j2 P+ j- H# Z! f
3 c6 K' e: ?' @' q/ |$ f
hj/hw

5 S( M! y; f& ~4 X' B9 N9 }: o& B
4 r" u1 z2 g+ x" s0 D/ D% s! C
hj
4 v/ R5 Z- D: J& S
5 p* T) I% p# f( k6 L
hw
: o* V3 h! n; c5 `
8 A) H% ^2 M0 E% J
平紋
, r( X+ W7 }1 F4 b
: L1 X8 C9 B9 G$ _4 W
三枚斜紋

- R7 m7 n9 z5 c8 n% ]6 z
2 }# X1 M  [4 A' G" l6 ~% j% {
四枚斜紋

0 C8 \. y" d; o/ p

0 z9 X1 }: w  s1 Q
五枚緞紋

7 m  d: B% n; E
. I9 z+ b' N6 a% r" V
E′j

, e- m" r. f/ P3 ]! ?! ]
0 \1 D" z2 ^8 s
E′w
% P* Y- J# ~2 f+ J
: I9 h& f: J- C- g" F5 C
E′j

9 C$ Q8 i1 Y( _" u1 F/ U

/ `7 }4 d& H: C
E′w

: ]/ @/ q2 B* H+ a

0 X: O9 n) H8 G% }
E′j

) s8 n/ j2 }* Q8 E% t/ I
+ V( m! r. d- E3 P) x4 c
E′w

, G- ~+ o, S- }/ V+ G+ K! U8 k  b

; y: U; k1 x1 N
E′j
  L1 Z  E  O1 v: ?5 b* I( I. `* K
/ S) C5 Y& |) g3 ?( k9 B1 W
E′W

$ a: Z3 |$ n/ E* g8 S
6 J/ V9 A+ V4 Q- n- q$ O

( [  f5 p# v1 z3 U. L  p
6 e5 f5 j/ V4 {6 o4 x  M
/ o6 X; `( b8 J7 T2 I
/ p7 Z7 i" S1 Q  b% x

' s# g$ A0 X. H) {& a% \
9 b$ @# E" F8 d8 G! V
2d
) K. N- K9 E" g' s* U6 U8 w
) S6 L% Q! w+ w; J& @: C5 s+ ~2 u9 G; s
50.0
6 f' L7 Y% r! N& k; N8 T+ ?
& g7 W( O" \1 J1 L! F
(∞)100
: k% |, H1 p/ s+ e8 h# r1 k

/ a4 {, n4 p% p+ c* y3 G
60.0
; Y* n; C4 X. a) u

4 Q4 j9 R, m6 |* p
(300)100
# C) A& t: ^! D' f+ i5 {

( R3 h" e* L5 Y* i. f! ?, s
66.7

0 V; W- K9 B+ V) k  i

5 @" L( `( v8 [  {$ R- D6 N, F! }
(200)100
4 K/ @- Z1 j$ \1 {

  L9 i% t' f( |. f
71.4
0 v1 O  B) i0 x6 X7 X4 g
3 w3 |2 F$ X1 n% W+ {  U# p( R
(166.6)100
  l% L# N4 E- [; Y9 f* M

. ^% O& K, @; y3 `) L2 d

% _3 Z' ]7 j. O

1 i2 j: \% r3 o6 J  S8 y* ^
1/7

" v8 h0 _- ~, s; ]8 d9 q
+ u7 ?# M, X" y* N2 Y; m9 u7 ?7 d
0.25d

7 B# r  X4 d9 g9 Z9 G

* x- Y; |7 ^2 u: ?- b8 v- m
1.75d

) v% v% e& k! p+ }1 m4 E: s
" V* ~% M, W) l+ ~
50.3

0 |( t8 o) f" Z& p( z+ e5 x

; @3 F% J+ _" r# [/ c4 N8 K7 [: x% W
(103)100
6 H) v2 D! ]% U, Y& S" A

9 p; l3 M7 [- P: b
60.4

' h; H& \# z- @+ X( z
+ w' O, A/ O5 J3 f6 ]- e$ d- v, @
(102)100

( N3 L, S2 _! [

/ u' U6 K  l$ `# F; X3 p7 g
67.0

4 l, \5 W8 a# o) F
, P- y  f* h7 L9 |- W6 n9 l
(101.6)100

+ t7 \7 r% {! [' Y/ n/ v
* ?; g" v: {+ o. o0 j. s5 _% E4 @
71.8

6 n* D( s/ N, |$ {0 y

+ w! H* b# F6 i1 g. \4 |
(101.2)100
5 p$ y/ s; B5 f6 X7 f$ k. n
+ o+ V0 [, Q9 \5 @% h$ d0 s

' O5 }/ I7 p4 u& i% O
" m8 k1 z) d/ y/ {  j0 J
1/3
& L. {" x3 S* x& }" \

6 U0 @; X! C+ P
0.5d

  ~: o+ ?6 X2 s" ~
# c) I1 P% ]  i, S3 \7 o. n
1.5d
! }! m% @, \4 j7 k( A

. g- Q7 M# K5 C  e
51.6
: R, F" A0 B5 w& T0 z5 M
  I. ]  F$ `( o* w- W/ w& V
75.6
5 V2 _, F1 \' L, S, u* v

7 v) B0 b9 q" t: O" x/ b
61.6
! A& x2 j/ Y8 M, M

" K( T3 c4 ~1 u. m9 i) v) ~# ?5 v
82.3

) g6 n9 {; y' V; x2 Q& f
  ^" c. |$ L0 o
68.1

) N/ g" x& L$ X  L  ?' V
2 v) g" H2 F3 p7 p! J
86.0
7 x! z/ e8 t1 ~8 V8 Z& z1 C* [
# e# ?, X/ Q+ S% i
72.8
6 W2 S7 `4 U  f7 W" ]

5 A- L- D. |; D& P
88.6
* @& X1 `8 u0 i: j! X! s1 r) c
$ v2 ^/ Y6 i6 w0 q: D+ C$ a

+ N9 P  p; a5 A; d. H

' l! ^6 `  m8 D' m% S) K$ q+ m
3/5

" {$ A) B5 c) Z. ~+ x+ b1 ~' x

# ]( C# |: v1 U: z& f8 J5 \) ~
0.75d
! g9 p, f  q) h1 x: a

' L: ^1 r& a/ ~* C
1.25d
" ?1 A4 v5 h: p, m3 @. Z0 G; W

7 K' N/ i  `. I" n. y. \$ B6 ?
54.0

; Q1 v/ X% X! D0 B' m( G
4 l) L( r3 B& R
64.0
  p! h) a% K0 t6 B+ d2 b' F

1 X) y. o1 E* ]8 S& T2 m) v, K0 b
63.8

* X9 ]/ w! u* f- J
7 B1 i$ n: m2 w2 Z) H: z
72.8
$ r2 e: F: I' y
+ G3 E8 m$ h* }! d
70.1

2 G+ @( `( Z0 f; y5 ?

* g" f! k8 K* D1 T/ f! j( X
78.0

" Z* G: r$ e$ e4 v* T

" }% v. C5 V5 R' |% V" G7 D8 f
74.6
- @' k; ?7 p3 H
0 F4 W+ Q5 _; W
81.7

- m6 x( }0 o4 X( Q  x

7 N9 o( r) e3 P7 H. H& |: [
& k/ L9 I4 X  ]
* l# p& A' f( b6 m( @, A
( Z/ _" E5 o1 G4 E& y0 T- o
/ k$ b  C8 T4 u8 A* B' N
1d
$ o6 [( e( t5 S5 G1 _+ s
$ D: @% l+ o' L5 K7 q: Y
1d
- a$ k$ D* }1 W' F( q

' j) c7 L6 q  O( \( C5 ^# V
57.7
% e3 `7 J. e- A9 p: d" z

, `( s5 w3 @: p0 [3 B0 B/ ]
57.7
5 c4 Q# z( A: {  j. t6 d! t  ^

, q2 N& b- n" p3 o3 B1 r( z5 d
67.2
* D5 X. A5 F# E# I. F3 a- H
/ i2 J* k: Z; u6 N$ e) D' J
67.2
  e% A' K' [3 d' U; ], M, @
  O/ y% e3 X# S$ [$ N/ L
73.2
% d# A# B8 l3 r  Y
- I# _5 J0 f4 X- u
73.2
3 K' `& Y, I! O! J$ {
0 r2 y% q! z' x
77.4

% L# j+ c1 ~* r- W% X, }* {

" v7 R' Y' S. M4 G, i% ~
77.4
4 Q% @! y3 ~" w2 H* g9 ]$ o7 G
' Y; I) ~1 l$ U

* X( O0 h7 h$ e; u. r0 a6 `6 t8 z
0 \6 |1 N; S, [% x; [# U
5/3

9 e8 m; W; x- G4 t
9 F0 x4 K! J8 J. J9 L$ {
1.25d

7 T6 D( }9 J5 B- Q( ^- J% [
8 W" Z7 Y' c2 B: f
0.75d

: a1 [5 Y) V* ^0 K
9 Q: g8 e  b# c4 y
64.0
4 J8 G" B- w7 ?' v8 h3 c

* V: z, ^% u% b; b8 y( Z" d) n3 u) S
54.0
/ a. E% z3 r) W) M( F

: f: Y5 f9 c2 W! [; ?
72.8
7 t, t! n! k! o7 X6 V

8 r) ]6 n0 y( c1 Q0 |
63.8
0 |- G2 ]( L. g) ]

3 e- X: ?% B+ Q$ w) f; t6 @
78.0

! H. [' y  f( ?+ M+ `

( v, h+ c( y' h3 ?
70.1

: V9 C9 R6 P: q2 P
8 w- \! I4 B  |" w2 W( X
81.7
, |) s6 ?7 b) S6 p3 d# v

/ f( ~8 h( ^! s# t# g
74.6
* p. S2 U" ?/ W3 Q/ y3 [& i7 N
; k; N4 ~2 f! {4 N% n, v

) q0 b( n: j& @5 @) y
. t% p( i6 s2 j1 }+ R5 c8 x% ]9 o

: B- r3 d: Z/ q2 {
, [; f* n) b5 L' C9 [; U& Z
1.5d
$ G! L  N! K5 g! \; ~. {
1 R" T) ?; j2 h- k4 b
0.5d
0 K1 g, w- j7 Y1 n; T

7 X; f9 d& B7 a
75.6

3 J; z$ ^- ?( |
0 `* p& Z" v8 G% w+ j. `& h: l
51.6
/ {4 X4 x- b: H( X8 B
. ~8 @5 J" l+ Y$ K  U% W1 T7 P
82.3
7 {  F* r; I) p" g; \) n" j
# S( x* ~* J. r% c' W; y, N& n* v5 z
61.6

# S3 F0 ^% Y% `

5 x. o+ \+ [) e# T
86.0

4 m3 c* Q, d( n# T

+ U9 h/ j0 N, ~% t+ s" ^+ A
68.1
, N5 c( v. `) h

8 s# r8 ]0 p: f7 j1 C8 A* p
88.6

) e% R0 B- t# F+ j. @+ p8 f3 e, M

: i. B9 I" |' C7 L* [
72.8
7 m) h1 |6 e9 G9 B9 w9 }8 u

! g* f9 I0 x- R/ F  U
6 I. i8 f! `$ @, e. [
% z. M9 L+ S7 w
4 g, U/ B) c7 q2 {& O! V- V
" x* F! e( h3 W/ x' Y) Z
1.75d

) \8 H/ L: n: P& V$ w1 j8 }

9 G- j7 F% I; k) I1 T- K
0.25d
! d' G" z0 s! |6 e
9 T3 R( m% J# _5 D3 D3 [
(103)100
+ k* o3 J7 ]! r6 A) v  Z8 J; h
- z2 j" {. Y2 G: K) |, Y
50.3
5 T, A$ [; h3 |* X0 r

6 p7 X- p# R9 `( J# Z
(102)100

7 {6 H6 {: t1 @8 o+ \. }

9 B9 R8 b$ U4 O4 D; w
60.4
8 Z. m3 v$ N4 f9 z5 B$ J

  ^2 Z4 z) F) y$ Q) S7 n' S
(101.6)100
  p1 L' y! Y* S* o& ~: u4 m) R

! K9 X: j" K- m7 q% i
67.0
# a0 x" Z# ?$ M5 x  R% ?) z& S
# ]: t) s  s: [$ n2 a/ E2 ]0 e
(101.2)100

% A, V8 @/ g$ Q# B' [
4 M5 k2 _5 v: O3 ~% H
71.8
3 G3 A: {8 T* ~; Z7 s# ]

# E8 o3 M; M' a+ f4 `9 F3 S

: I4 Z: N/ w9 z9 D& b

0 W6 b& R" F/ c1 R

5 k# n$ E: V7 b: B7 q+ r
4 U8 d# t0 J6 b8 Q* G' P7 D
2d
4 L' ~( }5 Y! E0 B; S$ v
' G! i0 x. \/ w3 g5 I: R

* y; H+ x# L! ?% h& p

  _+ O* X9 t+ `) A* n/ l. ^/ w
(∞)100
, K7 x  ^8 C  k! m7 X0 R- p: J

- }/ a) j9 p3 _. s( `( L
50.0
+ i% x% @# s3 C# {0 v5 j5 }( f

; ?  J7 l9 i+ P' k( b/ @
(300)100

! n8 @' g# L$ D; M2 W; Y! g
* d$ j1 |* K- y4 N" b
60.0

4 S# x% B1 l: x
5 q% M9 v6 r$ a& H  B( S
(200)100

6 z! K3 ^9 y2 W# k1 q

; @- u2 D4 S0 F5 y2 U1 F6 _
66.7

5 Z' w& y0 @- U: J. w
: e- k1 s& }/ n
(166.6)100

6 j" v* R4 I2 Z% w& U( w; J
0 ?" a/ K& l: S" u0 l1 D# J2 {# ~4 K
71.4
+ n  a: i) c* I7 ~  ]) A

2 y2 X- K0 D+ \7 @
, O" z/ y8 Y$ k9 p$ D* C
) ~8 [4 P2 S6 I! l* i0 j
利用緊度法設計織物的經緯密度,其優點是計算簡單,便于掌握,只要已知設計織物的緊度便可求得密度。但該法對有相同平均浮長的不同組織織物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紗線性質、織造工藝的影響等均未加以考慮,因此,計算的密度與實際情況有一定出入。
- u2 u, v5 v3 c$ _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4 #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2:14:09 | 只看該作者
(2)勃利萊(Bnierley)經驗法
3 B* H0 p! A) f! |9 `' e1 y4 _' G/ h+ X, b織物的最大密度取決于紗線線密度、組織結構、纖維相對密度、纖維在紗線中的壓扁程度和紗線在織物中的變形情況、織機的機械性能。因為理論計算不能包括上述因素,所以采用經驗公式。勃利萊用20種不同平均浮長的方平、緞紋、斜紋組織,經緯紗為37tex×2的精梳毛紗,在相同的經緯密度條件下,分析了各類組織的平均浮長與織物最大密度的關系,得出勃利萊經驗公式。. ?4 r0 P4 z9 ~; Z4 q/ I
①方形織物的經緯密度:織物經緯向密度相等、經緯紗線密度相等的織物稱作方形織物(squarefabric)。其最大經緯密度值的計算公式為:0 y" Q' Q8 v" [! X
式中:Pj(max)、Pw(max)———方形織物的最大經、緯向密度,根/10cm;. {7 O2 M# B0 x8 ^' e' J* ~
Tt———經、緯紗線密度,tex;
6 ^3 K2 g. Q8 \7 m2 j1 t* eF———織物組織的平均浮長;9 g1 k) l0 M2 a8 E' J9 T! B+ U
m———織物的組織系數(隨織物組織而定,見表1);6 K  `" @* r  F- M( Y9 y
C———不同種類織物的系數(表2)。7 m$ @' R2 f% D
表1 各類組織的組織系數m值
組織類別
  
  
  
  
  
  
平紋
  
  
F=Fj=Fw=1
  
  
  
  
斜紋
  
  
F=Fj=Fw>1
  
  
0.39
  
  
緞紋
  
  
F=Fj=Fw≥2
  
  
0.42
  
  
方平
  
  
F=Fj=Fw≥2
  
  
0.45
  
  
經重平
  
  
Fj>Fw?。疲剑疲?/font>
  
  
0.42
  
  
緯重平
  
  
Fj<Fw?。疲剑疲?/font>
  
  
0.35
  
  
經斜重平
  
  
Fj>Fw?。疲剑疲?/font>
  
  
0.35
  
  
緯斜重平
  
  
Fj<Fw?。疲剑疲?/font>
  
  
0.31
  
  
  
  
Fj>Fw?。疲剑疲?/font>
  
  
0.42
  
  
  
  
Fj=Fw=F
  
  
0.51
  
  
  
  
Fj<Fw?。疲剑疲?/font>
  
  
0.45
  
  
  
  
Fj<Fw?。疲剑疲?/font>
  
  
0.31
  
  
  
  
Fj=Fw=F
  
  
0.51
  
  
  
  
Fj>Fw?。疲剑疲?/font>
  
  
0.42
  
  
變化
  
  
Fj>Fw?。疲剑疲?/font>
  
  
0.39
  
  
斜紋
  
  
Fj<Fw?。疲剑疲?/font>
  
  
0.3
  
8 s( e5 X+ x( u. C; A9 m
表2 不同種類織物的系數C值

7 M0 P% f5 Z% ^$ V
$ H( K6 H6 J( S. |% ?. ?  U2 W
  
織物種類
  `" }4 \! Y8 i; `0 {

$ |+ S" C' F8 |% o

- {5 q) I- e$ V! \7 j# V

7 J1 O# J2 ~( P  j
織物種類

! o) w* T) L5 w$ ~' b5 a
5 G) s" j! C* R' \7 t3 @+ g
+ I+ x5 X6 m! R* U

8 Q3 u8 u6 n- S; M# [, P4 [! L
棉織物

2 D$ n1 u; Y' \& ]
% g. K* G( c4 a0 E* k
1321.7
2 c% \* w, w7 a* K7 q+ u4 P

; `5 E* @( p1 t! f; q* i0 }
生絲織物

' P7 m& q5 W7 ]
* N& i9 Y6 c2 _0 y* ^
1296

" m; E% |* Z  y" B' O2 X6 _

! N. J- M; l' M: @
精梳毛織物

; O- v2 w, p! X) H3 Y9 k
/ [# V/ m' u' H" G
1350

5 R3 U5 z9 H5 |: r( i
9 z$ x% s2 N! M8 b+ J$ P+ p
熟絲織物

( q5 V  s" |- X/ s/ [
8 L) H  Z" g: W0 ]1 [
1246
5 H8 v2 F: }0 h% d6 y4 e$ D5 E

3 Y! W1 B5 b- k- E: W
粗梳毛織物
/ L9 H8 @0 n) b0 l1 C- |

3 p# H0 d; U+ p
1296
0 T& [2 B& C) _$ L/ u( A* y
2 [6 ]! j8 e4 H% o( P( M; Q

. e# L2 R: c/ ~+ X& u
; d* k. M+ b( S* |; k8 n
9 k$ p5 U/ c6 O9 K: V2 `  E6 }
9 d( @0 o4 R& d! L: r2 l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5#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2:18: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月落九天 于 2015-9-17 22:22 編輯 / z  A  V" q6 v
4 G+ |! x; c5 C* [" Z( V1 A* @
②織物經緯紗線密度不等:當織物經緯紗線密度不等,而經緯向密度相等時,織物最大密度值的計算公式為:
3 l7 X8 T: [0 J% @( v% a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6#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2:25:04 | 只看該作者
" M) m9 i2 R, S* x1 Y
(3)仿制法:該方法在色織物仿樣設計時比較常用。
) ^$ ^/ d2 I1 E: Y①條型、格型的仿制:( Z( _, T" P9 r( ?6 A: O' e
a.每筘經紗穿入數相等的產品:2 }- j. C9 d8 Z- u; v# {
(?。φ辗ǎ哼@是一種最簡單的仿制方法。在仿樣時,只要選擇一塊與仿制產品的技術規格相同的成品布,將其置于被仿樣品的旁邊,取出樣品一花,將此花內的各色排列順序分別和成品布對照,記下與各色條型、格型相對應的成品的紗線根數即可。這種方法簡單、準確,還可以不考慮產品在各加工過程中的加工系數,但一定要有符合規格要求的成品布,才能采用這種方法。
2 M/ A$ |* ?3 [4 l- c! X. q) o5 ^" k(ⅱ)比值法:這種仿制方法的具體步驟為:) ^7 P# E$ c- Z- h
● 記下樣品一花的排列順序和各色的根數。9 c! H- [6 N  R
● 分別求出樣品的經緯密和試制產品經緯密(成品經緯密)的比值。
2 P! T+ H  ^+ |0 m/ D  S● 比值與樣品各色根數相乘之積即為產品一花的排列根數(如有小數應予以修正)。
+ B! a9 L& f' I用比值法仿制條型、格型準確性好,要求格型方正的產品在修正排列根數時要考慮各色根數增減數量能滿足格型方正的要求。' T! g- M9 b* k( u% F
(ⅲ)測量推算法:紙板樣和大格型的樣品仿制時一般采用這種方法。仿制步驟為:
0 J1 S+ E2 q( v- y+ l% i● 量出樣品一花內各色寬度,精確到1mm。
4 P" ~$ R0 F, ^2 _( c" X# `● 將各色寬度乘以試制成品密度,求出各色根數。9 a# m0 ?9 {7 u, m! U
● 修正計算經緯紗根數。( G( l. h# O% J4 C6 ]
采用這種仿制方法測量要精確,否則會影響仿樣效果,同時在修正經緯紗線排列根數時,要
* H: ]; S# P2 m, h; _考慮到產品格型的方正要求。
; I+ M" C6 n& [1 `b.組織復雜的花筘穿法產品:如色織精梳泡泡紗,地組織通常采用每筘3穿入,起泡組織采用2穿入。又如色織緞條府綢,地組織采用2穿入或3穿入,緞條組織采用4穿入或5穿入等。7 B$ l( f* n' c8 F
由于這些產品各組織間密度不相等,則對樣品條型、格型仿制時常采用下述方法。
- A1 t, A5 X, x/ j0 T2 C& \(?。┟芏韧扑惴ǎ哼@種方法主要用于“來樣復制”,對復制樣品首先進行測試,確定其各組織的每筘穿入數,隨后再定筘號,使試織產品保持樣品的條型、格型。具體步驟為:
3 U7 f: @6 S9 ^3 W5 s● 分別測量原樣品各組織相同寬度下的相應紗線根數。$ Y  `# P# A$ \
● 求得原樣品各組織相同寬度下經紗數之比,用以推測各組織經紗的穿入數。
9 k- v4 |1 }3 q  l( e● 根據穿入數確定各組織的經紗密度。$ A8 h# N5 d2 z7 J/ x
采用這種方法復制樣品,測量時一定要精確。+ k( d4 z7 Y/ D8 t. g" d5 O
(ⅱ)方程法:用方程法進行仿制時,需采用下列公式:
& P0 M2 Z  m& R' m3 Q' j(A+fB)P地=(A+B)P平$ j8 J; y& b! F5 W( y
式中:A———樣品一花內地組織的各色總寬度,cm;
7 J$ H( a8 z* x6 Y# h4 xB———樣品一花內花組織的各色總寬度,cm;% }/ r$ f# p6 H% }' l( V
P平———試制產品的成品平均密度,根/10cm;+ k5 z& X+ j" S, r
P地———試制產品地組織處的密度,根/10cm;3 J2 U, S+ U0 f- @6 _5 M5 a
f———花組織與地組織每筘穿入數的比值。$ h' s5 E: z) z  W, N
仿制時需做如下工作:+ N* e1 N: o7 L
● 測量樣品一花內花、地各組織及各色的寬度,并依順序分別累計各組織的總寬度。
3 P+ A' Z+ r5 O4 C● 確定各組織的穿入數。( @3 J2 \# U# @$ g/ i! Q
● 根據所設計的試織產品的平均密度,運用上述公式求出地組織的密度,再根據花組織的密度為fP地,求出花組織的密度。
9 W+ u' o% j9 O# l● 將計算出的各密度分別乘以織物上各自的寬度,即得試織產品花型的紗線排列根數。
1 Z, d- k3 G0 z& g, Q3 K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7#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2:27:43 | 只看該作者
3 U: b4 p' r" S$ H% K' G& H
②花型的仿制:
3 h# d. D" c2 @8 @9 T: Qa.移植法:在樣品和試織產品的經緯密度相近時,把樣品花型特征照搬到試織產品上去的方法,稱作移植法。仿樣時,只要對附樣花型進行組織分析,配以相應的穿綜、穿筘及紋板圖,就能使樣品的花型特征在產品上得到移植。移植法仿樣簡單易做,但經仿制后的花型略有變異。7 j  z$ s4 g. R2 M
b.調整穿筘法:在樣品與試織產品的經密相差甚大、而緯密接近的情況下,可以采用調整花區與地部區域穿筘的方法對樣品花型進行仿造。調整穿筘的目的在于使產品花區經密接近樣品花區經密,達到花型仿造的目的。具體仿制步驟如下:7 F1 I7 V, X& e
● 對樣品花樣做組織分析。
( V1 D3 O. E) p  }: O● 測量花區寬度,推算樣品花區的密度。
4 n6 Y6 Z$ t3 o" g$ q' c● 根據樣品花型確定穿筘方法。: J% v$ J" N4 u, i+ v
c.調整花經法:對樣品花型中的花經作適當變更,以達到仿樣目的的方法稱作調整花經法。
* K# A' M/ k  O5 a% f這種方法只適合于花型較大,并列花經為2根以上的樣品。仿制步驟為:' }- d8 N1 @+ w$ b8 l4 F0 T6 a
● 對樣品作組織分析。
, ?. _, ?* x4 [1 K+ ]4 w% ]( p● 計算出試制產品與樣品的花、地經密之比值。
9 P1 {" c0 B6 [8 P● 根據求得的比值及花型組織結構對花經作適當的調整。# ?5 h" R" z1 t3 t8 d( [
d.綜合調整法:當試織產品與樣品的經緯密度均有很大差異,在仿制時,應綜合運用調整穿筘法和調整花經法來保持樣品花型的寬度,用改變花經組織點的方法來保持樣品花型的長度,這種仿造花型的方法簡稱綜合調整法。. `9 L. U2 ^" g# W# {, y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8#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2:30:06 | 只看該作者

* g+ b8 `8 I' O+ c: W1 Z  `0 g% r(4)相似織物設計法: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織物,組織相同,其外觀風格和身骨手感相似,如果經緯紗的幾何結構上具有相似的性質,則稱作相似織物。利用原織物的規格參數計算出新織物的規格參數的設計方法稱作相似織物的設計。相似織物設計的目的是提供一個與設計的紡織品有相似特征的樣品,各相似織物的厚度、單位面積質量、經緯紗線密度、織物經緯密度、縮率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系,這是相似織物設計的基礎。當現有紗線與來樣紗線線密度有差異時,也可以采用相似織物的計算方法設計新織物的密度。相似織物的計算方法主要應用于以下幾種情況。3 D0 x# p9 e( f% v1 p
(1)減小織物的厚度,保持織物的風格不變,生產出薄型面料。
4 L- \* z- K0 R1 O1 `/ ](2)減小織物的單位面積質量,同時保持織物的風格。
: _  @$ R4 l0 `/ v+ W6 I" N(3)減小織物的密度而保持織物的風格,設計較疏松織物而又不改變原織物風格。
: Y8 c$ Y. m7 `9 \(4)當織物的原料改變時,為了保持原織物風格不變,利用相似織物設計法可以求出新織物的規格。0 k2 M6 |6 A) y
由于兩相似織物之間幾何結構近似,組織相同,因此,兩織物的縮率相同;身骨手感相仿,則織物的緊度相同,利用公式進行推導:& M- W' ^. g' r0 I4 n
設:Tt———原織物紗線的線密度;; @" L) R. `0 X0 v' v% T
E———原織物的緊度;# J- R; Z: X! D+ Y
P———原織物的密度;! Q/ c; `" t2 J- M- }5 K# P9 L; _
Tt1———新織物紗線的線密度;
; r% s2 L, ]/ ^E1———新織物的緊度;
) j' W: @* h, Z8 d# I1 t* \P1———新織物的密度。
/ Y: f! v2 x9 S( x! {- a0 M因為在相似織物中,E=E
& v2 J! G  Z; b9 O# |  c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9#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2:32:25 | 只看該作者

3 C& d. a) u% v: O* z(5)緊度系數設計法:為了計算方便,在毛織物設計中普遍采用“緊度系數”這一參數來計算織物的密度。緊度系數又稱作覆蓋系數,是一個無量綱的常數。緊度系數由緊度計算公式獲得,分為經向緊度系數和緯向緊度系數,分別用Kj和Kw表示,公式為:
) ]; I! C( y6 T7 @9 I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10#
 樓主| 發表于 2015-9-17 22:33:14 | 只看該作者

. j' T/ z* D$ v5.花紋圖案設計 
1 v$ X: s4 Z0 o  b/ Y+ c! p& F織物花紋圖案的設計與織物的組織和所使用的紗線有關,也與所使用的色經、色緯的排列有關。不同的組織可以形成不同的花型效果,不同的紗線顏色及排列組合也會產生不同的外觀效果。如斜紋組織形成斜線紋路,蜂巢組織形成蜂巢外觀,網目組織形成網目形狀;若采用同一組織,但使用了花式紗線(如竹節紗、斷絲線、環圈線、結子線等),則織物的外觀會產生不同的花型效果;若采用同一組織,但經、緯色紗的排列順序不同時,會產生不同的配色模紋效果。因此,織物的花紋圖案與織物的組織、紗線形式、紗線顏色的選擇是密不可分的。
; ~+ P9 h- Y7 x. E2 d; H& E, M. Q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20 12:33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