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擦紡紗 friction spun yarn! |0 M z7 V& M2 J h
5 H2 |* U# [: X! ]( f* g! n
% I3 X) e0 @' R, n靠摩擦加捻紡制成的紗。摩擦紡是新型紡紗方法之一,該技術由奧地利費勒爾博士(Dr.Ernst Fehrer)在1973年發明并逐漸改進的一種新型紡紗方法。8 j/ P- x: S" O
( G0 X# [4 K6 p% W1 m4 f0 j, h! X
其原理是利用刺輥將纖維開松成單纖維,然后用氣流通過管道將纖維送到一對同向回轉的摩擦輥(由一對網眼輥或一只有孔輥和一只無孔輥組成),由此產生加捻紡制成紗。摩擦輥的直徑比紗的直徑大得多,因此摩擦輥只需幾千轉,紡紗速度就可達200~300m/min的加捻要求。相當于環錠紗的8倍,轉杯紡紗的3倍,但它的開松和輸棉部分,速度過高會帶來一些問題。
8 S/ n g5 Y! O
Y( i9 t% c3 u! Z' ^, i5 e0 O摩擦紡最早由奧地利制成德雷夫(Dref)Ⅱ型機并取得成功。紡紗速度為130~200m/min。能適應各種天然纖維或化纖、羊毛。例如40~100mm的化纖,10~25mm的棉或粘膠廢花,40~150mm的羊毛。也可用布邊料,布開花,紡116.6~291.6tex(2~5英支)粗特紗,用作家具布,工業用篩網、鞋墊、揩布、墻布用紗等。德雷夫(Dref)Ⅲ型機紡紗速度可達400m/min,有兩組牽伸機構,其中一組牽伸機構牽伸倍數可達100~150倍,紡成24.3tex(24英支)的芯紗,另一組牽伸機構把開松纖維送到摩擦輥,兩組纖維在摩擦輥上同時加捻成包芯紗。紡紗線密度32.4~145.8tex(4~18英支),用以制織工作服用布、彈性織物、西裝墊料、裝飾布、篷帳布等。
3 w! m6 _/ Q5 m. \' ~/ A+ ^9 F" z* f/ i+ L" C) a5 v1 N' A
紡紗線密度已達到14.6~58.3tex(10~40英支)左右。成紗條干已達到環錠紗水平,紡紗速度達300m/min,能適應純棉、純化纖及其混紡[1.4dtex(1.25旦)的紡紗性能優于1.7dtex(1.5旦)],與環錠紗相比,PSL紗的強力略低,手感接近,但稍蓬松,染色鮮艷,與氣流紡相比,能耗較低。
; E5 V) `3 x* V& U2 C1 ^* S0 X# F, O* Q! z) [8 A' g
% A0 m V; ]7 [$ B) j! s* Y-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