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新起步階段 X% z* Q" V O& }5 {1 U* e
20世紀80年代初,清梳聯設備的開發應用作為一個重要課題被再次提出,提出有關紡機企業協同研究并開發無回花清梳聯設備,這次研發的重點是梳棉機喂棉箱和勻整裝置。1983~1984年,青島紡機試制的FA171型無回花系統清梳聯喂棉箱,在京棉三廠氣流紡車間試驗。在無自調勻整條件下生條重量5m不勻率,月平均值筒內不勻率達2.90% ,好于同條件下卷喂的3.51%。
1 u }0 @6 d4 E0 j# D5 ~1985~1988年,在上海12棉《棉紡整套新技術工業性試驗》項目中,對清梳聯進行工業性試驗。該清梳聯由青島紡機供應FA171A型無回花系統喂棉箱和配有FT021A型自調勻整器的FA201型梳棉機,鄭州紡機提供開清棉聯合機,其中包括有FA002型并聯式圓盤抓棉機及FA022-6型多倉混棉機。由于開清棉、梳棉相隔較遠,輸棉管道在30m以上,管道棉延時長達8s,管道壓差達200 Pa,與梳棉相連接的FA107A型清棉機給棉系統工作不穩定,經常發生堵車,又因清梳聯喂棉箱加工粗糙、下花不暢等原因造成梳棉機生條不勻率很差。在不用自調勻整器時,生條CV值(5m)平均高達3%,臺間生條平均定量極差達6.8 g /5 m,這樣不穩定的喂入狀態是FT021A型超長片段勻整器所無能為力的。用了自調勻整以后,雖然把千米重量內不勻率下降到平均2.27%,臺間平均定量極差降低到1.17g/5 m,但生條重不勻率的月平均值CV值仍然高達3.88~ 4.86。' y& ~& U: q4 m) ?3 P, M9 D( e
1989~1991年,由中國宏大紡機(集團)公司牽頭,鄭州紡機、青島紡機等七個單位參加的《清梳連續化工藝與設備的研究》會師在無錫馬山紡機試驗中心。提供的新設備有青島紡機的FA201A型梳棉機,配FT022型混合環自調勻整器;膠南的FA202型高產梳棉機,配YZ-2 型長閉環自調勻整器,開清棉系統及與膠南梳棉機連接的清梳聯喂棉箱由鄭州紡機提供,清梳聯流程配置如下:
7 [- F; a/ m8 l/ X) T, eFA002型圓盤抓棉機→FA121型除金屬雜質裝置 →FA104型六輥筒開棉機 → FA022型六倉混棉機→FA106型豪豬開棉機 → FA106A型梳針輥筒開棉機 →FA133型氣動兩路配棉器9 @- o+ W' ^7 c7 h6 c
→ 青島FA172型喂棉箱% f; V. s+ T, X4 ?' v
→ 青島 FA201型梳棉機# o+ x6 o5 f0 ^
→ 鄭州FA175型 喂棉箱3 x) c7 V2 X, f& |( d' \8 v9 f% g+ X
→ 膠南FA202型梳棉機* V/ b! Q* k s5 O5 l- c
經過3個月的生產試驗,上述清梳聯梳棉機的產量達到30~38kg/h,5m生條CV值月平均值為2.5,接近當時引進設備的水平。4 R2 l% s1 z8 o. i; ^
與60年代相比,這一時期的國產清梳聯設備在加工精度、裝配質量、自動化程度及電氣控制技術等方面都有了較大進步。但是清梳聯設備加工仍然較為粗糙,光潔度差,輸棉管道、棉箱內壁、排氣濾網等棉花通道漏風掛花多,機械、電氣故障多,保養維修工作量大,運轉效率低,產品質量穩定性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加上制造廠家的售后技術服務薄弱,國產清梳聯很難進行工業化生產應用和大面積推廣。國產設備在國內用戶心目中的信心一時難以樹立,于是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從國外引進。7 s, W ^" v- l- M ^5 h: s
9 u4 i1 J7 u. C; `7 W8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