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紡織廠走出來的詩人:舒婷 20世紀80年代的一次詩歌節,演講結束后,舒婷發現自己無法走出會場。熱情的人們高呼著舒婷的名字,伸出無數只藤蔓般的手臂纏住她。后來談到這件事時,舒婷感嘆道:“那是詩歌的時代?!?font class="jammer">+ y; D: J1 b) k5 ~' \
1978年,還是廈門一家紡織廠普通工人的舒婷,在一本名叫《蘭花圃》的詩刊上發表了一首詩。那是福州馬尾區文化館一本油印的刊物。在福建師范大學工作的文學評論家孫紹振看到這首詩之后激動不已,“我確信,一個新詩的時代終于來了”。/ I6 F- \9 ]( T2 l+ m \* B3 @. u$ \
舒婷的詩帶有一種傾訴性,體現出對自我情感的深層內省,以一種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那些復雜的情感體驗,并將之表達得細膩入微。就這樣,在“感情的引領”下,從《雙桅船》到《會唱歌的鳶尾花》,再到《始祖鳥》,舒婷的創作顯得如此自然,似乎是從心靈的深處流淌而出。
4 E) |, E% | F6 Q 朦朧詩,是文革后中國新文學崛起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當代詩歌發展歷程中最引人矚目的成就。作為朦朧詩群體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無論是最初的備受攻擊,還是后來的大受歡迎,舒婷都是最突出的一員。對于朦朧詩來說,舒婷有著審美典范的意義,其詩作體現了人本主義哲理、女性主義意識和理想主義精神的藝術融合,從而進入了中國詩歌的經典行列。" L6 Z& P- o& I+ J; g' h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熱情而坦誠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 }! f( o4 P- ^- f5 G3 A
舒婷的詩集《雙桅船》,曾獲得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優秀詩集獎。舒婷在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地位是突出的。著名評論家謝冕這樣評價舒婷:“她是新詩潮最早的一位詩人,也是傳統詩潮最后的一位詩人。她是溝,她更是橋,她體現詩的時代分野。把詩從外部世界的隨意泛濫凝聚到人的情感風暴的核心,舒婷可能是一個開始?!?font class="jammer">3 H) b$ S( ^7 s& N1 N
毫無疑問,朦朧詩是一個時代所放射出來的最為奪目的文學光芒。今天,在大學的現代漢語詩歌課堂上,舒婷和她的朦朧詩已經成為經典的代名詞。0 @, K D, c0 s0 g; A2 P# P
除了為大家所熟知的《致橡樹》之外,她還寫出了激發愛國之心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據說當年,當時舒婷在紡織車間工作做女,車間里機器轟鳴,外面下著雨,靈感來了,沖入雨中,寫下此詩。9 P ~; n1 G3 `( o3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