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地方] 甌繡、畫簾、溫繡

[復制鏈接]
樓主
發表于 2015-8-8 19:32:0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甌繡,又稱畫簾,是浙江省溫州市的漢族傳統藝術之一,產于甌江地區;中國六大名繡之一,也是浙江“三雕一繡”特種工藝品之一,由中國傳統刺繡發展而來。甌繡是我國出口名繡之一,不僅被國家珍藏,還被作為國禮贈送,有“發繡外交”之說。甌繡是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E; ?1 I+ ?9 @7 z甌繡,浙江溫州的地方傳統藝術,中國六大名繡(寧繡、湘繡、蘇繡、京繡、粵繡、蜀繡)之一,由中國傳統刺繡發展而來。溫州地處甌江之濱,故名,亦名“溫繡”。又稱畫簾.是我國六大名繡之一,也是浙江“三雕一繡”特種工藝品之一.甌繡是我國出口名繡之一,不僅被國家珍藏,還被作為國禮贈送.有“發繡外交”之說。
& N6 D' q# j/ x$ n0 V9 m4 n  構圖精練,紋理分明,針腳齊整,針法多變,繡面光亮適目,色澤鮮泡調和,動物羽毛輕松活潑,人物、蘭竹都能繡得精巧傳神。它的風格特點是“主題突出,色彩鮮艷,構圖精練,繡理分明.”具有濃厚的裝飾性和地方風格.它的制作方法是:將毛竹刮去青皮,通過分層片,煮熟抽絲,編織成竹簾,然后用顏料和彩線在上面制成作品.針法類型有斷針,滾針,亂針等20多種,品種有錦肚,圍涎等1000多種。' Z1 j4 |# ]+ J
  毛竹抽絲編織制成,用彩線在上面繪出花鳥、山水或人物,所以也稱作“畫簾”。 甌繡制品針法繁多,做工精細,以刺繡人物為絕招,具有色彩鮮艷奪目、繡面光亮生動、繡畫巧妙結合、針法勻稱靈活、針腳齊平、構圖簡練、主題突出等特點。+ ~3 M! E1 ^1 U, }
  甌繡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錦衣。興盛于明清時期,當時多用于廟宇中的刺繡花紋。1 C. B' W6 y1 d
  清咸豐三年(1853年),溫州開始設有專業繡鋪。多以繡官袍、龍袍、壽屏及廟宇應用的繡品為主,內容有人物、花鳥、山水等。以后品種增多,有枕套、被面、衣料等。
+ X$ ^' h" ?! V/ Q4 D  1917年并有大量繡品出口,最盛時有藝人五百余人。
7 ~0 I: d# ^: z# Z$ Q/ B2 b# |3 O  1922年,溫州刺繡藝人林森友改進甌繡生產,此后甌繡成為供欣賞的藝術品。9 [6 p- u$ i  |. m3 [) N
  1957年,名畫家蘇昧朔先生開始為甌繡設計人物繡像。
0 l: X9 a: H/ D( d  1960年,溫州承接國家級禮品任務,專制精品,甌繡成為高層次的藝術品。
7 j7 C0 R  {" B" g7 z1 Q6 X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甌繡開始日趨衰落。/ I( ^& }/ Q$ W9 N& [2 h* x4 x7 _
  甌繡因產于甌江流域,故稱甌繡。甌繡開始于唐宋時代,800多年以前,溫州地區已運用刺繡美化服飾,繡品技藝也達到相當水平。甌繡是浙南一帶的傳統手工藝品,可與湘繡、蘇繡、粵繡和蜀繡相媲美,被稱為中國的名繡之一。清咸豐三年(1853),溫州設有專業繡鋪。繡工人數曾達到600至800人。據說甌繡最早產生于民間善于刺繡的婦女之手,古時溫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的刺繡傳統,足見當時甌繡的普遍和興盛。甌繡為溫州歷代民間婦女的家庭傳統副業,那時的刺繡品種有衣服、小兒帽圈、圍涎、錦肚、婦女鞋面、枕頭、荷包等,題材只有花鳥魚蟲之類。作為一項曾經輝煌的傳統工藝,政府有義務加以扶植和引導,并為之創造良好的環境。; Y' v2 B' ]! c. x
  制約甌繡發展的是手工刺繡花費時間長,而工資利潤又較低,繡工每天要繡十幾個小時,每月也只有五六百元報酬。而且女繡工們是完全靠對傳統工藝的喜愛和作為家庭手藝的繼承才堅持下來的。
) S! m: h" e1 G5 [4 ?7 T, a* O  早在宋、元年間,甌越民間就盛行在鞋、帽、衣服上刺繡,這便是甌繡。經過幾百年的流傳,它的色彩越來越艷,花色品種越來越多,逐漸形成在工藝上獨樹一幟的繡種。甌繡的特點是主題明了、構圖簡潔、針法多變、色彩絢麗、繡面光亮、針腳平齊、神韻生動。甌繡產品分欣賞品與日用品兩大類,以欣賞品為主。內容有人物、走獸、山水、風景等,尤以人物見長。一般選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為題材,如“八仙過?!?、“麻姑獻壽”等。甌繡寓大雅于大俗之中,因其人物形象傳神、針法靈活多變而極富觀賞、裝飾和收藏價值,深受老百姓喜愛。在臺灣、香港以及海外僑胞中尤其受歡迎。光緒年間,匝繡銷往歐美與南洋各地。民國5年(1916)溫州設立刺繡局,溫州城區府前街、五馬街、打鑼橋等處,均設有刺繡社。早期工藝美術家蔡墨笑、金靜芝的刺繡作品,曾在巴拿馬、加拿大和美國展出。20世紀60年代,甌繡遠銷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市場在華僑聚集地、東南亞諸國以及臺灣、香港等地區。
3 m! \1 Y, L% }! c! w3 Q+ p  新中國成立至今,甌繡曾有多幅作品引起極大轟動。1979年在香港舉辦的中國絲綢服裝繡品展銷會上展出的《紅樓十二金釵》,引得港人爭睹。在這幅長2米、寬1米的巨幅作品中,四季花卉同時開放,“十二金釵”集于一圖,畫面上十六個人物的臉型、發髻、首飾、神態各不雷同。繡面絢麗多彩、光彩奪目。1998年一幅長3.5米、寬1.4米的巨型甌繡精品《鶴鹿同春》,再次轟動海內外。這幅作品匯集了甌繡所有的傳統技法,采用了100多種繡線顏色,是歷史上第一件匯集人物、花鳥、山水、走獸為一體的甌繡作品。
6 y3 F" Q8 |, @* b6 X  N1 k( }  這些甌繡精品無不取材于古而適之于今,集傳統技法之大成而加以創新,充分顯示了甌繡的包容性、創新性,說明甌繡是一種極富生命力的工藝品種。
5 m, D$ P2 i" H) L
0 [# S6 W/ Y7 l# P4 d* G

8 @9 W9 b7 Z7 Y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
 樓主| 發表于 2015-8-8 19:44:12 | 只看該作者
8 W: |' O, o) a. @8 m1 o0 r
溫州市甌繡藝術研究所在溫州舊城中心的譙樓的右側。甌繡的制作方法是:將毛竹刮去青皮,通過分層片,煮熟抽絲,編織成竹簾,然后用顏料和彩線在上面制成作品,針法類型有斷針、滾針、亂針等20多種。古時溫州少女“十一十二娘梳頭,十二十三娘教繡”,具有刺繡的優良傳統。" \$ K+ F3 n: @6 C/ p9 H& U  ]4 k- p
0 `3 O* x$ |; o; N" `

. k& a# l8 i; ~% E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23 01:0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