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紡紡紗技術的特點 $ N" j, ^* q' a
目前在集聚紡紗中,網格圈型集聚紡國產化替代成熟,占據國內主流市場(占95%),羅拉型集聚紡僅瑞士Reiter生產,因高精度空心羅拉加工難度大等問題國內至今無成熟產品,因價格貴、不能老機改造等原因,市場占有率僅為2%~3%。目前,網格圈型集聚紡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運行成本較高,維護保養復雜,壽命短。羅拉型集聚紡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價格昂貴,羅拉壽命較短,對濕度要求苛刻。
4 L( u( K0 Y* A* |" F5 T* _( H8 u 針對羅拉型集聚紡的問題,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創新研究推出全聚紡技術。全聚紡技術具有“全程集聚”的特點,輔之以主牽伸區摩擦力界的優化設計,成紗強力較環錠紡提高,耐磨性增加,且成紗條干CV值較Sussen網格圈集聚紡改善;所紡制的紗線3mm以上有害毛羽較環錠紡減少70%以上,同時保留了豐富的1~2mm短毛羽,與其他形式的集聚紡相比,織物外觀更為豐滿,服用舒適性提高。! G1 @" v3 f+ J4 _
項目開發的HJJW-2型全聚紡系統將羅拉表面設計為槽形結構、羅拉直徑50mm,采用不銹鋼材質,自行研制了窄槽不銹鋼空心羅拉專用加工刀具和加工設備,攻克了羅拉加工的方法和熱處理工藝技術難關,確保了無機械波空心不銹鋼羅拉的加工精度,從而在羅拉使用壽命、車間溫濕度環境適應性、浮游區長度小而可調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9 X; g$ p+ n/ y9 J; e' W HJJW-2型全聚紡系統適應性佳,尤其生產化纖純紡、混紡,包芯、賽絡紗具有優勢。與國內大量使用的網格圈型緊密紡系統相比,所需工作負壓低,能耗降低,且系統設計簡潔無易損件,使系統機物料消耗和運行維護成本大幅度降低,投資成本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3左右。通過改造齒輪傳動、下銷,更換羅拉裝置,可以將普通細紗機改造為全聚紡。
2 q: i2 G: u" O 在悅達紡織等企業進行的生產實踐表明,在紡29tex~7.3tex純棉紗時,在相同粗紗、相同溫濕度生產環境下,與三羅拉網格圈、四羅拉網格圈集聚紡相比,全聚紡成紗條干水平優,千米細節、粗節和棉結少,保留了1~2mm有益毛羽,3mm以上有害毛羽基本持平,強力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在紡14.8tex、9.8tex粘膠紗時,在相同粗紗、相同溫濕度生產環境下,與四羅拉網格圈集聚紡相比,全聚紡成紗條干水平優于網格圈,千米細節、粗節和棉結少,強力優于網格圈,保留了1~2mm有益毛羽,3mm以上有害毛羽基本持平。: E) v2 \& k5 M1 {, ~' j$ v) e
在全聚賽絡紡生產中,紡制粗號紗時應選擇較大的負壓,而在紡中、細號紗時負壓應適中選擇。紡制粗號紗時,紗線的強力隨著負壓的增大而增大,紡制中、細號數紗時,隨著負壓繼續增大,其強力反而下降,隨著負壓增大,紗線的有害毛羽逐漸減少。
5 c' A) G" O, `; E+ `;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全聚紡紡牦牛絨纖維具有著先天的優勢。牦牛絨纖維表面結構和物理性能與羊絨接近,牦牛絨鱗片密度高,更耐磨,比羊絨的保暖性高15%,其強力、彈性大于羊絨,手感滑糯,觸感更柔順光滑,刺癢感更小。目前我國牦牛絨產量約為800噸,優質的僅100~300噸,稀有珍貴,但優質牛絨的價格僅為羊絨的1/4。由于牦牛絨比羊絨略粗短、長度離散度較大,粗死毛混雜,紡紗難度大,國內最高紡48Nm。網格圈集聚紡用于紡制牦牛絨時,糊塞現象嚴重,網格圈壽命很短。而采用全聚紡技術可實現高支牦牛絨紗線(60~100Nm)的紡制,且捻度較低,實現了具有手感柔軟性好的低應力牦牛絨紗線的生產,具有良好的市場推廣前景。
) L1 d( a( o5 k7 |% b 與網格圈型集聚紡相比,全聚紡能耗低30%左右,無易損件,另外還具有減少斷頭、減少用工、減少精落、降低配棉等級,可用普梳替代精梳,提高后道效率等優勢。全聚紡能生產優質高檔次精梳產品,天然纖維(羊毛、牛絨,麻)和化纖(超仿棉、天絲、莫代爾等)的純紡和混紡產品,還可與多種新型紡紗方式(賽絡、包芯、賽絡菲爾、斷彩、竹節)結合,生產出質量更高的特色紗線。* ^+ P: S3 Q# d- ~) P& t6 ?) P
全聚紡項目攻克了羅拉型集聚紡的關鍵技術,形成了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在羅拉壽命、環境適應性等方面超越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羅拉型集聚紡的國產化。同時項目形成了校企聯合、優勢互補、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發展模式,建立了集聚紡技術研發與應用平臺,實現了行業科技發展與高校學科建設的雙贏。
4 b) E5 C7 A, c4 M! L 高檔集聚紡的推廣應用增強了紡織企業產品的開發能力,擴大了高端產品國際市場份額,提高了紡織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增強了國際競爭力。) m( m0 N) Z7 Q# C) H$ E* s4 m
/ q2 y. J0 A9 Z) h8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