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纖維是最早的紡織纖維 # ]2 t, W* T" o3 R; f4 W% u
葛作為一種藤類植物,其皮——葛纖維應該是最早的紡織纖維了,我國古人在制衣方面的應用要早于麻。& K6 R5 ?% \+ v2 A# r3 L0 ]
葛藤的發現及其作為中長纖維的提取,使之經過多層面的整理加工紡織到裁縫,是服飾文化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它在技術上是花葉草樹為衣的整合與提升,在材料上是一種抽象與提純,在款式制作上須借助于構思預設,從而有了更多的創作自由度。" E5 a* S8 z2 |# M+ K# s. w: Q$ J
出土資料證明了纖維提純與紡織歷史的悠久漫長。陜西西鄉縣李家村遺址出土的陶器底部,印有清晰的布紋,距今約7000年;距今5000-6000年的陜西姜寨、華縣泉護、河南廟底溝等新石器遺址上,陶器底部有布紋印痕,經緯線10根/CM2 ;距今5000-6000年的半坡彩陶底也有不少布紋印痕,經緯線10多根/CM2;且有大量的紡輪骨針等;現藏南京博物院的葛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距今5400年的衣料,1972年在江蘇吳縣草鞋山新石器第10層文化堆積中發現了3塊。其中一塊經緯線10×26—28根/CM2。其精致程度讓人驚嘆。
9 H) R% b" }8 i! z8 h/ F但葛藤的普世價值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它亦會延展到人文世界。, w- k; k1 }% Y4 |; \$ c L
《周書》中說:“葛,小人得其葉以為羹;君子得其材以為君子朝廷夏服?!币吧?,鮮嫩時取葉莖為菜;蒼老時抽纖維為衣。這里的君子小人之分,固然有生活緊迫與從容之別,恐怕更有技術嫻巧與稚拙的區分。周代專設“掌葛”官職,可見已屬于整個社會倚重的紡織產業了。但隨著絲麻裘在服飾領域的進入,葛漸漸地成為平民之物。甚至到了唐宋,人們把獲得官職稱為“釋葛”,意即初穿官服者志得意滿地長出一口氣說,好不容易才脫掉平民的葛布皮張了。因而,對葛麻所織褐衣的唱嘆,漸漸成為平民蒼涼情懷的抒寫:
w8 b3 }% l4 [4 D5 n7 R! M, P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詩經·豳風·七月 而僅305首詩歌的《詩經》,談及葛藤者達400余處。葛履在《詩經》中有質地優良之意。普通老百姓以葛的纖維織布作衣" ]0 g0 i" q0 }, s4 n# s0 d/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