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紡織705 于 2014-7-13 10:18 編輯 / k" i+ L0 c3 f$ y- k
9 j% H, e. ~* h7 o8 M
內容提要 : _/ f% O3 W, X& Y/ \- A. N' _. \
《荊楚漢繡》的作者馮澤民通過數年對漢繡所進行的民間訪談、查找文獻、搜集資料等工作,對漢繡的歷史脈絡、藝術特色、針法技藝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與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荊楚漢繡》的框架和基本內容。全書包括漢繡歷史沿革、文化內涵、藝術風采、工藝特色、藝人尋蹤、繡品鑒賞等方面的內容。作者以科學求是的精神對漢繡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藝術價值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并提出了漢繡是長江流域的四大名繡之一、是近代社會都市民俗的大眾藝術、漢繡的六大審美特征等許多富有見地的觀點,這將有利于我們從一個新的視閾評價漢繡藝術。 ' t2 `. t( y5 \- L5 }" a+ _! v* \3 G
3 K" v$ `+ K6 i2 \' _( f
《荊楚漢繡》圖文并茂,集可讀性、知識性和學術性于一體,力求用通俗的語言、豐富的圖例、生動的內容拂去歷史的塵埃,還原漢繡真實的面貌。既適合于從事這一行業和相關專業的人閱讀,同時也適合于關心和熱愛漢繡的各界人士參考。
, R; `+ {- ^. s+ s7 t
' l( ^' R9 j9 O4 r% O2 s# Y9 z作者簡介 ) O* g5 O: y# P
: l7 V0 }$ @" b: W馮澤民,1951年生于湖北武漢,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服飾文化與史論研究、紡織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先后主持與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摹金課題、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以及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課題。多次獲得省優秀教學科研獎,并公開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五十余篇,出版有《中國古代服裝簡史》、《服裝發展史教程》、《中西服裝發展史》、《傾聽火師》等教材與專著,主編《漢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義集》。 6 g4 N7 H+ a; g
8 R0 O0 r; k" k8 }5 A3 E: ^目錄
% x: c0 F; ]6 q9 s- B% t3 v - t3 O7 c# d0 l5 E- r8 j' @
序
. X: n" ~+ t! x4 u" A s8 L3 J第一章導論
' \1 R I* L! h2 F, Y一、刺繡及其類別
7 U3 a1 ]: d1 P1 a1 b* [(一)刺繡概述 - X! R) W) y& A u+ |1 J
(二)刺繡的分類及地域性繡種 7 A5 I7 V) O: J) V+ `* u# @* ` ?) s
二、漢繡界說 , V$ D1 s' a+ A$ |
第二章漢繡歷史沿革 N# {5 b' N& o3 S
一、緣起
2 }; l' V7 q4 n5 _. r) \3 Z(一)問題的提出 , p" H5 F: f: x; W
(二)楚繡與漢繡的關聯
% A# j7 {$ x- _4 }(三)漢繡生長的土壤 Q6 Z1 r, j: {# z
二、漢繡興盛 x; g/ x3 o; k# m
(一)地域性繡種的出現
% c7 ~) f0 E$ S M5 o(二)漢繡的興盛與漢口鎮的崛起 0 E' A. `$ l; s# N; C, F4 V! \" \% [# _
(三)繡花街的繁榮
- h( u- O# |9 I0 i O三、漢繡流變 ) X, G/ f% B2 b' s3 s. P H
(一)20世紀上半葉的漢繡 * G. a9 P& d! R% R! r
(二)20世紀下半葉的漢繡 / w5 ~4 D! ~ m9 c t
(三)21世紀初的漢繡 ) l0 _; p) _* s W/ @! X# K
四、漢繡體系 / I* Q( I2 m. t0 m# b
(一)洪湖漢繡
( C1 I, R: ~4 V$ k(二)荊沙漢繡
) I: _2 ]+ a, o' ^(三)共同構建 , u& d; G7 p+ W
第三章漢繡文化內涵 / l; ~$ l: B4 e/ B* r
一、漢繡與楚文化
/ i5 n9 k# B; }9 o h* p(一)楚文化概述 * `0 m) z+ Q8 {
(二)漢繡藝術中的生命意識 % U; c& @8 v" \+ ^2 B4 d
(三)漢繡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情懷 ! m$ o% V, w% J- E7 ~: z
二、漢繡與戲劇文化
7 U- v5 Q* }+ e' c7 v1 `3 e2 V(一)戲劇與戲劇服裝 8 h- f" T' h- O4 M+ o3 @
(二)漢繡與漢劇的歷史淵源 : B5 h( F+ r) {( v' {
(三)戲劇服裝對漢繡藝術的影響
# a, m, x2 y" O V三、漢繡與宗教文化
0 `( ]6 s1 r( l. @ @8 G(一)刺繡藝術與宗教的關系
# v. a& c) f w- M( D% w(二)漢繡藝術的宗教歷史背景
7 r Z3 v' `4 q/ C& ](三)漢繡藝術的宗教文化意蘊
% v5 M4 f+ [# ^1 E- x2 h四、漢繡與市井文化 6 I4 n7 Q; N* X. Y" Y! M% B( ]
(一)老漢口市井文化
* @1 i1 x' ?' f9 Y(二)市井文化對漢繡繡品種類的影響
+ d4 U! {' N* S& m$ j% E- x+ }(三)市井文化對漢繡藝術特色的影響
" H8 g# d; ~/ L/ O" b7 L$ k2 [+ W第四章漢繡藝術風采
' k. D; k# L$ A8 ]; y) |一、漢繡藝術的表現形式
2 v3 @- n2 T$ D5 H+ I# r$ L* L5 n(一)漢繡藝術選材
# I; A$ }- ? o4 O, F' p3 O(二)漢繡藝術設色 3 ]% i3 ?7 l2 I) m3 c8 |8 ~
(三)漢繡藝術造型與構圖
" T7 Y e' H6 i: e5 t(四)漢繡藝術針法
# u' N- v9 n0 P( i* O+ w二、漢繡藝術的審美特征
5 T- u: h+ Y% F6 M; x(一)滿 * c8 I( L7 ^) d j% ~
(二)俗 , u1 z9 l# `) y
(三)板
# {; k# l4 s. C. {6 d0 a5 m(四)樸 * o/ _; k( l6 p; r
(五)粗 6 @! O+ h7 r; B+ C5 O8 x7 p/ C) q
(六)奇 ; I3 W! g% t# u; x
三、漢繡藝術與其他地域性繡種 4 X8 b5 ?1 F' M! L
(一)漢繡與蘇繡、湘繡、蜀繡——長江流域的四大名繡 ( R9 j! H* r/ ?* \& Z7 M+ T
(二)漢繡與黃梅挑花、紅安繡活、陽新布貼——荊楚地區的刺繡家族 - i) K/ ?- U0 \% D
四、漢繡藝術價值判斷
2 t6 G6 w; q E(一)漢繡是超前的都市民俗藝術
# M# n+ Z: `2 K1 `. c2 x0 E(二)漢繡是表現性造型藝術 + |; Y+ l& _, h4 ~+ z
(三)漢繡是近代社會的大眾藝術
" t1 |8 d, ]/ g+ [$ S6 @(四)漢繡藝術是繡林中的另類 $ C; ]# L" e7 Z9 n& g0 n
第五章漢繡工藝特色 : }. t; H8 N8 {! v/ k3 b
一、漢繡的工序流程 7 T+ W4 ^. s! V# }
二、漢繡的針法技藝 8 I9 N! _% ]5 P7 l, x+ {+ H. R$ `4 {
(一)傳統與特色針法
0 O; S; ^# ^9 G4 |4 v) K6 }- d5 N(二)創新與組合針法 1 y+ z6 s0 i; A# T' w6 H! {
(三)其他一般針法 : s, S+ {% s( a1 ?1 i& |/ |" n
三、漢繡的材料使用 2 l0 U$ ^& p6 ]3 s) m2 I
第六章漢繡藝人尋蹤 0 d$ L- m. b0 J! V
一、杰出漢繡大師——吳壽康、吳永芳
$ n1 ]+ u* a6 s4 H二、著名漢繡藝人戴美萱、姚振祥、李玉山
7 l% Y8 q# K9 r K- G. ]% c三、漢繡代表性傳承人——任本榮 , U& a0 U. e# h" s5 W
四、荊沙漢繡傳承人——張先松 ; m4 m7 Y% v; |! u; d4 ?
五、漢繡工藝大師——黃圣輝 + W: U) `( O: a: _$ d6 D) J
六、漢繡工藝美術師——姜成國
' x" Q& h& ?3 _& ?$ V; a# H( `& f七、湖北省刺繡工藝美術大師——楊小婷
& f6 D+ P4 l; H- `# u八、其他漢繡藝人及從業人員
, q3 R3 S; |9 h# |2 f5 N- V第七章漢繡繡品鑒賞 3 J% x9 I( A- o3 _$ g# ~. P; |
一、戲衣 & u& W, }% I$ i: B4 {
二、宗教繡品 ' a, C1 d" b4 `8 H/ f+ J+ |
三、民俗及生活繡品
8 _! f, n$ b8 m) `四、傳世繡品 4 u3 b' ?% a# L% }. H. ]; B9 C% M& |
五、當代繡品 y2 v: y6 J9 t$ o
第八章漢繡傳承發展
( l4 N e* ~. k! E" p一、漢繡遺產的當代價值 6 K6 A, V7 @2 h/ h9 \. y, g1 P
(一)敢為人先、追求卓越 5 x: ^2 M& _8 I
(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 ( B9 W; [* G. e- N
(三)適應市場、走向大眾 7 ?; o$ {) h* v$ q
(四)各司其職、密切配合
- d) z' V/ l" J1 M7 V! q二、漢繡保護的幾點思考
: W8 W/ Z c, y(一)堅持十六字方針
$ j, f( l* |" t* c4 K- ?(二)堅持地域性特色的保護 ; x+ I0 r8 x, X/ v+ X w. Q
(三)堅持生產性保護 x8 ^& M' P. v o% W, a7 O# r
(四)堅持在創新中傳承發展 & D0 ^1 c9 J% |! a; i/ u$ D
附錄一:漢繡藝人訪談錄 - O8 E$ d/ J, A9 [/ Z- S
1.劉沛榮 . Z% {) f- B9 F# H/ k6 i
2.任本榮 ' O& q& B' s* a: @! x, c
3.黃圣輝
5 k5 L3 t6 \: ~5 K x4.胡紹珍 7 Q. Q1 |' I! W) Y, H$ f
5.吳瓊 + ^ p7 J3 \6 Q1 P; u+ a
6.姜成國 5 B ]+ g7 ]9 q& G) [( b7 c
附錄二:漢繡大師文論選
8 w1 @( J0 j) h0 W4 t% m3 o% F) y一、吳壽康談湖北漢繡沿革及針法、色彩、構圖基本特點 ; s- s; X. u4 l6 I& v% Z
二、任本榮談漢繡的用料、用色、畫活及畫風
5 m3 o; k8 _# M4 n: W! w# f4 Q三、張先松論文集錦
# E( F% {( i( c0 }附錄三:《武漢工藝美術行業志》節錄 4 y, G; E# q8 ^8 s2 ^# p
附錄四:“漢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討會”綜述
: o; ~8 M9 c9 p后記
! b8 |. c7 s: R7 T8 |* S7 f4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