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產銷及資金等情況$ d/ |& F6 z, X; y; y, \; A
: d! i; w: o& D* U' L
抗戰勝利后,美國的戰后剩余物資紡織品大量涌進廣州,尤以軍用、工業用的帆布為多,受打擊最大的是天工、天龍兩間布廠。這兩家廠是全鐵機,以織重莊帆布為主,產品是提供軍用和工業之用,當時無法與美國這類產品競爭,因而被迫停工,直至一年多以后這類進口物資逐步減少,才恢復生產。另外,英國亦有府綢(廣州一般稱為竹紗)進入廣州市場,由于價格昂貴,銷售不多,而廣州生產的柳條竹紗,多是面向省內的各城鎮及農村,在花色及價錢方面都適應市場的需求,受沖擊較少。6 l/ M, Q! m( }% v- }5 D
1 P: n e4 l4 V; A, [上海生產的布匹,南運廣州的也不少,有申莊專辦上海紗布來市,但產品多是印花布、細布(扣布)、斜布和一些呢布類,呢布花色單調,且不合廣東的銷路,而廣州產品花色則采取多樣化,具有南方的色調,如所織的一種呢布,在并紗時加上一條絲作經,織成布后則有閃光感。一九四七年后,廣州的布廠陸續使用瑞士汽巴廠的實色染料,提高了質量,暢銷一時。
3 `6 y/ Y' k8 U' B# s0 D& q8 V
( N1 O% g, E y1 J1 D, k! T至于原料方面,由于廣州毗鄰香港,染料有的可以走私進口,有的可在染料店買到,成本較輕。加上在一九四八年、一九四九年間,國民黨政府當局經常限制上海紗布南運,為廣州市的機織布業帶來發展的有利條件。所以,在廣州解放前夕,廣州的機織布業蓬勃發展。
' Q1 L9 U% H. K3 g0 P8 u
2 U" P$ C2 |7 t2 _+ ` X: H行業中廠與廠之間的競爭雖有存在,但矛盾并不很大,因各廠都有自己的風格、牌子和銷路。資金比較雄厚的廠,在夏、冬季到來之前,已提前幾個月織成下個季度的產品,待接近換季時,大量推出銷售,當新產品面市時,一般小廠就難以跟上,因而要各自“獨出心裁”,設計生產自己的產品。廠與廠之間很少互相參觀訪問,而各自保密,甚至有些廠對于染色配料,不僅不能為同行所知,連發給染紗部門的染料配方也全用代號,配料室是“謝絕參觀”的。一般工廠生產時間為十小時,如遇到趕貨,工人不足,對于織布工藝較好的工人,則以提高工資手段“挖墻腳”雇請。到年終時,則用送“紅包”、金戒指、和發雙薪等手段,彼此互相爭用技藝較好的工人。7 d7 g3 m) e ?# j; Z6 g8 v& v
5 ]: b+ l* Y- [$ X7 ]+ j該行業的生產過程,由棉紗到織成布匹,要較長時間,往往要十天左右,由準備階段的漿染、紡經、整經、上機、紡緯、織布、整理(包括絲光、騸布、包裝)才能出廠,工業生產的生產流程長,不可能“朝種樹,晚板”逐匹出售,而要整批出售,最少都要小量批發,因此,在資金方面是需要較多的,一家廠除機械設備外,每臺織布機,最少要有三十扎到四十扎棉紗(每扎十磅)作流動資金。解放前因幣值不穩,一般以棉紗作計算本位。如以一九四七年開設的天龍布廠為例,這家廠有六十臺織布機及輔助機械設備,一九四八年值港幣五十多萬元,其中機器設備占三十萬、流動資金占二十多萬元。從工人數來說,一般是一臺織布機,要配備三個至四個工人,包括管理人員、紡經、緯工、織布工、保全工等??棽脊?、紡經緯工、整經工都是計件工資。全廠職工人數達二百一十多人。全行業織布機有一千七百臺,職工總人數達五千余人。在產量方面,每臺機正常每天一班計,平均可產三十多碼布,正常機器運轉每天全行業可產布一千七百匹左右。
' k4 I& z+ o; E0 b
- w) r$ P9 c C! k5 N( `: d在經營管理方面,一般的廠設有經理,負責全部業務,兼聯系購銷,廠長負責生產安排,檢查督促有關生產情況和質量。管理部門設有原材料的保管、收發,財務則設出納、會計,小廠則多是由經理自已兼理。生產部門設有準備部門(或稱車間),如漿染,打經、緯,整經等,成品部門(即織布車間)有織布工、保全工等。由于是私營企業,生產計劃是很不完善的,一般是靠市場行情和季節習慣來定產品,有時是“以銷定產”,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當旺季貨缺時,有句流行俗語“好市無次貨”(以次充好),如產品暢銷,則可能造成盲目生產(趕貨),淡季一來則產品積壓,說不上有什么“計劃管理”。
: _ I8 @; T$ T* G# U" z* ?, B# N* R/ Q7 e-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