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紡織展覽館:紡織記憶里的城市年輪 & x! n, {7 M. p
石家莊紡織展覽館近日在織音1953園區開放。這座專題博物館收藏著紡織工具與紡織品實物,保存著一座城市紡織產業發展的完整脈絡,記錄著石家莊紡織產業初創、繁榮、轉型的滄桑巨變。! j7 D! c2 V2 A& F) x. x1 O
9 Y& N! ^- H8 D7 P
石家莊紡織展覽館以“紅旗漫卷 解放新聲”“百年傳承 石門錦繡”“織造輝煌 產業史詩”“織夢未來 薪火相傳”“互動研學 文創天地”等主題為脈絡鋪陳。展廳內,織布機、粗砂錠子、紗布樣品……每一樣展品都在無聲地訴說著石家莊紡織人以經緯為筆、汗水為墨,在城市的肌理上,續寫出工業化進程中一段段壯麗的詩篇。4 x- K6 z6 V- \8 ^. _0 N
; Y' e5 n+ U( o
- g& m0 v/ r% x z+ Y- U位于織音1953園區的石家莊紡織展覽館,見證了石家莊紡織業的輝煌與滄桑。
- Z9 H# s5 v M4 g
/ D" }( U5 ^! {6 S5 M; _9 v4 D一6 ~* S8 L' d& m
4 y- A$ ]! l; o! s' P2 p
炎炎夏日,步入展館內,如同翻開一本老相冊,每一張照片都定格著歲月的痕跡,每一頁都寫滿了故事。
a- }( |! K: s! {; M4 M, i4 d. f( m' s5 X2 Y V& c0 H q
走進展覽第一單元,迎面而來的是反映石家莊早期紡織業發展和文化傳承的老照片。
3 x4 U2 _. v3 T6 R1 n
$ l0 D/ Y; x2 P因正太、京漢鐵路的交會帶來了便利的交通,以及華北平原優質棉花產量較大、歷史上地區紡織技術發達等原因,1921年,大興紗廠在石家莊建立。它的建立,不僅帶動了石家莊的經濟發展,更吸引了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他們從四面八方匯聚于此,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追逐夢想。在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大興紗廠的機器轟鳴聲,猶如劃破夜空的號角,開啟了石家莊紡織業的黃金時代。7 L1 J6 ~( `% m! ^1 K: r# W4 Q
& g# x1 M* `" i8 p% V" J, T8 \1948年,以大興紗廠女工閻金芬為原型創作的話劇《紅旗歌》首演,立刻引起轟動,并迅速傳遍大江南北?!都t旗歌》是第一個描寫工人生產生活的劇本,其同名曲也隨著話劇火爆傳唱到全國。展覽通過大興紗廠建筑模型、《紅旗歌》小劇場等精心設計的場景復原,讓觀眾得以窺見20世紀初石家莊紡織業的雛形。5 f- h1 C l; O4 B; c$ C* V
& |2 Z' w. B; v, U/ c
二# d e b0 v# { O! M {
* A+ H; Q' T; l; H4 A; C) r& S走進“百年傳承 石門錦繡”展區,翔實的考古文字與圖片資料、充滿年代感的展品訴說著石家莊源遠流長的紡織歷史。
& Q j; {! p F7 }) h+ U. `. v- N2 C: T K$ }3 D. g
1981年,石家莊正定縣南楊莊村考古發現了距今約6000年前的大量陶器和家蠶蛹模型、石質網墜等文物。石家莊市北焦、市莊、北杜、張營等遺址,都發現過先秦時期的繩紋陶器,證明當時用植物纖維紡成的繩子已經廣泛應用。藁城臺西遺址考古發現的大麻布殘片,證明了商代脫膠技術的進步。唐朝天寶年間,正定生產的貢賦絲織品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生產的孔雀羅、瓜子羅等是享譽全國的絲織佳品。宋代時期的正定是全國紡織業中心之一,明代正定開始引種棉花,清代植桑養蠶依然是正定的一道風景。
* b0 m( o% Y3 F7 ~. J" @7 }+ ?4 w) f+ \: [" z3 b
( }. A+ ~3 h- k1 w" @$ U; C炎炎夏日,游客參觀熱情不減。
. t& ^1 a, x6 K, t; {
L" Y; s/ w$ g$ k0 y三
' W) D# A5 Q% m/ @
- l5 T% e% z! _- n走過千年紡織歷史長河,來到“織造輝煌 產業史詩”展區,這里展示了石家莊作為“紡織之城”的輝煌。
" h( B0 F% a% W4 M' v% l. c3 S' z/ Q! C2 s& W3 v% D4 H6 H1 q+ R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紡織業作為民生基礎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石家莊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棉花資源,成為國家重點布局的棉紡織工業基地。7 R* @1 v! T. H0 M
j0 v; {# q4 H Z
國家“一五”計劃期間,石家莊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1953年,石家莊第一棉紡織廠成立,這是石家莊紡織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正是織音1953中“1953”的由來。6 f" I) p1 C, J2 Z( E# F+ \
) _- @, A* U2 t- D3 @此后,第二棉紡織廠、第三棉紡織廠……第七棉紡廠相繼建成投產,形成了完整的紡織工業體系。短短幾年間,石家莊成為華北最大的紡織工業基地,被譽為“新中國紡織工業的搖籃”。
# B K8 L. V. {* G: e8 v# s3 y7 S' ]3 {: _) Z
石家莊的紡織工業從“一五”開始,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單一生產到全面發展的歷程。1990年,全市共有紡織企業和事業單位110個,從業人員12萬人,紡織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20%,形成了從化纖生產到紡、織、印染以及針織復制、色織、毛紡、絲綢、經緯、服裝鞋帽、紡織機械、紡織器材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紡織工業體系,成為石家莊的支柱行業。 y) H# l8 J3 K4 c+ ]
( E }5 v0 ?; c4 y
一幅幅老照片,記錄著紡織廠內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一排排整齊的紡織機飛速運轉,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機器,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女工們是紡織業的主力軍,她們身著統一的工作服,頭戴工作帽,穿梭在車間里。
: |! x4 z* |; i& ^. K. L' u' y& e F1 A5 ^; G( C
展廳中陳列的A454型粗紗機、梳棉機、織布機等機器,這些“老伙計”曾經支撐起城市經濟命脈。一本本印有石家莊某棉紡織廠名稱的借書證、工作證,訴說著一代石家莊棉紡織工人的芳華。* R7 G. b: b8 x7 Q5 X$ J
! \# U3 H! @8 {' g. Z$ N曾經,成千上萬的棉紡織工人在早高峰的和平路穿梭上班的場景,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活的“勞動之歌”。很多80后、90后的石家莊人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談論紡織廠,這些符號和詞語共同構成了石家莊人的記憶。
7 F" p: \( V0 J. f. Q' g* \9 N! I# o5 E6 j% X
g9 \6 w5 K2 w x6 C展覽館內展出的紡織品樣冊。
0 w- ^; ?% N: }) w7 X7 ~) Z% o8 {" b# _+ k2 }4 [3 E2 f
四
, h% f" _- y6 F9 t& R
% j! b. U6 J! L9 f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傳統紡織業面臨嚴峻挑戰。按照石家莊市紡織基地發展規劃綱要和市委、市政府關于紡織企業發展的要求,2003年石家莊高新區建成了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石家莊常山恒新紡織有限公司,逐步轉型升級、跨越發展,自動化設備取代了人工操作,實現了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6 z. s$ L7 W9 u: W, O( U( d
& s+ q9 o4 g! F# Y, i
2015年,常山股份并購重組北明軟件有限公司,成為現代紡織和信息科技雙主業協同發展的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如今,成為中國棉紡織行業綜合競爭力百強企業、河北省百強企業,綜合排名居全省紡織行業首位。: w* g1 ^0 T. t0 r2 {5 ?/ f. A
- j( r) S2 Y# _五
: |4 u+ I: T$ C2 Z, ^# |8 i4 m1 I: V+ O& u
在互動區,通過人工操作切換的石家莊過去、現在、未來圖片,讓人感受到了時光的穿梭和城市的發展,五彩的絲線展示出紡織工人勞動創造的亮麗顏色,陳列的各種器械、標語凝固了時代的溫度。& Y0 N" a( Q: U/ i4 S
) R, A6 u. |0 h* Q. |! r漫步在展覽館,最讓人感到溫暖的是“紡織人物”的展覽。大屏幕上播放著紡織工人們的口述故事。他們當中有全國勞動模范、技術創新能手,也有默默堅守幾十年的老工人。這些真實的人生軌跡,讓整個展覽有了溫度和靈魂,正是這些普通勞動者的辛勤付出,才鑄就了石家莊“紡織之城”的美譽。7 k1 i5 v8 u% T4 }1 L6 J; E+ R
* |+ `3 j: B1 [7 c& J- Y# @
石家莊紡織展覽館記錄了一個產業的發展,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成長,讓城市記憶有了棲身之所,讓歷史得以傳承,更讓年輕一代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有著厚重的產業根基。
& b. F! o+ N" Q: ^3 _& k+ t* R- k$ H7 S4 Z) ]' F0 ^& o
時代變遷,紡織業留給石家莊的記憶永遠不會消失,那些辛勤勞動、勇于創新的精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始終是推動城市前進的不竭動力。
! d& d& q9 Y) w/ n/ v; I9 ^8 N) N& n6 u( v0 {# c- s V3 W
(石家莊日報): z' Y: S/ ~) _' P5 `# m z) }
3 J3 H+ \* h9 l& Y8 I+ b
% J; `) `1 I3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