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 v0 o2 m: K) S7 R
紡紗技術的演進和發展
1 `# ?" M7 `' |7 |$ c9 A & \! q0 A' u9 S, i
1.雙手搓捻 / `! O; H+ w7 V
大多數天然纖維,例如羊毛、棉花等等,只有幾吋長,所以必須先把它們搓成長紗,然后才能織布,最先采用這個辦法的,大概是公元前9000年左右生活在米索不達米亞扎格洛斯山區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最先馴服綿羊的的民族。在此時,大概只須用雙手搓捻,就可搓出原始的羊毛紗。后來,亞麻和棉花纖維也被用來制造紗線,使得織品的種類更為豐富。 6 n2 H Z7 L- M5 T, H
2.手工紡紗桿及錠子
: u: f. m- S$ X& d5 v7 _8 L8 n從公元前7000年左右起,人類開始用燃桿(紡紗桿)和錠子紡紗。紡紗者一只手拿著上有纖維的捻桿,另一只手把纖維抽成一根松紗,繞在另一根棒或錠子頂端的凹槽里。錠子底下用扁平的石塊或錠盤加重固定。紡紗者把錠子像陀螺那樣旋轉,錠子便把松紗燃緊成紗線,然后再把紗線繞在錠子上。此種方法沿用了幾千年,所制造的一些紗線質量相當好。 5 U8 R" T( R& m; O9 ~. L
3.紡車
2 @1 k" O! }$ R, m紡車的出現對紡紗技術起了的重大的影響。一般認為紡車起源于中國,是由繅絲機演變而來。歐洲紡車的起源并不清楚,它們出現的年代較晚,最早記載紡車的年代約是在十四世紀左右。十五世紀,在撒克遜(如今東德一部分)出現了一種經過改進的紡車,燃桿裝在機器上,輪子用腳踏板操縱,這種機器可以同時紡紗和繞線,紡紗者于是可以騰出雙手,減輕勞動力。
8 e; p; U* K0 Q6 A, N4.中國紡車的演進
* q; a# ~' b1 D' i& [3 W中國最原始的紡織工具應為紡磚,它是由石片或陶片所作成的扁圓形的紡輪,中間有一短桿,利用物體回轉的慣性,從事卷繞捻合紗線的工作。 從出土的紡織品中,可以推斷出春秋時期即已有紡車。秦漢時,手搖單錠紡車已廣為使用。 " R' p$ P% u# u
宋代紡車的改良邁向突破性的發展,麻紡大紡車與水運大紡車的出現實際上已具備小型工廠的雛形。在紡織技術上最重要的成就,是紗羅錦鍛等織物的織造方法和提花工藝。棉織業也逐步發展。
$ r F+ j O `同時由于棉織品在南宋躍升為織品的主流,為因應大量需求,只有發展更快速的紡棉紗機器才能解決問題。根據元陶宗儀所著<綴耕錄>記載,宋末松江一地雖種植棉花,但因沒有踏車、椎弓,只能用線弦與竹弧彈紡,效率極低。
6 h5 i. l6 s i: t- R5 v' G元代元楨年間,流落涯州的黃道婆回到故鄉后,有感于從事紡織婦女的辛勞,遂將其所學貢獻,改良舊有的紡織機械成為一套集桿、彈、紡、織的生產工具。此外,她又創造三錠腳踏紡車,可同時紡三根紗。三紡車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在機器紡車出現以前,即便是要找到一個可以同時紡兩根紗的人都非常不容易,三紡車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讓產量增加,而且這遠比歐洲的「珍妮機」還要早上五百年呢。 - a" W7 I$ @0 R6 J; I' \: E K
清代出現的多錠紡紗車,將手工紡織機器的發展推向高峰,對手工紡紗業而言,多錠紡紗車已是提升效率最完備、最快的紡車了。 2 ^8 P/ G/ K5 d. ?1 f
5.紡紗機械化 直到出現工業革命,市場急速成長,生產速度的需求增加后,才出現新的紡紗技術。從公元1738年至1779年的四十年間,紡紗由手工生產轉變成龐大的工業制造。 |: S& p+ L' }2 U } X! z8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