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特點
8 I/ U2 V! p6 |/ ](一)手工紡織工場和動力機器紡織并存: ^3 _# k4 ~8 J3 X
陜甘寧邊區地處后方的特殊歷史環境和 地 理 位 置,以及陜西原料資源豐富而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等諸多因素,使陜西紡織工業就是在發展的最盛時期,也是動力機器紡織和手工紡織同時并進。特別是陜甘寧邊區發展手工紡織,8年間生產大布76. 8萬匹,相當于60多萬錠、幾千臺布機1年的產量。陜西工合組織生產軍毯125. 68萬條,成績也相當可觀。
5 P* \, L1 o2 o- H. q: y
* ]1 s+ H$ z) V% k(二)內遷陜西的紡織企業輸送了設備、技術和人才9 V0 s; K( n Z+ } `* q
大華、申新四廠、咸陽紡織廠和蔡家坡紡織廠,內遷紗錠共8萬多枚,占1945年陜西省紗錠數的75%。這些內遷企業同時帶來了技術力量,在發展陜西紡織工業中都起到重要的骨干作用。
7 F! K5 c' P7 I7 }$ ^+ }
' _ |* }- E$ \ v( 三 )紡織機械制造業為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做出成績
, P7 l$ W4 z* ?/ F- l9 j' O抗日戰爭期間,交通阻塞,難以訂購國外設備,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制造。西北機器廠等一批紡織機械制造企業,克服困難,制造出棉、毛、麻等紡織機器,僅棉紡錠即有近3萬枚,約占1945年陜西紡錠數的25%。解放以后,西北機器廠在1950-1952年間又生產紡紗機414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家新建的棉紡織廠— 西北國棉一廠裝備了國產機器。
5 F6 t) s4 P# z% O E% g
3 a+ }4 }: S0 } p* {/ `(四)愛國的民族資本家為發展近代陜西紡織工業作出了貢獻
: m& p0 l* Z% C- Y0 @& m6 r M漢口申新四廠經理李國偉,克服重重困難,內遷陜西寶雞建廠 ,在遭遇日機轟炸的情況下,設法建造窯洞工場,以避免轟炸,取得成效。工合西北區辦事處在中國農產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穆藕初的??钪С窒?,合辦紡織訓練班,促進了群眾性紡紗活動,緩解了棉紗供應的困難。/ [& F2 ~: K, E4 u2 c/ w' ?( j, S3 H
3 C! ~" t' q, `/ h! W9 _5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