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 a5 y2 k; e/ c. b% f 熨燙整理是用熨斗壓熨織物使之尺寸穩定,外觀平整。據《古器評》記載:“漢熨斗,此器頗與今之熨斗無異,蓋伸帛之器耳?!北砻髦吝t在漢代已普遍將熨斗用于絲綢的平整了。宋徽宗臨摹的唐代張萱《搗練圖》畫卷和河北井陘縣柿莊宋墓壁畫中的熨帛畫像,形象地展示了古代婦女熨燙織物的勞動場面。從這兩幅畫像上看,熨帛需三人合作,其中二人使勁拉挺織物,另一人手持熨斗熨燙織物。古代熨斗多為銅制(也有鐵制),其形如平底小鍋,手柄有金屬柄,也有插裝的木柄,使用時,斗內盛放熾熱火炭,利用熱量傳導,進行熨燙。1966年在長沙楊家嶺西漢墓中出土的熨斗,是現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熨斗,這個熨斗口沿外折,淺腹,高4.2厘米,口徑19.2厘米,底徑11.4厘米,手柄向上翹起,長約13厘米,口沿及手柄上面刻有幾何圖案,熨斗底部有墨寫隸書“張端君熨斗一”字樣。 8 E* w) h- s& `. @4 o( N. e
9 ~8 Y8 _# Z+ M) w 砑光整理為我國古代主要的整理方式之一,是利用大石塊反復碾壓織物,使其獲得平整光潔的外觀。遼寧省朝陽魏營子西周早期燕國墓中發現的20多層絲綢殘片,經分析絲線都呈扁平狀,是經砑光碾壓所致。山東臨淄東周殉人墓中出土的絲綢刺繡殘片,其絹地織物表面平整光滑,幾乎看不出明顯的結構空隙,很有可能也是經過砑光整理的。這兩處發現說明砑光整理在周代即已出現。漢以來,用砑光的方式整理絲綢和麻織物頗為普遍,當時稱砑光為“硟〔zhan展〕”,《說文解字》云:“硟,以石扦繒?!倍斡癫米⒃唬骸俺円阅肟?,今俗之砑?!遍L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塊經砑光處理過的麻布,表面平整富有光澤,表明漢代用這種方式整理織物使其獲得最佳外觀效果的水平是相當高的。元以后,隨著棉紡織業的發展,砑光被廣泛用于棉織物的整理上,據明《天工開物》介紹:碾壓棉織品的石質,宜采用江北性冷質膩者,這樣的石頭碾布時不易發熱,碾的布縷緊密,不松懈。蕪湖的大布店最注重用好碾石,廣東南部是棉布聚集的地方,卻要用很遠地方出產的碾石,一定是由于試過才這樣做的。清代砑光工藝名稱演變為“踹〔chuai揣〕”,踹布業盛極一時,除練染作坊設有踹布工具外,更有專業的踹布房或踏布房。據史載,康熙五十九年(公無1702年),僅蘇州一帶地區從事踹布業的人數就不下萬余;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僅蘇州閶門一帶就有踹坊450余處,□石1.09萬余塊,每坊容匠各數十人不等。當時踹布采取的工藝方式是:將織物卷在木軸上,以磨光石板為承,上壓光滑凹形大石,重可千斤,一人雙足踏于凹口兩端,往來施力踏之,使布質緊薄而有光(《木棉譜》)。這種踹布整理是近代機械軋光整理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