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所示為經編鉤針成圈過程中經紗行進路線(簡稱紗路)。圖中經紗自經軸退繞點K引出,經彈性后梁C、導紗針孔眼中心A而墊到織針,最后織入織物。經紗在針鉤上的墊紗點(即經紗與織針的折彎點)為B,O點為經紗織入點。由成圈過程可知,在一個成圈周期中各成圈機件相對位置瞬時變化,尤其是導紗針相對于織針位置的變化,使經紗自退繞點K至織入點O之間的紗路不斷變化,造成K與O點之間紗段的總長度瞬息變化,這是引起經編機上經紗張力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 ?* R" [0 Y! d1 S 7 n; f1 Y( @ w
比較上述曲線的波形可以看出,經紗延伸量和經紗張力的變化總趨勢是一致的,但經紗張力除了上述兩次較明顯的波動外,尚有若干微小幅度的波動,這是由于在繪制經紗延伸量曲線時,曾對實際條件進行一定程度的簡化,忽略了影響延伸量變化的次要因素。2 e, i r* l+ Y. R
& v! ]1 c, g8 ?6 a1 v5 Y/ w: {
由變化曲線可以看出,當主軸轉角為0°時,經紗張力明顯上升,這是由于成圈階段織針處于最低位置使經紗延伸量急劇增加的緣故。隨后織針上升進行退圈,導紗針由針背極限位置向針前方向擺動,經紗延伸量逐漸減少,張力隨之下降,當導紗針孔眼中心A擺到后梁接觸點C與經紗織入點O之間連線上時(在成圈、退圈階段,紗線不在織針上折彎),經紗延伸量達到極小值(相應于點2′),因而經紗張力也出現極小值(相應于點2)。1 j7 z+ D/ i6 u3 M0 j U, m
f0 Z, @) l' R$ j% x0 ~% k#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