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地方] 近代四川、重慶紡織工業發展史

[復制鏈接]
樓主
發表于 2020-8-6 22:44:21 |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四川位于長江上游,深處內地,由于四周高山屏障,交通和文化經濟交流受阻,近代紡織工業發展緩慢。但盆地物產豐富,是我國絲、麻、毛、棉原料的重要產地。促織網19世紀末沿江城市相繼被迫開放,交通、文化經濟逐步發展,為四川近代紡織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條件。20世紀初手工紡織業出現改良,30年代初進入動力機器生產階段??谷諔馉幈l后,大批紡織工廠內遷四川,形成以重慶為中心的四川紡織工業基地。
  {$ O5 `) s$ i9 c
2 l+ E! ~0 C7 A; X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 T3 b1 R! V! W" |) v四川全省耕地面積為1.0 5億 畝 ( 1905年),大都分布于盆地。其中棉田約200萬畝(1937年),主要分布于川中一帶;Al:麻種植面積14萬畝(1949年),主要分布于川北、川東、川南地區。8 z: p, s2 Q% p5 F! w
) D0 C0 e2 ~3 x. [. H# G, x- }
四 川 除 阿壩藏族自治州北隅少數地方外,均屬長江流域,在全部通航里程中輪船航道約占15%,通行于這些航線上的大量木船和駁輪,擔負著全省貨物35%~45%的運輸量。
" i; l% t$ B6 `; k
  v# w7 C: d2 u# G) W2 B重慶位于長江與嘉陵江的交匯處,縱貫全境的長江、嘉陵江及其支流,豐富的煤、天然氣等礦藏資源,為區域開發和經濟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V9 b9 ^3 \% w* H4 q* ?
8 Q! q5 k: C9 r# ]- c* ]& Y" r7 y
1840年開始的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加速了四川商 品 經 濟 的發展。1890年重慶被辟為商埠。1898年英國在宜渝(宜昌、重慶)間川江試航汽輪成功。1901年敘(今宜賓)嘉(今樂山)間崛江汽輪航線也相繼開辟。1917年重慶海關在萬縣設立支關,川江沿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的水上聯系比過去方便。20世紀30年代初,民生公司實現了川江全線通航,并開辟了長江上最長的直達航線— 重慶至上海。長江上游沿岸的商品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 q* ^* h, v. Y( H1 ~- ]% }
% N7 E/ Z/ ^2 j& x+ g& S5 u四川公路建設始于20世紀 20年代,先后修筑的成渝、川陜、川鄂、漢 渝 等 公 路因軍閥混戰,多數未全線通車。8 ~$ M& `( l1 i
. E6 _5 T" r  }) ]
由于西方資本主 義 勢力 的 入侵及交通線的開辟,四川特別是沿江地區的商品貿易隨之發展。桐油、生漆、豬鬃、生絲、藥材、榨菜等土特產和工業原料大量輸出,換回棉紗、棉布、百貨等工業用品和日用品。據海關統計,重慶開埠時洋紗輸入僅2. 5萬擔,至1930年增至57. 7萬擔(包括萬縣)。商業城市擴大,重慶開埠到1936年,人口由18. 3萬增到47萬,沿江的萬縣、滬州、敘府、嘉定等城鎮規模也都有顯著擴大。農業商品生產也有很大發展,尤其是20世紀初,桐油、生絲、甘蔗、榨菜產量迅速增長。這些都為四川近代紡織工業的變革提供了契機。
$ q5 D: |$ M6 }: u* u7 y/ ]& l8 p) v% i8 g% l  K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
 樓主| 發表于 2020-8-6 22:54:40 | 只看該作者
二、發展過程
1 f: p5 V5 ~4 F. p! V7 [(一)手工紡織業改良階段(19世紀末一1929年)
) R; d: h* j+ P& o+ Q( G' J
手工棉織、絲、織綢逐步實現半機械化,并開始有襪子和毛巾的生產。* J- Y/ B/ ^* \3 T  G

. T. l5 I6 M7 T1 q2 Q  E長期以來,四川棉花產量不足,且棉種質量較差,大多只能用作棉絮,用布須從外省大量購入,尤以湖北為多。洋布入川前,每年輸入四川的湖北土布價值約800萬海關兩。19世紀60年代中葉漢口開埠后,洋布始入四川,但數量不多,70年代后逐漸增多。19世紀末、20世紀初,土布額降為600萬海關兩,洋布為250萬海關兩,即洋布大約排擠了入川土布的1/40洋紗入川稍遲,直至19世紀90年代才有印度棉紗入川,其價格幾乎和湖北原棉價格相等,湖北等省的棉花逐漸被擠出四川市場。1900年國產機制紗入川已達13. 65萬余擔,占全部入川機制紗的32.3%,促使手紡業者轉入手織業,為四川棉織手工工場的出現提供了勞動力市場。1913年四川棉織手工工場已達176家,工人7200余人。棉織手工工場的產生,為手工紡織技術的改良創造了條件。20世紀初,四川手織工場從使用簡陋的丟梭木機進入到普遍采用拉梭木機。2 U! Z' x$ P0 ?

/ i% }/ Q5 i: b$ v5 T與此同時 ,四川紡織業也開始采用鐵輪機。1905年設在重慶江北簸箕石的復原織布廠首先使用鐵輪織機。1909年改名為復新織布廠,有鐵輪織機105臺。繼而重慶南岸呼歸石的富川廠、彈子石的協利廠分別有鐵輪機30臺和12臺。成都因利織布廠也用鐵輪機織各色花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外貨來源較少,遂給鐵輪機以發展機會。據統計,1933年僅重慶就有大小鐵輪機廠、木機廠1300家以上,鐵輪機及木機各約2000臺。極盛時大小鐵、木機廠達30005 s3 M+ H8 C5 I' w: O7 X
家,鐵、木機約2. 4萬臺,全以進口及外省機紗為原料。產量以寬窄布合計,總數在百萬匹以上,銷路北達陜甘,南至滇黔,西及康藏。6 Y9 X" _. C' E; l

2 [7 J' ^- p' f" Y# h+ r5 h0 ?絲業是四川歷史悠久的手工業,絲產量一直名列全國前茅。據1909年四川勸業道統計,四川各地產絲共約百萬市斤,尤以嘉定、南充、間中、三臺等地為多。20世紀初,四川始用改良絲車(直小絲車)o 1903年陳宛溪仿效日本模式引進意大利式直木機絲車12臺,于三臺創辦裨農絲廠?!俺鯙槟_踏,繼為復搖,仿而行之者,相繼不絕”。1909年渝商王靜海前往淦川(今三臺縣)開設永靖祥絲廠,改良4法,頗著成效。該廠的成絲運往上海,每箱賣價比A川土法繅絲可多售銀180 -300兩,獲利甚厚。此后重慶廠家紛紛來漁川設立絲廠,三臺本地也競相設立,于是三臺一躍而為四川絲業中心。南充素稱川北蠶絲中心,農民向以栽桑育蠶絲為副業。$ A% ?$ B. k/ f% O+ t2 E8 m! D

1 e* v1 V1 P, b, _8 R3 _# U+ k5 e* p1911年三臺人何慎之來順慶(今南充)提倡制絲直縹法,嗣改作復搖絲。最早采用蒸汽動力機絲的是1908年創辦的重慶蜀眉絲廠,采用日本進口的蒸汽機生產。其后幾年,重慶又先后開辦了誠成絲廠、旭東絲廠、敝川絲廠,基本上都采用日本絲車和機械動力縹絲。1912年四川有絲織綢工場18家,分布于三臺、南充、重慶、廣安、樂山、成都等地,除少數用機器動力絲外,其余仍用木機絲。
4 Q' c! V0 h6 ^, F( S
4 ?% y0 Z; x1 n; t! w1914年陳宛溪與汪堯賡合股2萬兩在三臺創辦嘉祥絲廠,并在上海購買了大部分新機器。初時有鐵機120部,工人200多名。1917年該廠遷至嘉定,更名華新絲廠,全盛時有鐵機360臺,工人近千名,年產絲約270公擔。這一時期,在絲技術方面改進較多的是南充。1916年后,南充開辦制繭試驗場,推廣紫花繭,后又改為白繭,成為南充繅絲業的上等原料。1917年盛克勤與王先行由日本學成歸國,先后集資開辦了六合絲廠和源昌絲廠,在技術、工具方面都有改進,瓷眼較前更細,脫膠方法也更進步,質量大有提高,產品暢銷于國際市場,獲利甚豐;以后又開始引進先進設備,進行技術改造。1922年上海絲?;馃?,次年又值日本震災,川絲得此時機,暢銷美國。絲廠出口廠絲常占全額的80%. 1929年四川有絲廠18家,絲車4432臺,出口生絲1. 75萬余公擔。! b6 D- i: _; x
  U8 t4 f+ ~' w1 ]+ ?; C% ?
絲織業中的“蜀錦”夙有盛名,主要集中于成都、嘉定、南充等地。19世紀全省各類絲織品最高年產量約60萬匹,其中成都占70%。1912年后,用拉梭代替投梭,工效提高。1916年四川省長戴勘在成都開辦錦星公司,從日本購進50臺提花機,請日本人負責龍頭提花技術和圖案設計,招收男工70多人織造提花錦緞,1931年因戰爭影響而停辦。1925年經張瀾提倡,南充地方政府開辦嘉陵綢廠,向上海購提花機(鐵龍頭)、自卷機,從杭州聘請技師,單機日產由10尺
% Z' l3 l/ i9 f- a, O9 o提高到20余尺。隨后又有張星北廠、尹裕泰廠、羅燕廠、榮祿廠、匯通綢廠、五福綢廠出現。此外,成都蜀光絲織廠,樂山張世興綢廠、富新綢廠等均使用鐵機織綢。20世紀20年代是四川絲織業的黃金時代,全省最高年產量達70萬匹左右。
# ~. _% y9 n+ P/ B7 B1 A
* i  P  p3 q1 O* X, N$ C0 C4 L" A四川毛紡織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四川西部羊毛原料豐富,但直到19世紀末手工毛紡織業仍用紡錘、腰機等原始生產工具。清末,地處川藏交通樞紐的巴塘縣最早傳入斜機毛織技術,數十臺木織機從事織毯生產。1912年陜西省人左某、劉某在成都開設毛織作坊,用手丟梭織機(斜機)織造窄幅毛絨布。1918年熊克武與劉成勛在成都開辦陸軍被服廠,使用木機織造軍毯。1926年四川及西康的松、理、憊、茂、漢屯政督辦公署在茂縣設民生工廠,生產栽絨、毛絮、毛襪等產品。
5 V- M* s! R3 O8 @+ a  n) U9 I  d& c% y: l/ T
四川手工麻紡織業有三千多年歷史,原料主要為芝麻、大麻,少量黃麻。竺麻紡織品主要為夏布,其織造技術于17世紀傳入,產于隆昌、榮昌、江津一帶。生產方式全系家庭手工業,有機房、漂房、印花房等,分工合作。20世紀初,每年各類麻產量約20萬擔,麻布產量不下200萬匹,盛時出口達60。萬關兩。產品以粗類居多,唯“榮昌可精制麻布”。產品除銷本省外,省外以天津、北京、漢口、上海、廣州、臺灣等地最多,國外以朝鮮為大宗,南洋一帶次之。夏布織造工具主要有矮機和高機兩種,直至抗戰爆發前也不見改良。1936年四川出口原麻萬余關擔,夏布約6 s0 }$ k( G& R. \( s2 J
0.14萬關擔。7 l( K% \7 J; Z8 I- M1 g
" g  Q$ g0 c/ y- B8 t* G% G
針織業始于20世紀初。1905年瀘州福音堂英國傳教士帶入英國造“英山孟成”手搖織襪機,產襪自用。1909年成都、重慶有人購置手搖襪機,聘請日本技師傳授技術,四川襪業開始起步。1912年后,成都、瀘州、重慶、大竹等地共有官辦織襪手工工場10余家。此外,內江、南充、三臺也出現了一批織襪專業戶,形成了近代織襪手工業。30年代初,重慶與成都共有織襪工場、作坊470余家,1. 1萬人,手搖襪機2900余臺。長江沿岸的萬縣、州、涪陵、宜賓和川西北的遂寧、三臺、達縣、綿陽等地織襪生產也有很大發展。此為四川織襪手工業的極盛時期。
, [! R* W7 v; D+ c2 ?. `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3 #
 樓主| 發表于 2020-8-6 22:59:29 | 只看該作者
(二)動力機器紡織的初起階段(1930-1937年)
8 g  @5 m, O0 b, H( p* V棉織、繅絲、印染、針織等行業開始出現動力機器 生 產 。
: ]. _9 u5 S1 J6 D9 [( u9 J! b) L
0 H" P- J& ]$ c4 h2 e+ A5 q早在1893年就有人提議在重慶創立大型紡織廠,未成 。1930年實業家盧作孚建立北錯三峽染織廠,開創了四川動力機器織布業的歷史。初時有資本21萬元,設三星鐵輪棉織機30臺、電力織機6臺,次年又購進日本織機15臺、電力織機4臺,并將廠址遷往北錯文星灣,生產白布、色布、襪子、毛巾毯、中山呢、印花絨布等產品。1935年月產布最高達0. 2萬匹。1936年該廠并入民生實業公司。, M0 h' E  l0 d' l. ]2 ?  z
% g! W' V5 N) K& @4 N$ t" C
繅絲業最早引進電 動 設 備 的是南充同德絲廠。20世紀30年代初,重慶德和恒與南充順和絲廠向同德絲廠投資,與日商簽訂合同,由日商派技師來安裝鍋爐、電動機等設備,同時還從日本購進雙層繅絲瓷鍋、煮繭機、烤絲鋼管和一些繅絲工具,改建成功。次年南充德和絲廠也進行電動繅絲設備改造,生產出的復搖絲暢銷國際市場。1929年以后,受世界經濟危機沖擊,四川繅絲業遭受重創。1933年官方聯合金融界、絲業界人士組成川絲整理委員會,由11家絲廠在
' ~# H% e1 r3 P/ ]9 M; Q8 {( [/ `- O& x重慶成立大華生絲公司,聯營統一繅制運銷,控制全川蠶絲業。其中重慶5家,南充3家,嘉定、江津、三臺各1家,共有資本165萬元,絲車4036臺。此為四川紡織工業第一家集團企業。1936年重組為官商合辦的四川生絲貿易公司,由政府指定其獨家收購桑蠶繭,并統一A制廠絲。次年改組為四川絲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川蠶絲業的農、工、商及蠶種、蠶繭、絲綢各行業的壟斷組織??箲鹎跋?,四川新式機器繅絲廠發展到20家,絲車6258臺。其中重慶有10家,絲車3176臺、占50. 75 %。  m4 ?0 T% w! h* n$ U8 Z" v

% S- F7 I) u4 u; X: O' i1937年前,四川的織綢業有絲綢廠10多家,均使用鐵機織造,產品有錦緞、綢緞、綢約、花素緞、葛、紗羅、績綢、湖縐綢等,年產各類綢緞數萬匹。/ z* v# S2 B$ y; i# s' g" p
+ ?* `" e( m) J; u: O5 V& B
印染業全部集中于重慶。20世紀30年代初,重慶兩家動力機器染廠— 東興染廠和渝德機器染廠首先采用德國進口的漂白粉及不褪色染料染灰、藍陰丹士林布及各種花布,年產量約500萬碼。1934年北錯三峽染織廠添置煮練釜、染卷機、發電機和蒸汽鍋爐等設備,首家使用電動漂染設備和蒸汽漂染布。至1937年,重慶機器染織廠發展到8家,大都仿照德國染法,技術大有進步。% Z" v! E8 `- G+ D! v

4 v, L' f$ g3 C. L/ L& q針織業主要集中在重慶。1929年重慶大同襪廠引進美國B字電動襪機 18臺,建成四川最早的一條動力機器織襪生產線。該機由傳動、成圈、程序控制、執行機構等組成,除羅口要用手工將其套在襪機上外,其余編織均按程序在機上自動完成。繼后,在重慶江北、南岸和市中區又先后開辦了幾十家棉襪廠。1936年上海景綸織造廠遷入重慶,改名景綸渝織廠,有資本15萬元(法幣),工人11名,電動襪機24臺,并從上海購進針織坯布,生產汗衫、棉毛衫、衛生衫,成為四川最早生產針織內衣的工廠。這一時期,四川針織工業已由織襪擴展到內衣織造。
, E; V" C9 j$ |* d# u- c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4 #
 樓主| 發表于 2020-8-6 23:12:13 | 只看該作者
(三)動力機器紡織工業迅速發展階段(1938-1945年); l$ Y* k) z/ X* S
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麻紡織業及紡織機械業都是從無到有,其中棉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壗z業、織綢業、印染業、針織業也有發展。% Z5 i/ O" P  [
從1938年1月起,外省棉紡織廠陸續遷往重慶 。漢口申新四廠遷出1萬枚紗錠至重慶南岸貓背沱,1939年1月12日開出0. 35萬枚,初定名為慶新紡織廠,開工后因后方棉紗緊俏,遂獲大利。1942年擴建第二工場,1萬枚紗錠、60臺布機全部開出,并恢復申新第四紡織公司重慶分廠廠名。同年曾兩度遭轟炸,紗機、廠房嚴重受損,不久復工。( L7 q2 v; j+ \8 |+ ^: W" x
與此同時,河南鄭州豫豐和記紗廠遷渝,1939年 1月30日在土灣臨時工棚內開工生產,年底開出1萬枚紗錠。后曾多次遭轟炸,損失0. 5萬枚。1941年底新廠房建成,定名為重慶豫豐紗廠,開足3. 5萬枚;布機因損失太重未能安裝。遷渝紗廠中以該廠規模最大。豫豐紗廠遭轟炸后,為保存實力,又在合川建支廠,1941年投產,有1. 5萬枚紗錠,年產紗1萬件。漢口裕華紗廠遷至重慶南岸竅角沱,有4. 2萬枚紗錠、504臺布機,1939年6月開工,年底開出1. 1萬
& o* E, _0 Q2 I2 Z5 G6 f枚。1942年該廠擁有4. 65萬枚紗錠,實開2. 3萬枚。( v. l2 G6 B: @. Q" o# S
* l" O+ y" g) O' B) ^, H
此外,先后遷渝的還有政府接辦的日商泰安紗廠2萬枚紗錠、280臺布機,先在沙坪壩土灣建軍紡一廠,后在南岸彈子石建軍紡二廠,1941年5月投產。1939年春,湖北沙市紗廠西遷,1941年在重慶李家沱建廠,1942年開出萬余枚紗錠。震寰紗廠1939年遷渝的0. 9萬枚紗錠因無力復工,其中0.5萬枚租給裕華紗廠,0. 4萬枚售給大明染織廠。最后遷川的為湖南第三紡織廠,1945年開出0.12萬枚紗錠,定名為湖南省第三紡織廠長壽分廠,次年更名為裕湘紗廠。
: \$ l1 B' h( C1 _& w4 t1 W* [, M8 r+ L) A/ A) Q% O
遷渝的棉織廠有上海大中國棉織廠、漢口亞東祥記織造廠、上海冠成織造廠等。常州大成紡織公司武昌四廠、漢口隆昌染廠遷渝的布機230臺、染色設備1套與民生公司的北磅三峽染織廠合營,更名為大明染織公司。# H5 U( T& h( p% Q3 m

$ C8 ]3 t/ W* X, _9 n0 Q% U9 t此外,1939年漢口大華公司遷 入 紗 錠 2萬枚、布機400臺,在廣元設立廣元分廠。到1942年共開出紗錠1. 1萬枚,年產棉紗0.5萬余件。
/ S2 b! ~3 G  ~! E4 V1 Y( a+ ^: M: S8 I; }1 I6 X
抗戰時期,重慶、成都、長壽、萬縣等地新建 了 一批 小 型棉紡織廠,有近2萬枚紗錠、300多臺布機。其中較大的中國紡織企業公司有0. 4萬枚紗錠,成都申新紗廠有0. 5萬枚紗錠、100臺布機,裕華紗廠有0. 3萬枚紗錠、200臺布機。8 o' K" U, p0 }! z8 D: W
/ Y( i0 J. \* s+ `
至1944年底,四川共有棉紡織廠26家,約2 1 萬 枚 紗錠、近千臺布機。重慶有棉紡織廠19家,工人1. 3萬多名,約17萬枚紗錠,占全省紗錠總數的80%。其中開工近12萬枚,最高年份產紗約6萬件;布機500余臺,年產棉布19萬匹。0 }! S& s7 m, B3 R

# i' u1 b: L' {2 d! \抗戰時期,四川雖有21萬枚紗錠、近千臺動 力織 機 , 但后方仍感衣被不足。1938~1943年,農產促進委員會和農本局大力支持發展推廣改良手工紡機,以補不足,于是有七七棉紡機等應運而生。七七棉紡機為鐵木結構的多錠手工紡機,從清花到打包配套成“一條龍”生產線。9 k3 Q% ?7 S" v: b
0 U, ]) _$ g5 R7 c! k
據1940年統計,四川省80余個縣共有七七棉紡機3. 6萬余臺(每臺每天10小時可產紗20兩,每紡1斤紗可獲利1. 5元),總生產能力相當于6萬枚紗錠。此外,在四川省推廣的改良手工紡機還有戴文伯及徐治之的文治式紡紗機、西安的李式紡紗機,以及勤業、三一全珍紡紗機等。0 S' k; w. d+ q6 R. Z! ^

: O/ _  x, ]1 w2 d19 42 年 經濟部農本局還在重慶張家花園創辦了示范紗廠,采用葛鳴松改進的建勛式七七動力紡紗機,全班生產,曾受重慶各方重視。該機由清花機、彈棉機各1臺,雙面雙節動力紡紗機20臺(共272。個紡筒)、加捻機5臺及搓裝棉卷工具1臺組成,原理與七七棉紡機相同,但紡筒直徑較大。其后在李家沱續建重慶紗廠,另有5套運往陜甘及貴州等地。1943年示范紗廠因主持人穆藕初病故而停頓。
2 a. s" b0 F  f3 A
; l/ @+ T" D: c抗戰后期,由于后方布匹需用量激增,到 1943年僅重慶小型棉織廠就發展到 720家,鐵織機5899臺,全年產布480萬匹,產量比1942年有大幅度提高。1944年因原料缺乏,年產量降為240萬匹。
! ~+ B: F" S7 G+ \! I0 P9 R, r( }$ u  p3 R
1937年上 海 美 亞 織綢公司內遷部分綢機在重慶相國寺建廠,安裝綢機60臺。次年在樂山五通橋再設織綢廠,先后安裝遷川織綢機80臺,并將重慶相國寺廠改為美亞綢廠分廠。1942年相國寺分廠遷至五通橋綢廠,當時共有織綢機120臺,練綢部分遷樂山牛耳橋。, W2 X& K; ^' h0 l. ~

& A( `: t" [5 g: _( N194。年四川絲業公司重慶磁器口絲廠撤去原華康絲廠直車340臺,改裝日本式立繅車150臺(3000緒),成為四川最早使用立縹車的工廠。1942年又有華源織綢公司在重慶磁器口成立,為四川絲業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設華源織綢廠,當時有織機12臺。& K$ I/ P5 K2 B( E6 g4 Q1 {
9 l* a% Q. Z' E- v
除機器絲外,四川尚有大量改良小車絲廠,采用新法制生絲,以三 五 臺 或 十余臺或二十余臺絲車為一連,以手搖代動力,其絲方法與鐵機絲廠同。1944年全省有此種改良木機絲車約1. 7萬余臺。此外,尚有大量土造大車絲廠,亦稱土絲坊,以腳踏為動力,適應戰時需要。估計最盛時全川共有土造大絲車3萬多臺。% b+ J0 E8 n9 }9 w/ N" o" |* X
& [9 L. h  Y4 e  b% k! E! M. Y% D/ w" O/ P
抗戰時期,四川生絲平均年產量為2 萬公擔 ,占全國總產量4. 5萬余公擔的46%??箲鸷笃?,由于政府實行統制,川絲未獲得應有發展,廠絲年產量下降為0. 25萬公擔左右,只及全省生絲總產量的15%。由于戰區綢布驟減,后方市場急需,因此絲織業得以發展。最盛時,僅樂山、成都、南充三地就有織戶2500家,織機近800。臺,多數為木機,鐵龍頭機僅數百臺。1943年產各類綢、給、績、緞等約40萬匹,消耗生絲約1萬擔。產品除銷本省外,還銷往漢口、九江、南昌、沙市,以及上海和北平等地。樂山有家保險傘廠(系絲織廠),該廠生產的傘綢質極好,超過美國,當時用于制作降落傘供軍用。8 ~% ]9 g; F1 G2 B2 u% R( b1 s
  }& t2 X9 }0 {, N
1938年漢口隆昌染廠遷渝后與北 暗 三 峽 染織廠合并,定名大明染織廠。這是四川印染工業中第一家具有比較完整技術裝備的動力機器染廠,有卷染機16臺,年產硫化藍、海昌藍、陰丹士林、元青布3萬余匹。1945年更名為大明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染織廠。
. i9 B2 D6 D# l$ m$ {  b
  ^+ [0 F& h$ \6 b- r; |抗戰時期,染廠除原有的渝德、東興兩廠外,新設的有重慶染織廠、民康 染 織 公 司。1940年重慶染織廠在沙坪壩建成投產,有卷染機16臺及整理配套設備若干,日產色布2萬匹,隸屬經濟部工礦調整處及軍政部軍需署。其后一度改為染料廠。1943年民康染織公司在重慶成立,廠房建在成都新南門外,有卷染機6臺及其它附屬設備若干,主要染棉、絲、麻、毛等織品。此外,重慶、遂寧等地還建立了一些小型染廠。戰時,新式的染灶非常普遍,多數染極深的藍色,俗稱毛藍。
+ M) N) R* d3 z; V3 z; f' ]+ }8 z, T& ]) W
1 93 8年 軍 政部經理署第三被服廠武昌制呢分廠內遷重慶,并入重慶軍政部制呢廠。自此四川始有機器毛紡織工業,運轉粗紡錠960枚,精紡錠1080枚,絨線錠180枚,織機40臺,主要生產毛呢、軍毯,供軍隊使用。1939年12月,宋子良、翁文顴、劉鴻生等集資,官商合辦重慶中國毛紡織廠,由劉抽調上海章華毛紡織廠粗紡走錠1960枚,精紡環錠2000枚,織呢機120臺及全套染整設備在巴縣李家沱建廠,1942年部分開工。次年更名為中國毛紡織廠特種股份$ b" P# F2 g3 [" S$ v4 G4 T9 g
有限公司,資本增至1200萬元。1944年產嘩嘰及各種毛呢30萬余米,這是當時四川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產量最高的機器毛紡織廠??箲饡r期,因后方軍需民用,造成毛織品嚴重短缺,民族資本家相繼投資,創辦了川康毛紡織廠、民治毛紡廠、福民毛紡織廠、西北毛紡廠。1945年四川共有機器毛紡織廠6家,毛紡錠近0. 8萬枚、開出約0. 5萬枚,織呢機近200臺,每月生產各種毛呢4萬米。& U- Z6 B* |; d) h4 F2 Q: `: A  u
/ y2 d# j! m- h; ]8 _8 f
麻紡織工業始 于 抗 戰 中期。1939年熊子麟、鄂云鶴夫婦以遷川工廠委員會名義向中國銀行貸款,在重慶南岸貓背沱創立西南化工制造廠。次年投產,除生產肥皂、甘油、硬脂酸外,還利用“先酸后堿,二煮一漂或二漂”的芝麻脫膠工藝生產精干麻,并用梳毛機、絹紡機、棉織機等設備制成絲綿胎、云絲衣、云絲毯、雪里春、云絲巾、云絲嘩嘰、云絲帆布以及毛巾、衣料等苧麻產品。
- ^- S# N( m) ]7 N! I- U2 J; q+ J& k% {4 }
與此同時,為緩和戰時棉布供應不足,紛紛以苧麻脫膠摻合原棉用印度紡機紡制棉麻混紡紗。1939年官商合辦西南麻紡織廠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第一廠設在大明染織廠內,有改良夏布織機20臺,次年投產,陸續生產麻與棉、絹絲等交織品。當時從事此業者達9家之多,而專以麻機紡麻者僅萬縣麻紡廠1家。該廠系抗戰初由湖北武昌官麻局遷入部分設備而設置,有粗紡錠210枚、精紡錠388枚、織機31臺,日產麻袋400條。
- ]& D% {& u! k  q, S: `3 U$ a& ?6 d3 [4 N: C$ ?% ^
抗戰后期,紡織界都以原料不繼為慮。為利用川 、湘 、 贛 等省極為豐富的苧麻原料,在重慶麻試驗室試驗解決了脫膠、紡織等問題后,申新重慶總經理榮爾仁得到申新重慶四廠協助,在重慶南岸創設麻紡織實驗工廠,從事生產性的試驗,并有少量試驗品供應市場。次年,為戰時生產局特制了一批麻織品。1941年榮爾仁又擬組織申新麻紡織染有限公司,未成。  Z/ M' ^, L4 y  h/ M8 Y2 I8 |/ t
) i5 S$ ]% V( c4 d1 n/ a
針織工業主要集中于重慶。1937年上海永潤襪廠業主攜帶電動襪機6臺至重慶建廠生產??箲鹬衅?,針織工業發展迅速。1942年6月重慶針織業公會成立,有會員廠36家,后來發展到144家,共有電動襪機約50臺、手搖襪機800余臺、汗衫機20臺,員工800余人,月產棉襪4. 5萬打,汗衫、背心0. 3萬打,以及絲織男女襪和長統絲舞襪若干。其中擁有50臺以上襪機的10家。此外,三臺有15戶80余人,成都有152戶304人,主要為手工針織戶。此時為四川針織工業的興盛時期??箲饡r期,重慶襪業有了K字電動襪機,因有扎口裝置,能在機上全自動編出中統或長統襪坯,與B字同屬第一代電動襪機。當時,每個工人操作B字機2臺或K字機6臺,每臺日產襪約14。雙,生產效率高出手工織襪近20倍??箲鸷笃?,因紗源困難,政府發布“應盡先織制軍用白布,民用針織品只能利用土紗”的命令,重慶轉產織布60余家,余下100余家開工率不到20%. 1945年產襪 75. 78萬雙,僅為1942年產量的11.7%。% t2 q6 R$ |6 }. X: {- v# }0 N

5 ~7 Y$ c! ]- }% [8 l6 U/ U紡織機械及器材工業是抗戰時期新興的行業,主要集中于重慶一帶。全能廠僅為巴縣余家背的豫豐機器廠1家,1941年創辦,次年投產。初時有工作母機10余臺,10余人。1944年底發展到工作母機200余臺,760余人,生產毛紡走錠機、絲織機等單臺設備和棉紡成套設備,每月產紡紗機400^600錠。另有中國汽車公司機械廠仿制司馬來細紗機,順昌機器廠仿制立達式細紗機。還有10家修理和生產配件的廠,仿制立式開棉機、威羅機、搖紗機和印度格昔司紡紗! ?0 @9 _) q: `% k, @5 n1 T
機。
9 r5 e' a$ ^9 R8 z: l2 H0 n4 V) x# i; @, X! Z3 H. u) m6 X, e$ D
紡織器材的生產始于 1942年周貴洪開設的車木店,以腳踏木車生產木錠、棕刷等。1944年增添設備,生產粗、細紗管,改名同鑫紗管廠。1946年更名為三鑫紗管廠。到1949年末已初具規模,年產紗管29萬余只,銷省內各地。
- V* D) P% D8 t$ s
4 ^$ `& U5 d* Z3 n因抗戰時期對技術人才的需要,1939年 在 樂 山創辦國立中央技藝??茖W校。初為2年制,1940年改為3年制。主要學科有化工(皮革)、農產制造、造紙、紡織染、蠶絲五科。到1952年,紡織染、蠶絲兩科各畢業10班,分別為224人和201人。194。年在成都將遷川的銘賢學校改建為銘賢農工??茖W校紡織工程科(3年制),1943年擴大??茷閷W院并改名為私立銘賢學院(4年制),紡織工程科改為紡織工程系,主要科目有棉、毛紡織等。至1948年共畢業??粕?班、本科生2班。1950年遷回山西太原舊址。此外,在成都東門外獅子山尚有一所四川省染織學校創辦,屬中專??箲鹌陂g,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和江蘇制絲??茖W校也內遷樂山,抗戰勝利后遷回。
! L( ?2 N7 w6 b; ^5 k$ u3 k, x
* j  I8 v$ d8 h% V9 `  M, ^/ {2 F, D1 l* H3 b/ m: ]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5#
 樓主| 發表于 2020-8-6 23:15:58 | 只看該作者
(四)抗日戰爭勝利后的繼續發展階段(1945-1949年)$ m3 e% W+ j. l! T- k6 J& L# k
6 M2 ^- Q. v" L- K. ^, Y  u+ D+ m
抗戰勝利后,內遷紡織工廠大都仍留四川,并得到持續發展 。& d8 B- _2 ]5 a$ {4 n

1 B) `4 Q) e: J8 T4 X* R5 n此階段,因花紗布管制解除,各廠自由經營,棉紡織工業得到一定發展。重慶裕華廠于1946年添置英制紡紗機,次年與大華(西安)、大興(石家莊)紡織公司組成聯合總管理處,形成集團,生產大為提高。1949年擁有6. 5萬多枚紗錠,500多臺布機,產量比1939年建廠時增加6. 6倍。重慶豫豐紗廠于1947年成立豫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將重慶分廠改為重慶紗廠,合川支廠改為合川紗廠,兩廠共有6萬多枚紗錠。申新四廠分廠于1948年中標得到軍政部紡織廠,成立渝新紡織公司,設備與戰時相仿,有1萬余枚紗錠,40臺布機。此外,尚有幾家新廠成立;抗戰后期停業的小廠也紛紛開工。到1949年,四川共有較大規模的棉紡織廠(1000錠以上)21家(其中重慶13家,長壽、成都各3家,合川、廣元各1家),21. 8萬枚紗錠,978臺布機。其中重慶即占17萬余枚紗錠,約為全省總數的8000;年產紗7. 7萬余件,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布機也主要集中于重慶,年產機制棉布20多萬匹。3 Z9 j: d7 K3 v( i# d

4 i1 N  s; _0 s0 N( T抗戰時期,四川絲業公司有 7家絲廠(一 廠 、 三 廠在重慶,二廠、四廠在南充,五廠在三臺,六廠在樂山,七廠在間中),1943年絲車安裝數共為2922臺,至1949年發展到304。臺,其中立繅車390臺、座車2650臺,另有日式復搖機1826臺??箲饎倮?,因江南絲業復興,加之原料缺乏,絲車時開時停,廠絲平均年產量僅0.15萬公擔,比抗戰時減少40%0。土絲年產量則為廠絲的4. 5倍。
  h: k6 s1 S) `& r" b. L* d' ?& ?此階段的織綢工業仍主要分布于南充、樂山、重慶、成都等地。因國外絲織品涌入,加之江南絲織工業復蘇,四川絲織工業衰落。重慶華源織造廠曾向英國訂購18臺織機,當陸續運到重慶時,美國絲織品大量充斥市場,華源無力與之競爭,最終只運轉12臺織機。此外,成都機戶大都停產,幸存下來的大部分改產國華緞。樂山綢緞則大量積壓,年產量降至5萬多匹,僅及最盛時的1/3。南充絲織品產量也下降,機戶大部分停產。1949年四川尚有織綢機約。.3萬臺,年產絲織品27. 7萬匹。
3 u4 U& B9 G/ a  w+ u2 `1949年四川第一 家 機 器 絹紡廠— 四川絹紡廠在重慶磁器口部分建成。該廠創立于1948年,由中國、交通、農民、四川等銀行以及四川絲業公司合資組成,主要設備有粗紡機和精紡機及梳棉機各5臺,均系向英國購買。1950年部分開工,有職工61人,每月生產絲綿500公斤,絲被胎330床。
1 Q/ O# b$ s5 V# ?/ L; u) a  J* J0 t
抗戰勝利后 ,大部分印染廠仍能維持生產。大明紡織染廠染部設備較抗戰前有所增加,卷染機增至30臺,另有其它染整設備9臺。軍政部重慶染整廠,1947年由軍需署交聯勤總部接辦,更名為重慶被服總廠楊公橋工場,保留染整部,有卷染機16臺,染線機5臺,軋光機及拉幅機各1臺,每月染布2萬余匹。另外,重慶除協豐染廠擴建外,尚有永昌防雨染布廠、大隆染廠、五星染廠等幾家小染廠創辦,但設備都較簡陋。與此同時,成都的染整技術較抗戰前有一定進
* H2 [6 _7 k6 P4 B9 a步。
& h% U8 F+ A: V4 \1 J* k4 X  h
) |# {8 ?2 K8 W" v2 T抗戰勝利后,毛紡織工業因美國呢絨進口傾銷,市場一度呆滯。促織網稍后物價回升,呢絨又成為市面上爭購對象,各廠生產漸有起色。1946年重慶中國毛紡織公司銷售各種呢絨近28萬米,1947年增至43萬米;隨后添置絨線機600錠及各種毛織設備18臺,制毛條機1套。1948年銷量增至呢絨52萬米,絨線1. 3萬磅,創歷史最高水平。次年因政局不穩,產量有所下降。1949年四川尚存中國毛紡織廠、軍政部制呢廠、民治紡織染廠和川康毛紡織廠等4家毛紡織廠,職工總計。.2萬人,主要設備有粗紡走錠4480枚、粗紡環錠1920枚、精紡環錠1600枚、精紡帽錠1080枚、絨線錠600枚和織機162臺。因考慮產品質量和銷路,各廠采用25%進口毛、75%西北毛生產,但原料進口時遇困難,所有設備時開時停。8 V2 M: U- c1 y5 Z2 I

$ K* ?+ T' p; r麻紡織工業因印度紡紗機產量太低,大部分麻紡廠 均 告停 產 。曾在大后方起過一定作用的西南化工廠也放棄芝麻生產,陸續將紡織設備拆賣,將購進的芒麻原料運至香港出售。至1949年四川僅剩西南麻織廠及萬縣麻織廠兩家。1950年均易廠名,改織其它。! o. t/ x6 T* D. Z# M, m8 G0 @
" y9 }0 j4 y" E( I
抗戰勝利后,針織工業有一定發展。與抗戰前相比,重慶由110戶增 至 30 0 多戶,成都由245戶增至445戶,三臺由5戶增至45戶。三地的從業人員則由0. 2萬余人增至0. 5萬余人。
% }. N! G4 J& J$ U1 ?& y1 J1 e5 Q' P) U) V+ o! J
此外,萬縣、遂寧、達縣、南充、宜賓等地針織業也較前有所發展。1947年后,因外貨傾銷,加之棉紡廠囤積棉紗進行商業投機,平價紗供應困難,造成大批織襪戶倒閉、停業。到1949年,據重慶、成都、萬縣等10個重點產襪市縣統計,10人以上的工場僅剩19家336人,個體戶514家1603人。重慶產襪240萬雙,為設備能力的25%;成都產襪33. 6萬雙,為設備能力的9%。. _( w# N: R- D8 U9 _/ f5 |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6#
 樓主| 發表于 2020-8-6 23:19:12 | 只看該作者
三、發展特點. F' X9 F5 a- _
(一)改良的手 工 紡 織 業起重要的作用
3 @$ @6 @& `6 s: I' h- k
重慶開埠后,洋紗大量涌入四川,促使 手 紡業 解 體并轉向手織業。手織業的興盛和手工工場的繁榮以及原始資本的積累,為生產工具的變革和先進設備及技術的引進創造了條件,使得手工紡織業向動力機械化逐步過渡。20世紀初,織布業由丟梭木機改進為拉梭木機,隨后又采用鐵輪織機??壗z業則經歷了從土造大絲車改為直繅小絲車,到腳踏再,再到蒸汽動力立I車的過程,基本與全國絲業發達地區同步。近代四川紡織工業的變革,是外國勢力入侵、商品經  `. ?' X' t' Y2 T
濟發展以及交通阻礙消除的結果,與四川近代化過程的推進和自身的經濟地理條件相適應。
7 k4 F3 e" p' c: H
3 [1 X( G/ r' p* M% ^- N(二)動力機器紡織工業發展相對緩慢
) Q4 L# [1 y" S! t- Z) v! e
以長江沿岸為例,從開埠到動力紡織工 業 的 出 現,上海不到20年,漢口用了30年,而重慶則花了約40年。直至1937年抗戰前夕,棉紡業尚未出現動力紡織機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6 y8 b/ t7 b" [
5 a7 O" d' ~% M) B% K# ^- S' T! H
在交通方面,川江航線直至20世紀30年代初才全線開通。陸路建設雖始于20世紀20年代,但至30年代公路也僅部分通車,鐵路僅有兩小段通往礦區的專線車。工業用電則始于20世紀20年代。技術協作條件也不象上海、漢口那樣發達。動力棉紡業產生較晚則主要由于本省棉花質量較差,不利于與外省競爭。直到抗戰時內遷工廠大量移植和后方紡織品緊缺,才促成了四川動力紡織工業的飛速發展。
( j% u8 b2 R3 [7 {  Z/ H
4 h; s/ N! u/ Z, ~: }(三)紡織工業大部分集中于重慶8 s5 s, h; V; E+ i0 h7 ]* }! u# V
自20世紀以來,重慶在織布、繅絲 、 織綢 、 針織、染布、棉紡、毛紡、麻紡、絹紡、機械制造、紡織器材行業等均開創四川近代紡織工業之先河,使四川逐步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近代紡織工業基地??箲鹎?,據中國經濟研究所對全省18家主要棉織工廠的調查,重慶布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6700??箲鸨l后,重慶動力紡紗與織布產量均占全省總產量的80%以上,新式繅絲機臺數也占到全省總數的5100。棉、印染、絲、毛、麻、絹、機械制造及器材等行業也都絕大部分或全部集中于重慶。這種局面的形成是由重慶在四川所處的地理優勢和“陪都”的政治地位,以及在歷史上形成的較高經濟、文化水平所決定的。: ]/ Y4 K6 \) ^
3 U7 r% \# u9 q, |+ v- M
(四)抗日戰爭勝利后紡織工業仍穩步發展8 P( X* x6 _4 Z( {
這是四川與全國其它主要紡織工業基地發展 不 同 的 顯著特點??箲饎倮?,全國紡織工業進入了一段恢復時期;1946年以后,由于內戰,交通遭受破壞,原料供應困難,市場受到外資沖擊以及資金外流等,致使紡織工業與其它工業一樣遭到嚴重影響而減產。這一時期,由于遷川工廠仍留四川,加之后方市場殷需,外資影響較弱,所以四川紡織工業除麻紡織業外,其它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棉紡業,僅重慶年產紗即達7. 7萬件,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毛紡3 [0 k# Y0 }4 X% s& K4 q& Z
織業的毛呢產量,僅重慶中國毛紡織廠的年產量就超過戰時各毛紡織廠產量的總和??箲饎倮?,盡管受電力缺乏和原料供應困難等影響,機器時開時停,產量時增時減,但棉、印染、絲、毛、針織等行業設備總數都較戰前略有增加。這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四川紡織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n* _" [# l+ H* Z( z0 l/ l5 C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20 08:5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