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安陽城郊有一個廣益紡織廠。這個廠是清朝未年袁世凱辦的一個老廠,抗戰前有紗錠2.8萬枚。但被日軍占領后,以獻鐵為名,遭到大肆掠奪,將大部分設備拆運走,只剩下4800枚紗錠。 * R7 n- U. V! R$ h9 C
/ `4 i/ F8 J3 ]; g2 X2 a安陽廣益紡織廠舊址 2 R9 F- S& Y8 ~8 |
1947年5月9日,晉冀魯豫解放軍在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的領導下,攻占了安陽城郊的這個廣益紡織廠。當時我野戰軍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考慮到國民黨馬上要發動內戰,為了保存解放區的經濟實力,遂決定將工廠遷往當時隸屬磁武縣(現峰峰礦區)的和村鎮。由太行區前方財政隨軍辦事處組織了民兵、民夫7500多人的搶運隊,經過9晝夜的鏖戰,人拉肩扛,將拆散的機器運到了和村,計有細紗機12臺,織布機100臺,紗錠4800錠,輔助設備10多臺。隨同設備一起來的還有原廣益紡織廠的81名工人,由太行區管轄。太行區黨委和行署準備利用這些設備建設一座紡織廠,并將籌建新廠的任務交給了屬下的大行實業公司。 / j8 j$ v5 C; K% f( _0 W: B
太行實業公司副經理賈沖之任廠長,是年七、八月8月,選定了在和村鎮后連莊北約300米的地方建廠。這里北靠鼓山,面臨清泉,楊柳蔭郁,便于隱蔽,以免遭敵空襲。建廠的磚瓦木石,多是附近農村拆廟宇的舊料,白灰是自己燒的。土石工程由地方上抽集的民工擔任。由于戰爭形勢的需要,在賈沖之副經理的主持下,九月破土動工。為了迅速建成投產,太行實業公司從兄弟單位抽了部分領導和工作人員,工人骨干。1948年初,紡紗廠建成,命名為太行益華紗廠。1949年中又名稱為益華紡織廠。 ( b- v* g0 d& e$ L
; u! V% L" w8 i2 H
1948年秋有三臺細紗機開始運轉,到年底大部設備組裝完畢并正式投產。群眾高興的說:“土八路這回可紡出了洋棉紗?!?800枚紗錠的太行益華紡紗廠就成了晉冀魯豫邊區第一個機器紡紗廠。
$ s$ i' Q9 i" R$ V3 I( J
6 `! M5 X8 ~. d, o7 d5 z' D0 r9 v. T: Y, R9 H/ h
太行益華紡紗廠技術力量主要依靠隨著機器設備到解放區來的81名工人,又從國民黨管區接過來200余人。太行行署還從太行實業公司所屬廠礦企業如華豐鐵工廠、六河溝煤礦等調來一部分技術力量。另有幾十個隨軍家屬留下參加了工廠生產。為了加強技術和管理力量,又從新解放區吸收,從太行財經學校、紡織學校分配,從當地調來大批人員,全廠職工達到600余人,其中管理人員約50人。 5 D" a% r- l6 {* \9 B v* K
4 Y. J+ p3 e) ^
0 m2 H4 C G. W7 X4 q" ]. |
- i% H, S/ o! A. o3 ~
S6 a8 i& s) P ]# ]: T' m所產棉紗為20支,商標為“蠶桑牌”,日產350捆。這些棉紗,源源不斷的供給了解放軍,織成布,做成軍裝,送到前線,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太行益華紡紗廠,在晉冀魯豫解放區聞名遐邇。
0 u% k) W j) [# P" d3 B; `- Y/ q5 K: L" ~3 A
' z- ]2 a6 q) H* u% J2 a3 {7 m" n
) B/ e2 u. Y* i9 G+ j2 J! i3 h; U; V; h4 F4 s1 q" y# t
8 _- x8 F6 G( Y' x- D! g- y; @! y0 y$ b; x P% s) h9 W
隨著解放區形式的飛速發展,解放區的日益擴大,太行益華紡紗廠的生產、生活、學習、娛樂亦日新月異。從生產到生活,從掃盲學習到文娛體育,一片興旺景象,生產蒸蒸日上,各項活動轟轟烈烈,政治空氣十分濃厚。既是一座紡紗廠,又像一座生氣勃勃的大學校,在全廠職工的共同努力和艱苦奮斗下,曾先后榮獲太行區太行實業公司和河北省工業廳生產和職工教育的先進模范單位。該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改名為河北省和村紡紗廠,屬河北省輕工廳所轄。! {4 @9 P7 _# C3 {1 z. D, W
/ Y- F" @5 h' ]( r; e* _
后來根據河北省政府的決定,和村紗廠于1954年與邯鄲市的翔豐紗廠一同(人和機器)遷往石家莊,與河北石家莊市資本家開辦的大興紡織廠合并為公私合營企業,合營后的紗廠更名為河北省公私合營石家莊大興紡織廠。1975年,按市屬國營紡織廠序數排列更名為國營石家莊第七棉紡織廠。
* z, d+ O$ e+ E5 W. B4 {6 ]從安陽廣益紡織廠到太行益華紡紗廠,從建廠到合并,時間雖然僅僅只有六、七年,但這幾年里確實有它值得回味、借鑒和頌揚的地方。在物質上它為軍需和民用提供棉紗20000余件(每年產3600件×6年達21600件),為新解放區和新建企業培養輸送了一批優秀企業技術管理人才。據粗略統計,這幾年輸送到各條戰線百十名干部,而其中多是工人當中提拔起來的。從這個廠調出提拔為地市級干部的有數名,縣團級者十余名,提拔中層干部的則更多了。特別是這個廠的廠風和政治思想工作,繼承了解放軍和根據地的好傳統、好作風,并得到發揚光大。
" r* @/ g% E# C
2 y" M6 _# N* u$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