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鬼》一詩中描述的花葉服飾材料說起 ' [! |" p# O! ~3 N
花葉為服飾材料,現在最為常見的各種會議的貴賓會在上衣口袋里插一束鮮花,但其作為衣服只能在影視中間看到了。但是作為群體記憶,后世仍有文獻追溯和制作遺痕。古代詩人屈原以“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自許,對服飾頗為關注。他在《山鬼》一詩中則描述了一位以藤羅花草為衣裙的女神:
4 p8 }' L7 r9 g, _ W8 A6 |0 d 8 y$ q+ E" l2 O" b0 m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帶女羅。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0 Q+ P2 h# K7 y) U3 A3 C: \4 X
詩人這一深情唱嘆亦是歷史的寫真。人類文化學諸多資料可以鋪成寬厚的平臺烘托這一藝術展演?!?/font>禹貢·冀州》就記載以花為衣的邊遠先民:“島夷卉服”;《滇黔記游》載滇少數民族“紉葉為衣”;清代野史筆記載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阿昌族則以竹子為帽子;臺灣高山族人用芭蕉葉制作衣服;廣東有少數民族以竹皮為衣等。草裙發生學的動機也許多樣且神圣,但常期附著在身可能使得實用性和舒適性日漸萌生且顯豁起來。服飾的技術性亦隨著著裝實踐和心理需求而不斷進步。
! J, K2 w- H Q0 P5 k! m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著裝現象不獨限于九州,而是帶有普世價值與審美趣味。在西方文化的元典《圣經》創世紀的神話故事中,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用無花果枝葉來編織衣服;在古希臘奧運會上,冠軍的獎賞就是以桂枝帶葉編成桂冠;格羅塞《藝術的起源》一書則記錄了安達曼島上的原住民以卷攏的露兜樹葉子為頭巾;而女人們則用許多根的露兜樹葉的帶子圍在臀部上,從那下面掛著一條用葉子做成的圍裙;已婚者還要系上一條不同格式的葉帶等等。7 L: u! y [4 q7 P; Q
2 l( `' E2 ]& B5 H/ Z. V
- v6 q2 n) Z; x2 m4 J* T: ^; {甲骨文“衣”字
) ?. O# G( q, 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