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F; T, o/ ?
2.自動混棉機
9 e' f& q" a( \) E(1)混和
. |- c7 Y; @7 H4 q+ }" D通常自動混棉機屬夾層混和,而夾層混和效果取決于棉堆的鋪層數和每層包含的原棉成分數。: `7 M4 z/ c' }$ O8 J* L
為使棉箱中多種成分外形不被破壞,利用角釘簾抓取,在棉箱后部有搖柵(混棉比斜板)。當水平的輸棉簾加快速度時,混棉比斜板的傾角應相應增大。傾斜角在22.5°~44.5°內調節,角度過大會影響棉箱中的存棉量。0 `: `8 p6 T, l* i% t* R
(2)開松
& p7 _8 B# G- G( M1 ?該機主要是角釘與角釘或角釘與打手刀片間相對運動時,經扯松而完成開松。影響角釘扯松的工藝因素如下。0 r) n2 ]9 L, I, U
①角釘規格:角釘規格包括角釘的傾角、密度、長短及粗細等,應根據加工原棉塊大小來決定。角釘傾角小,棉塊易被抓取,扯松效果好,但是過小會降低角釘的抓棉量,一般取30°~50°。角釘密度是單位作用面積內的角釘數,通常用“縱向釘距×橫向釘距”來表示。角釘密度過小,扯松作用差;角釘密度過大,棉塊會浮在角釘面上,使抓棉量減小。角釘密度通常為64?5mm×38mm。一般靠近抓棉機的混棉機加工的棉塊大,而靠近清棉機的混給棉機加工的棉塊小,因此角釘密度應逐漸加大,而角釘傾角應逐漸減小。
" y) v2 H: A3 Q- b, M2 g②隔距:主要是指均棉羅拉與角釘簾間隔距以及壓棉簾與角釘簾間隔距。隔距小,角釘刺入棉塊深,抓取能力大,開松效果好,而且過大的棉塊不易通過,出棉均勻穩定;但是,隔距過小,會使產量降低。一般角釘簾與均棉羅拉間隔距為40~80mm,角釘簾與壓棉簾間隔距為60~80mm。, B# N4 ?" m3 H. B2 N- `. S* h
③速度:加快均棉羅拉轉速,可增加角釘簾與均棉羅拉間的線速比(稱均棉比),繼而可提高對棉塊的扯松作用。角釘簾速度提高,其單位時間內帶過的棉塊多、產量高。但是,角釘簾單位長度上棉量受均棉羅拉打擊次數減少,減弱開松效果。由于機型和在流程中的位置不同,因此自動混棉機的主要作用有所差異,有的以混和為主,有的則以均勻輸出為主,其均棉比一般為1.6~5.5。. e; D; e9 i: m9 C. m9 j
(3)除雜
( n0 s ^ r& R. }除雜作用主要發生在剝棉打手與塵格部分,在角釘簾下塵格處、吸鐵裝置及凝棉器塵籠等部位,也有一定除雜作用。影響除雜的工藝因素如下。- J) i; {9 Z, f! x
①剝棉打手轉速:剝棉打手轉速的高低,會影響棉塊對塵格的撞擊力。轉速過低會使落棉減少,除雜作用降低;轉速過高會出現返花,形成束絲和棉結,一般為400~450r/min。 z% c$ X" _# e8 N
②剝棉打手與塵格間隔距:原料被打手與塵棒逐步開松后,為使其順利輸出,進口隔距一般為8~15mm,出口隔距為10~20mm。
/ X) O" [0 I# ]- Z/ X: m( Q! y: X③塵棒間隔距:此隔距應利于大雜的排除,如原料含大雜或有害疵點多,且密度較大時,此隔距應放大,反之宜小。加工原棉時,此隔距應大于棉籽的長直徑10~13mm。6 F# |$ Z$ L5 j) M4 U) c
④出棉形式:采用上出棉時,塵格包圍角大,棉流輸出時形成急轉彎,據此可清除部分較重雜質,但要增加出棉風力;采用下出棉時,塵格包圍角小,對除雜略有影響。
4 _( B6 s3 A* Y j3 N7 ]自動混棉機靠近抓棉機,部分大雜經抓棉機抓取后與棉塊已經分離,因而除雜效率可達10%左右,而落棉含雜率在70%以上。8 \8 R) E$ u3 ~5 F' T3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