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這幅長卷式的畫卷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系唐代仕女畫中取材較為別致的作品。張萱原作已不復存在,此為宋徽宗摹本,后有清代學者高士奇跋,此卷現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需要這幅圖(48M,高清)用于印刷品,請聯系本網管理員。
; c9 p0 Y4 v5 K0 D3 c( L
, a5 y+ I% a: |5 R* y6 v“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又稱“搗衣”,是古代制作衣服的重要工序之一?!熬殹笔且环N生絲制成的絲帛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且發黃,必須經過沸水煮泡和漂白,再用木杵反復捶搗才能溶解帛上的絲膠,使之潔白柔軟。搗好的素練經熨燙平整,最后被裁剪,縫制成衣裳。絲制成絲帛大約在漢代前后,作為新的精煉工藝,搗練法出現。搗衣縫制為御寒,搗衣便多在秋季。$ V* }7 C; Z- p- v% I3 ?
《搗練圖》繪制在細致平滑的宮絹上,并無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題跋: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另有金章宗用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瘦金體由宋徽宗獨創,筆畫勁挺秀麗, 風格獨特。金章宗完顏璟愛好書法,曾在朝中設立書畫院,“凡好書札,悉效宣和(徽宗時年號),字畫尤為逼真”。完顏璟學宋徽宗的字,幾乎可以亂真。從這些題跋上推測,金章宗完顏璟曾經是這幅《搗練圖》的收藏者。9 Y4 \3 G. J- ^) p% \3 n
1126年,金兵攻下宋朝都城汴京后,從宋宗室處掠奪了大量書畫文物。這幅曾著錄于《宣和畫譜》的唐畫摹本便是其中之一。金章宗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天水是地名,位于今甘肅境內,是趙氏郡望,所以宋朝也被稱為“天水一朝”。有說法認為這二字指代趙佶。然而縱覽全圖,并沒有“御制”、“御書”等徽宗款識,書法鑒定家徐邦達、楊仁愷則認為此畫應由宋代畫院高手代筆。7 H" f9 K0 U1 G0 @
《搗練圖》在清代的印記,來自畫中所題“高江邨清吟堂秘藏”,此為清代學者高士奇的印章。高士奇是清代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善考證,曾為康熙講書釋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由此可見,清代時此畫還在中國境內。1 ]6 o; V6 d4 L" w9 g) k: q
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于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 F9 D3 |3 H! y. E# Z畫家采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序步驟,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后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1 ^" t* I6 s7 A& P. ^
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艷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是人們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
( H9 w& D% i6 {" k% Z; T. \# X7 p9 T0 T- M1 P+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