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恢復階段 (1945^-1949年)8 ^6 J$ _/ e0 z0 P8 S- Y4 F
杭戰勝利后,上海紡織工業各行業均得到恢復和發展 , 但 不 久因內戰、通貨膨脹等,又停滯下來。$ e6 B" o, e( Y# r& V$ Q, J
$ O: K1 s T, i. f& r1946年 初 , 官 辦的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開始接收上海日商紗廠,并改組為18個中紡廠(共有紗錠88. 73萬余枚、布機1. 73萬余臺)。此外,還接收了6家印染廠,5家毛紡廠,制麻廠、機械廠各2家,絹紡廠、針織廠、制帶廠各1家,成為亞洲最大的紡織集團。: B: x G7 A$ G; q' D
7 Q7 ~8 j' v0 T7 n2 F1946年初,政府實行低外匯政策 (法幣2020元兌美金1元),鼓勵棉紡業 大 量 購 用剩余美棉,紗廠因此獲得大利,被稱為“黃金時代”。促織網。上海民族棉紡織業又一次掀起添機擴充和開設新廠的熱潮。至1947年,上海民營紗廠共有紗錠14。萬余枚、布機1.12萬余臺,與戰前1936年相比,分別增加14%和2900。不久,當局加強對民營紗廠的管制,直至實施花紗布的全面管制。上海解放前夕,各紡織廠工人相繼開展護廠斗爭,因此上海的紡織廠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1949年底,上海有棉紡錠274. 98萬枚,其中國營廠19家、131. 78萬枚,民營廠54家、143. 2萬枚,英商2家、5.85萬枚;另有布機2. 95萬余臺(不包括單織廠)。上海解放不久,各紡織廠全部恢復正常生產。! H- b5 o, Y1 I( ]8 d1 a% r
% Z% n. @! R: C7 x
1946年內衣織造業同業公會成立。 至 1 94 9年底,共有內衣廠300余家,織襪廠、羊毛衫廠、手套廠840余家,大部分為家庭手工作坊,大廠、全能廠為數很少,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產內衣衫褲1604萬件(條)、襪子9610萬雙。) j8 K/ l. A+ Z1 y
, T4 U7 I& F+ |9 r8 z色織業很快恢復發展。1947年上海機器染織 同 業 公 會登記在冊的色織布廠有475家,染紗廠59家,共有各類色織機2. 67萬余臺。但時隔不久,由于美貨傾銷,原料緊缺,通貨膨脹等原因,不少色織廠處于半停工狀態。
( {* t# s4 H$ h( [6 ~# F* r
# I% L' }. y, q1 z" J巾被業恢復發展。1946年上海毛巾被 毯 同 業 公會成立,在冊會員廠225家,鐵機179臺、鐵木機444臺、手拉木機5882臺,月產毛巾63. 95萬余打、被單16. 63萬余條、絨線毯3. 75萬余條、毛巾被1.49萬條、浴巾7700條、臺布1萬余條、羅紗7500碼、白布100。匹、尿布8100碼,月用紗4814件。1947年以后,由于政府控制棉紗和外匯,嚴重限制了民族工業品的生產和出口,加上美國剩余物資大量傾銷,市場混亂,大部分廠或?;蜿P,全業又陷入困境。到上海解放前夕,毛巾被單廠減至171家(其中開工61家、停工92家、減工18家),月產毛巾42. 70萬余打、被單15萬余條、浴巾545打、絨線毯2. 72萬余條、圍巾6000打。產品銷往港澳、南洋各地的僅占30%。/ L2 ]: o: E! ?0 ]8 s& V
5 U, K6 L& b) U9 M, y g線帶業恢復發展。1946年織帶、手 帕 織 造 工業同業公會均告成立。1947年中國飛綸制線廠新建廠房,增添設備,擴大生產,全廠有職工900余人,成為遠東規模最大、設備最新的線廠,月產木紗團超過2萬羅,其中出口占2/3,產品馳譽中外。利生寬緊帶廠生產的金獅牌提花襪帶,質量優良,列入上?!八拇蠊尽卑N產品。促織網。天??棊S生產的大佛牌金絲斜紋襪帶,行銷南洋各埠,供不應求。國產水龍帶采用麻紗為原料、改進打梭裝置后,耐水壓可至100磅,銷路已趨鞏固,生產開始有發展。1949年上海制線業已有廠40家、職工2400余人,年產木紗團4000萬打、繡花線9萬羅左右,以及少量蠟線、線球和塔筒線等;織帶業共有235家、職工4700余人,年產寬緊帶18. 6萬打、鞋帶66. 3萬羅、花邊商標255萬米、水龍帶6. 6萬米、軍用帶192. 7萬米及帆布褲帶35萬打。2 Z4 G' Z4 Q B3 a) F
+ a1 o3 O6 ^( m% f! B, R' G
1948年底,印染業已有中紡公司所屬 7家工廠和“ 家 民 營 印染廠,還有70余家手工印染的弄堂小廠。1 W$ b4 N8 {5 ~6 X9 O3 ^
* f- x" e8 g0 ^/ s毛紡織業很 快 恢 復 發展。1946年初,外商廠獲得原料首先恢復生產;下半年民營廠也陸續進口原料開工生產。其時,美國呢絨大量傾銷,使國產呢絨年銷不及全部生產能力的10%??墒?,1946-1948年出現了盲目的設廠熱,新設的毛紡織廠達40家,新增紡錠2. 6萬余枚,且都是國外用過三五十年的二手機器,更加深了上海毛紡織工業生產的落后性。1948年8月29日,國民政府公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強行執行限價政策,使上海毛紡織行業損失約2000萬元,許多工廠被迫停工,全業生產陷入癱瘓。
+ u! H: b5 V& S; B, u p, T" p5 U" z& _& q' V2 R0 N% H4 s
抗戰勝利后,中紡公司接管了日商兩個麻紡織廠 , 并 將 日華麻業股份公司取自原英商怡和紗廠麻紡工場的設備仍交還英商,后來怡和廠曾開出麻紡錠1840枚、麻織機9臺,生產麻布出口南部非洲。1948年民營經緯麻袋廠開辦,規模為黃麻紡錠1740枚、麻袋織機64臺,至年底安裝并投入生產的僅有麻紡錠800枚、麻袋織機24臺、麻布織機16臺。
% Q- h P# D# A! Q; {8 D" O; }# y4 W* U" f* x
絲織業逐漸有所恢復。1946年上海復工的機器絲織廠約 360家,開工的織 機 約 4 600臺,當年共產綢60萬匹,尚不及抗戰前夕上海所產的1/3。以后,開工的廠家及機臺雖有所增加,但始終未達到抗日戰爭前的水平。1949年官辦的中國蠶絲公司成立,原華中蠶絲公司等敵偽產業歸其接管。上海解放后,該公司及下屬第一、第二實驗綢廠和嘉興絹紡廠一并被接管。
- d: f; D: m! |9 `
8 Q" w$ [" s" F4 a" z* v抗戰勝利后,中紡公司還接收了兩個機械廠,即第一紡機廠 (原豐田紡織廠鐵工部)和第二紡機廠(原內外棉八廠、振華鐵廠等)。1946年2月,中紡公司采用官商合辦的形式成立了中國紡織機械制造公司,下設第一制造廠(原華中豐田自動車廠)、第一制造分廠(原日本機械制造第五廠)和遠東鋼絲針布廠。當時棉紡織業曾快速發展,促使紡織機械生產一度繁榮。1946^ 1947年,全套紡織機械及主要紡織機部件的制造、零件的修配和修理,都得到了顯著進展與增長。如泰利機器廠在1946^1948年間陸續生產5. 3萬紗錠設備,1947年信義機器廠供臺灣大明紡織公司5000錠紡機一套。后來由于內戰、通貨膨脹與棉紡織工業停滯,紡機業陷于停頓。據1949年統計,上海紡織機械業有工廠262家,職工1. 15萬余人。
6 X9 L# G$ \( Q+ W! G H1 Y, z# m8 D6 R% p- s4 \ P$ j6 k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紡織器材業曾發展到數百家,產量與品種也隨之增加。1946年 1 0月 ,上海紗管同業公會成立,1948年6月改名為上海市紡織用品工業同業公會,這段時期是紡織器材業的鼎盛時期。上海解放前夕,市場凋敝,全行業半數以上的企業關閉停歇。
" C% C% t! s- m! {' d. `" [
* D0 D8 v2 {" [. u+ ^ x+ v; L抗戰勝利后,除原有紡織院校外,又成立了上海市立工業??茖W校,設紡織、機 械 兩 科 ,學校附設高職班。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恢復紡織系。同年,文綺染織??茖W校創辦,設有染織科。同年,中紡公司舉辦技術人員訓練班,設棉紡織、毛紡織、印染3科,共辦了兩屆。
7 O9 k* {% e! r' A" n. B- ]+ w6 \4 X+ t0 G+ ]+ K# H
這時,學 術 活 動也 比較活躍。1930年成立的中國紡織學會,總會設在上海??箲饎倮?,中國紡織學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中國共產黨上海地下組織領導下,1946年成立外圍組織— 中國紡織事業協進會,積極推進學會活動,并籌建學會會所。1939年成立的中國染化工程學會也恢復活動,創辦染化補習學校,設印染工程和應用化學兩科,分滬東、滬西上課。1948年在中紡公司原棉研究班基礎上組織成立中國原棉研究會,推動棉紡織廠建立原棉檢驗室并建立管理制度。. Y3 x9 i v5 O
5 Y" ~2 L# g$ ?" j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