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錦 Shu brocade
# }' J. }; x3 G桑蠶絲色織提花錦類絲織物,中國三大傳統名錦之一,是古蜀群(即今四川地區)生產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也是四川地區的珍貴文化遺產。其質地堅韌豐滿,紋樣風格秀麗,配色典雅。常作為高級服飾和其他裝飾用料,特別是西南少數民族最為喜愛。6 j% i8 f/ B& R) q
蜀錦興起于漢代,早期以多重彩經起花的經錦為主。在今河南和山東淄博等地的絲織精品中長期居于重要地位,如唐代的團花紋錦、赤獅紋蜀江錦等。圖案有龜甲花、格子花、聯珠紋蓮花、對禽、對獸等。到唐代末,蜀錦的紋樣有長安竹、天下樂、宜男、方勝、團獅、八答暈等。宋元時期,蜀錦品種仍然繁多,品質精美雅致。從元費所著《蜀錦譜》中可見一斑,蜀錦向緯起花的緯錦發展,紋樣有燈籠、慶豐年、盤球、翠池獅子、云雁等。南宋時期又增加了百花孔雀、瑞草云鶴、如意牡丹、宜男百花等紋樣。明代末,蜀錦生產受到摧殘。清代蜀錦業已得到恢復,有八答暈錦風格,并常飾以牡丹、梅、竹、石榴、葡萄等花紋。到了晚清時期,創造生產月華錦、雨絲錦和浣花錦等品種?,F代蜀錦生產采用筒子分條整經,彩條的配置與變化按品種不同而異。
* [0 c9 Q; S1 U0 ^9 {蜀錦包括經錦和緯錦兩大類。常以經向彩條為基礎,提織出五彩繽紛的花紋圖案為特色。蜀錦品種繁多,有雨絲錦、方方錦、浣花錦、鋪地錦、散花錦、民族錦、彩暈錦等。 _ b* v2 w- [0 J
1.浣花錦
6 }8 [: M2 C( J又稱花錦。相傳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貴夫人,根據溪水蕩漾的變化而設計的紋樣。地組織采用平紋或緞紋,紋樣古樸雅致,有大方勝、落花流水、蜀江紅、水波紋、梅花點等。這類錦織成后,多數在錦江上游浣花潭內洗滌,故稱浣花錦。
$ v3 Y6 r7 Q& ^, ]2 ~6 ?4 ]2.雨絲錦" m0 k& {: m4 P1 W( F" W) e! g
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經線組成彩條,彩條排列由粗條到細條,在一個織幅中有七組對稱的彩條。每組彩條常以19~21根白絲線相間排列來顯現明亮對比色光的絲絲雨條。雨條上飾以花紋圖案,如雨絲空隙處織有翔鳳游龍、蓮池鴛鴦、芙蓉白鳳、杜甫草堂和蝴蝶花叢等題材的紋樣。
8 u$ S) x) @( ]) I8 |1 o" S M$ P9 Z雨絲圖案具有輕快舒適感覺,采用色經彩條的寬窄以達到深淺過渡效應。彩條的配色選用明快的對比色,粗細勻稱,既調和了對比強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條間的花紋,具有烘云托月的效果。雨絲錦一般用作被面或裝飾。5 V: W2 l5 a9 l. j
3.方方錦
( e; F; |4 c( Y7 y5 w+ F在織物單一底色上,以彩色經緯線配有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格中綴以不同色彩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古雅圖案,如梅鵲爭春、望江樓、百花潭、鳳穿牡丹等紋樣。這些圖案常用作蜀錦被面或裝飾紋樣。
& k* d' o" A. Z8 L2 y4.鋪地錦1 K- N' } j! X8 u, z2 v
又稱錦上添花錦。是在綴紋地組織上用細小的花紋或幾何圖案鋪滿地子,花紋上再綴嵌大朵花卉,如寶相花等。色彩豐富,花紋層次分明。
/ _& N1 V; \7 X m如嵌上金絲更顯得格外富麗堂皇。大多用作婦女服裝或裝飾。
/ _: D! [' D3 n9 ?' s u5.散花錦
X6 q9 t5 v& ^! m4 O花紋布滿錦地,紋樣具有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圖案有瑞草云鶴、如意牡丹、五谷豐登等,是一種受婦女喜愛的衣料。
n X. M- @' x. E. Q6.民族錦4 Q! e. n# M$ Y
一般采用多色彩條嵌入金銀絲織成。紋樣有葵花、團花、“卐”字、“金壽”字等。其緞面燦爛,富有光澤,頗有民族特色。專供少數民族制作服飾。& j2 ]0 i7 u; F$ e
7.彩暈錦
. n( h# x+ C5 \. J! v' K織紋光華相映,明暗匹配,具有層次色暈,花紋絢麗多彩的特點。用作婦女衣料。
% u/ z, Y! H3 j+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