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大潮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探索之路 編者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自成立以來,15年間經歷了風風雨雨,克服了重重困難和考驗,在幾屆理事會的集體領導下,協會所有成員憑著對紡織行業的執著和熱愛、憑著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責任心,與中國紡織行業企業一起走到了今天,共同構筑了中國紡織業的卓著功績。 總結過往是為了更好地出發,作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老領導、協會改革的親歷者,陳樹津同志一片熱忱,提筆寫下了協會這些年的風雨歷程,記錄下協會同仁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值得大家認真研讀。撫今追昔,繼往開來,本刊特意編發此稿,希望今后我們的協會工作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更加對行業企業大有助益。當然,也許當年有些事情比較敏感,甚至有不同意見,而且作為十幾年后的回憶,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促織網編者按:本網將原文章題目改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發展歷程》,其目的是便于人們搜索、了解中紡聯的發展歷程和探索之路。 2016年9月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即原中國紡織工業協會,2011年更名,以下簡稱“中紡聯”)召開了第四屆會員大會,進行了換屆。屈指算來,中紡聯全面登上歷史舞臺已經整整十五年了。如今,這個組織已經成為國內外知曉的代表我國紡織業的全國性社會組織,愈來愈顯示出其在新世紀以來我國紡織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紡聯的發展歷程,也反映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全國性產業協會組織的有益嘗試。 一、全面登上歷史舞臺 文革結束后,中國開始踏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沿著小平同志指引的改革開放道路前進。在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政府機構改革也始終沒有停步。1982年、1988年、1993年國家機關機構改革不斷進行新的嘗試。特別是1998年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國務院關于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表明了政府機構改革還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繼續進行。國務院認為當時政府機構設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非常必要和迫切。矛盾首先表現在現有政府機構設置的基本框架是在實施計劃經濟體制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突出的弊端是政企不分,導致政府包攬企業的事務,大量設置專業經濟管理部門,同時片面強調綜合部門與專業部門的相互制約,造成部門職能重疊,政出多門,互相扯皮,辦事效率低下;其次,現有政府機構的設置原則,是在社會主義法制還不完善的條件下確立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第三,現有政府機構重疊龐大,人浮于事的現象嚴重。因此,機構改革勢在必行,不改革沒出路。機構改革方案中將國務院組成部門從原有的40個,縮編為29個,其中將工商領域的幾個部門撤銷,與有關總會、總公司一起改組成十個副部級的國家局,由國家經貿委管理,并說明這只是一個過渡性方案。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國家已經確定加強綜合管理、弱化專業管理的改革思路。2001年2月19日,國家經貿委主任盛華仁宣布:1998年,國家決定把幾個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改為國家局,實行三年過渡,現在三年過渡期滿,撤銷這些國家局,將其職能并入國家經貿委。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母親工業,新中國政府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紡織工業部,1949年11月1日開始辦公。自此幾十年主管著全國的紡織工業,包括生產、計劃、基建、財務、科技、教育、裝備等等。改革開放以后,紡織工業的管理體制則始終處于改革前沿。1982年國家機關精簡機構,紡織工業部職能調整,減少了部分司局和人員。1988年國務院要求紡織工業部大幅度精簡機構和人員,機關人員從705人減少到500人,減少29%。1993年國家又把紡織工業部作為國家機關改革試點單位,使之退出國務院政府序列,改成為事業單位性質的中國紡織總會(仍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編制由500人降到280人,減少44%。1998年又決定撤銷中國紡織總會,組建國家紡織工業局,編制縮減到80人,減少71%。 由于1998年這次機構改革已經明確建立國家局只是過渡性的,三年以后還將撤銷,成立全國性的行業協會組織,因此在籌建國家局的同時,局黨組就考慮了協會的建設問題。首先是協會工作人員問題,必須提前組織好。當時被撤銷的中國紡織總會只有少數人留在新成立的國家局里,有近兩百名干部將被分流安置,分流渠道包括調有關部委、去部屬公司(央企)、學習深造、提前退休、自謀職業等等。局領導特意留下了數十名骨干力量,安排在將成立的工業協會以及充實到相關專業協會和事業單位里。第二是盡快成立紡織工業協會,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由于1998到2000年正是紡織行業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突破口,黨中央要求三年完成壓錠、減人和扭虧任務,國家局的工作十分繁重,而這三年也正是國家局到協會的過渡期,為了爭取時間,局黨組將原一個“中國”字頭的協會更名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并經修改章程等一系列必要工作之后,報請民政部審核批準。1998年9月30日,在國家紡織工業局成立半年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也成立了,并在國家局的領導下,開始開展工作。 在三年“突破口”任務圓滿完成,國家局即將撤銷之際,2001年1月11日,在國家局機關大樓里召開了一次協會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會議。會議由時任國家紡織工業局局長(即將擔任協會會長)的杜鈺洲同志主持,副局長許坤元同志(即將擔任協會副會長)、副局長王天凱同志(即將調任中央企業監事會主席)出席,撤銷國家局后將留在協會工作的三十幾名同志和1998年撤銷中國紡織總會已留在協會工作的33名同志以及國家局所屬事業單位的中層以上干部共計百人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及其體系的辦會宗旨、工作方向和運行方式,開啟了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沒有專業主管部門,如何創辦有中國特色的全國性行業協會組織的探索之路。 杜鈺洲同志在會上作了主旨講話。他說,國家紡織工業局撤銷以后,國家經貿委將主管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將替國家經貿委代為管理30個單位(包括18個委托代管協會,7個轉由直管協會管理的事業單位,1個暫時委托代管的事業單位,1個掛靠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事業單位,3個不屬于國家經貿委主管由直管協會代管人、財、物事項的協會),這也就構成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體系。今后這個體系如何運行?杜鈺洲同志提出了九條指導思想:第一、從行業管理轉為中介服務;第二、服務主體是專業性行業協會;第三、工業協會和代管的協會、事業單位運行方式是聯合會形式,工業協會建立理事會,代管單位都是理事會成員,參與重大決策,工業協會貫徹落實理事會決策;第四、充分調動各成員單位積極性,減少重復性工作;第五、協會成員單位獨立運作,相互配合,共同推進;第六、對企業參加協會的設想是,減輕企業負擔,請他們主要加入專業協會,同時加強綜合性的企業管理協會建設,吸收各個專業的骨干大企業參加;第七、整個體系的體制要富有活力,以人為本,組織紀律嚴明,團結協作;第八、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第九、完成初步設置,逐步完善,摸著石頭過河。在講工業協會體系時,杜鈺洲同志特意在會場上設置的白板上畫了一張圖,解析工業協會體系中各成員單位間的關系。中間是一個大圈,標明的是主體,系指十二個專業協會,因為紡織行業的企業都分布在這十二個專業之中,這是行業服務的主渠道,所以列為主體。與大圈交叉三個小圈,分別代表工業協會內設的三個部門即產業咨詢部、市場部、信息部,這三個部門主要以事業單位為依托,開展相關業務服務。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小圈與大圈相連,系工業協會設立的另外三個部門:辦公室(外辦)、財務部、人事部,他們為整個協會體系服務。至今,參加會議的同志對這個圖解都留有印象。許坤元同志也在會上講了話,他說,協會的工作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協會的同志要學習紡織、精通紡織、研究企業、為企業服務,如果一竅不通,將很難生存?,F在不是要企業怎么辦,而是企業要你怎么辦,這是根本性的改變。他還說,協會就是突出協字,要協調、協商、協作、協同、協助、協力。每個單位都要搞出精品服務項目,在行業中響當當的。這次會議召開后,協會體系中的各個部門、各個成員單位開展了一次大討論,大家滿懷熱情投入到新的創業中去。 2001年一季度內,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順利完成了機構轉換中的各項工作。召開了黨員大會,成立了新黨委,建立了基層黨支部;召開了第一屆理事會,選舉通過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任命了各個部門、有關單位的負責人,干部到任;明確了部門和相關單位的職能、分工,厘清部門和成員單位之間的關系;制定了2001年協會與各成員單位的全年工作計劃。2月21日,國家紡織工業局的牌子摘掉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體系開始運轉起來,新的一頁開始了。 全國紡織行業中的協會組織其實在改革開放幾年后就出現了。最早成立的是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1981年成立,當時由紡織工業部副部長李正光同志任理事長。1989年紡織工業部黨組研究,明確提出要組建12個專業協會。九十年代專業協會陸續成立。到二十世紀末涵蓋全紡織行業的各個專業協會,包括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絲綢、化學纖維、針織、色織、印染、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服裝、紡織機械協會均已成立。由于那個時候政、協不分,協會的領導往往也是官員兼任,所以,協會還不能說是獨立運作。但是各個協會包括1998年成立的工業協會按照行政管理機關的要求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協會適合開展哪些工作,采取什么方式方法進行工作,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也總結出很多經驗體會。這些對于2001年最終撤銷專業主管部門,協會真正走上歷史舞臺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30 20:4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