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紡織工 業 的 發展 總規模,有一個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制約因素,那就是國內外市場的宏觀需要。促織網當紡織工業總規模低于國內外市場宏觀總需求時,紡織工業必然要擴展;當其總規模超出國內外市場宏觀總需求時,紡織工業必然會萎縮。這是因為只有在市場有銷路時,工業才能生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工業規模的漲縮會自發地、周期性地反復出現,形成波動狀的起伏,導致社會經濟景氣與不景氣的反復循環。* y9 x1 z a% A3 s
3 P3 @* O2 _2 H" T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我國的紡織工業雖有相當 基 礎 , 但總規模還十分不足,以致大眾化產品還不能滿足當時5億人口低水平的需要。那時不但洋布有不小的銷路,而且手工土布也還占全國棉布總產量的1/4。促織網正因為如此,我國的手工紡織業,特別是農家紡織副業,在近代紡織工業形成之后,并沒有馬上消亡,而是保留著相當大的規模長期存在。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還不得不采用發布票的辦法,來限制紡織品的消費。這種宏觀供應短缺的情況,成為以后我國紡織工業高速度發展的動力。這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舊殖民主義體系開始瓦解時所發生的紡織工業急劇衰退現象,形成顯明的對照。這是因為西方發達國家當時的紡織工業總規模,不但遠遠超出其國內市場的宏觀需要,而且因為殖民地紛紛獨立,海外市場急劇縮小,也大大超出外銷市場的宏觀需要。一面是“夕陽西下”,一面是欣欣向榮,這是紡織生產力在世界范圍的地區布局,由歷史形成的畸形走向新的均衡的兩個側面,反映了歷史進步的必然趨勢。* J |( {( ~4 T+ }1 I0 f& G
]% i" {6 y {; e2 U' t5 a. G$ l最后的均衡狀態將是各國(或 主 權 獨 立的地區)的紡織生產能力所占的份額,大體接近于其人口所占的份額。
2 {0 ?1 H" a% ^( w1 {, Z: s, ^+ [4 T9 g |
總之,近代中國的紡織工業,在艱苦斗爭中形成了一定的基礎,但 與 人 民 生活需求相比,還十分不足,而且帶有深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烙印。這種局面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經過社會主義改造之后,才發生根本的變化。
8 q, c- F5 ~1 M" {2 X' N5 a
% o& x2 Q+ w( G; I( _不過,如果離開近代紡織工業這個基礎, 那 么后 來 紡織工業的飛速發展,將是極其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0 n7 d7 [, s4 a& e0 S5 h
1 c; H3 D, r% Q, w# d) g4 X
在實行社會 主 義 市 場經濟的當代,重溫我國近代紡織工業發展的規律,不是沒有現實意義的。0 R, T6 M' k/ c/ X# M+ q4 a, y8 x
- }$ E& O5 [5 r- X+ S% H;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