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V( c! ]+ I& X t中國古代絲綢的制造生產技術
: q% R# J: h0 ?8 `' f( g( v6 N) \
8 o7 U: ] s8 J- V中國制造絲綢的技術是非常細致的。生產工序十分復雜。最重要的是繅絲、練絲、穿筘、穿綜、裝造和結花本。 / L `9 q0 N/ Y7 S! O0 J
繅絲
7 q/ o& Q+ J) b8 U+ d6 {這是制造絲綢的頭一道準備工序,是指松解蠶繭和抽引蠶絲。未經處理的蠶絲都附有一定的雜質,主要的是絲膠,如果不適當清除,就不能得到合用的蠶絲,不能使蠶絲顯現出它特有的柔軟細長和光澤的特點。中國從一開始利用蠶絲,就采用一定的松解和抽引的方法。有關松解的工藝,在戰國和兩漢的著作中就已經出現,是把蠶繭放在沸水中煮燙,利用水溫脫膠。后來又進一步總結出必須控制水溫和水中絲膠的濃度,使用文火和適當攙加冷水,防止過熱出現脫膠不勻、絲多疵累的缺點,過冷出現絲頭散揚難于松散的毛病,最好常令煮繭的沸水形如蟹眼。同時注意換湯,換湯過勤會出現蠶絲白而不亮的現象,換湯不勤又會出現蠶絲亮而不白的缺點。抽絲的工藝是用小木棍把已經散開的浮絲從鍋中挑起,幾根合成一縷:細長完整的合成細縷,根數比較少;稍次的斷絲合成粗縷,根數稍多;最次的斷絲合成紡絲,根數更多。南北朝時期以前最細的絲多半是五根合成的,宋代以后多半是三根合成 的。 . y& S- o! `. y4 S
練絲
1 }0 L$ Y: v7 ]* v! K練絲是對蠶絲的進一步處理和漂白。未練的絲叫生絲,已練的絲叫熟絲。練絲的工藝和繅絲相似,是把已抽的蠶絲放進含楝木灰、蜃灰(蛤殼燒的灰)或烏梅汁的水中浸泡。漢以前用溫水,東漢以來用沸水。然后在日光下曝曬。曬干后再浸再洗。這樣,一面利用灰水中的堿性物質和日光的紫外線起漂白作用,提高絲的白潔度;一面利用水溫和灰水或烏梅中的堿性物質或酸性物質繼續脫掉絲上殘存的絲膠,使蠶絲更加柔軟,容易染色。
# Q4 {) b9 Z/ k I" _ n# y穿筘和穿綜
+ M: h# Z" D! p0 b8 s7 h( R5 b+ {筘是織機上的竹筘,綜是織機上的綜桄。穿筘穿綜的目的是使織機上的經線在織造過程中能開出符合絲綢結構設計的梭口。筘是用竹片制成的細長方框,中間有間距相等的竹絲,在古代又叫杼、筬、捆。綜是用木條制成的長方框,中間有一根橫棍,橫棍上下各有一條細線,用絲繩連接橫棍、細線和木框兩邊,繞成互相環結的上下兩個圈套,就是南北朝時期以前所說的“屈繩制經令得開合也”的工具,在古代又叫泛子、翻子。筘只一片;綜的數量不定,最少兩片,最多八片,如果提花最多可增到十六片。穿筘是按照設計要求,把經線分組的穿過每個筘齒。穿綜也是按設計要求,把經線穿在綜里:如果是素織,一根只穿一片,穿在框上的兩個圈套的上套;如果是花織,一根要穿兩片,根據需要,一片穿在圈套的上套,一片穿在圈套的下套。 " r1 m# ]( @( y
裝造和結花本
+ J& m# [1 ^/ J8 E裝造系統和花本是絲綢提花的裝置。
* }7 s; B ~9 F2 q9 I) n* B" C9 L裝造系統也是在漢代就已經有了記載的。凡是提花的織機都有花樓,裝造系統垂直地裝在花樓之上,是由通絲、衢盤、衢絲、綜眼、衢腳組成。通絲又叫大纖;每根通絲都相當于一般織機的一片綜片。綜眼是容納準備提動的經絲的。通絲的數量根據花數循環確定,每根通絲可以分吊二到七根衢絲,就是現代紋織學上所說的“把吊”。
l; x, ]) t1 h- `- T+ R花本是提花絲綢顯花的直接來源,所以叫它“花本”。有花樣花本和花樓花本兩種。 % z A5 b$ J) p( r
花樣花本的編結方法是:在一塊經緯數量相同的方布上畫出準備織造的紋樣,也可以先畫在紙上,再過在布上。用另備的經線,同方布的經線一根接一根重疊地連在一起,再用另備的緯線,按已畫的花紋所占位置和尺寸,置換方布原有的緯線,把原有的經線抽出,用新接的經線代替原來的經線,使花紋重新顯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說的“畫師先畫何等花色于紙上,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算計分寸杪忽而結成之”,就是這個意思。
% R# P$ U' O& O0 t, B; f: d- c花樓花本的編結方法是:把花樣花本的經線和花樓上垂下的同量通絲接在一起,提起花本緯線,帶動通絲,另用比較粗的其他緯線橫穿入通絲之內,就可以把花樣過到花樓之上。 裝造系統和花樓花本是互相配合的,在花樓花本完成以后,牽動花樓花本的經浮線,也就是在花樓花本上顯花的通絲,帶動全部裝造系統,就可以提花了。8 y% V: Q5 J0 b3 ^1 {3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