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其他] 國家級紡織類非遺:傳統棉紡織技藝

[復制鏈接]
樓主
發表于 2019-7-2 22:29:24 |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傳統棉紡織技藝在2008年以新增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由河北魏縣、肥鄉及新疆伽師縣共同申請。
' M& G# H" I5 {6 F& c
% b# |' L2 X+ G  ]2 z" f$ Q
我國傳統紡織技藝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后,中國紡織業即由麻紡轉為棉紡。到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技術改革的影響下,河北魏縣、肥鄉縣等地的紡織業逐步發展興盛起來,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U/ c9 `1 E6 A1 t: n+ [  f
  河北省魏縣的傳統紡織技術工藝比較繁雜,包括搓花結、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闖杼、綁機、織布等十二道工序。決定紡織布條格、花紋的關鍵工序是經緯色線的設計排列和繒的確定??曈卸摽?、三頁繒、頁繒三種,二頁繒用單梭能織出白布和條紋布,經緯色線的有序排列則能織出多樣的方格布。魏縣廣大婦女經過長時間的生產實踐,創造出了二百余種條格和花紋布的織造樣式。
1 }& x9 y* {# e' Q/ A# t& p8 J  _4 ^  河北省肥鄉縣的織字土布有紡線、拐線、漿線、絡線、經線、刷線、印線、掏繒、闖杼、上機、貼字模等工序,技藝十分獨特??椩鞎r把書法樣模貼在織布機卷布軸下,透過經線可以看到字體樣模,按字體串梭便可織出相應的字樣。除書法外,運用肥鄉縣織字土布技藝還可織出胡椒花、斜紋、魚眼、許狀元拜塔、蝴蝶等圖案。到20世紀60年代,由于機器紡織業的發展,土布生產漸漸衰落下去。目前,老年織造技工相繼去世,青年人不愿學習這門傳統手藝,導致織字土布技藝失傳,保護搶救已刻不容緩。
3 p9 T9 H1 s9 ?7 X4 [$ h  新疆伽師縣維吾爾族傳統手工棉紡織技藝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古老的生產方式現在仍有保留,工藝程序依次為彈花、紡線、拐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織布等。19世紀,伽師縣維吾爾族傳統手工紡織技藝在每個村都有專業戶,生產的棉布深受群眾喜愛。作為新疆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手工紡織技藝反映和表現了西北民族共同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俗,規范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新型服裝面料涌入市場,現代紡織品代替了手工織布,這給維吾爾族傳統手工紡織技藝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導致手工紡織的市場需求減少,手工紡織藝人紛紛轉型改營他業,手工織布專業戶驟減至目前的十余戶?,F有的老織工平均年齡近六十歲,從事紡織已漸漸力不從心,而年輕人又不愿意繼承傳統的手工紡織技藝,維吾爾族傳統手工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急需引起關注。
( I( A( S; `  q" e
, v5 l. z/ i3 t相關傳承人:
& h( r# A' M" b8 |
  
編號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民族
  
  
類別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3-1358
  
  
常張勤
  
  
  
  
1955
  
  
傳統技藝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
  
  
河北省魏縣
  
  
03-1359
  
  
吐爾遜木沙
  
  
  
  
1940
  
  
傳統技藝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伽師縣
  

8 [+ W. G5 s. ]0 b* Y0 N" d0 b) j; W# u+ }+ G- A)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于 2019-7-2 22:59:59 | 只看該作者
傳統棉紡織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于2014年以擴展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
7 }$ {. i& Y3 J; W& a: J) E6 k8 \' Y9 l# q+ @. N" U( N1 Y/ R) ?
1.威縣土布紡織技藝4 D' m" C" `2 A9 p) V
2 G$ `& v# Z/ S$ x/ _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威縣
  R( ?8 s( K2 A% @3 k! ^) I2 o4 ^. s% A
代表性傳承人:
& s' |# k9 L  }$ Y, t3 S7 d) t
  
編號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民族
  
  
類別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5-2798
  
  
陳愛國
  
  
  
  
漢族
  
  
傳統技藝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
  
  
河北省威縣
  

4 R* d/ l3 V. b7 u) n6 n: _5 @: [7 P$ P' S1 T) D% F2 F. N
2.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
6 u" K6 _& [- N
0 v; v( q! E& N1 p
申報地區或單位:四川省德昌縣

/ ^3 L, t# s/ q# J; ^+ S7 ?
代表性傳承人:
  
編號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民族
  
  
類別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5-2800
  
  
李從會
  
  
  
  
傈僳族
  
  
傳統技藝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
  
  
四川省德昌縣

  G+ M: `$ |1 R# m$ O  w+ _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4 #
 樓主| 發表于 2019-7-2 22:50:33 | 只看該作者
3.南通色織土布技藝
* N( c# e: P9 f$ q: ]' u
  k% c; a2 o6 ?0 B. R6 N' n7 B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南通市
# a7 ^& X% t2 Z$ W7 k5 X1 I4 G& S/ h4 W  ( t* k& f% j. j3 `" x0 I
江蘇省南通市,濱江瀕海,氣候濕潤,土壤肥沃,自明代起就是中國著名的棉產區。數百年來,當地農民男耕女織,“家家習為恒業”,史有“木棉花布之產甲諸郡”之稱。
4 g2 g) S$ q( o/ P7 H1 ^8 X6 i3 U) I. G
  19世紀末,南通色織土布以其精湛的手工織造、獨特的工藝印染以及粗厚堅牢、經洗耐著的特性享譽海內外,成為地方一大特產。20世紀初,南通色織土布獲得空前發展。農村專業土布織戶十余萬戶,從業人員達百萬眾,土布年總銷量達1700萬匹。南通成為歷史上繼松江之后全國著名的土布之鄉。
  O- W. {+ o  H( a' E6 x
  南通色織土布技藝采用單錠手搖紡車紡紗,腳踏手投梭木機織造,染色、搖筒、牽經、絡緯、穿綜、嵌筘等工序都保留較原始的方法,傳承了中國古代的手工色織技藝。民間流傳的土布品種多達6大類數百余種,典型土布紋樣有螞蟻、柳條、桂花、金銀絲格、蘆紋系列,以及雙喜、彩格、繡球花、文字類提花錦毯織物。南通海門地區民間至今仍保留著十分罕見的八躡八綜、十二躡十二綜的古老多躡多綜提花織造技術,代表了中國民間色織土布技藝的精華。! S: h2 q8 y* P3 s1 c  l
% B  K, y6 _. e. X% x2 u3 w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3 #
 樓主| 發表于 2019-7-2 22:47:23 | 只看該作者
2.余姚土布制作技藝
1 S7 U$ c4 I, @2 O! \+ ~7 L- n6 B
申報地區或單位:浙江省余姚市6 {0 z4 J  S: _- ~' o. T% q/ U

, S. P+ v2 z/ W- B% ?% e3 x' X余姚曾是全國重要的產棉基地,明徐光啟《農政全書》稱“浙花出余姚”,民國時期浙棉又稱“姚花”。余姚土布自南宋后以此為主要原料,因歷史悠久、工藝細致、花色繁多、實用美觀、用途廣泛而聞名全國。
0 |2 r0 ]2 X" {# U) N. w8 X: d$ _' \9 V4 T0 q/ [2 J6 T0 q
  余姚舊屬紹興(會稽)越地,故余姚土布又史稱“越布”。南宋前余姚土布以麻、葛為原料,《后漢書》載余姚土布(越布)為東漢貢品。余姚一直有著土布的傳統,《余姚六倉志》載“明季清初,服尚布素,平民不論貧富,皆衣粗布,貴族亦不盛飾”。

9 k3 F. V  F2 S9 R
  過去余姚農家姑娘從小就要學習織布,技藝好壞是評價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重要標準。余姚土布式樣品種繁多,傳統制作工藝復雜,分棉加工、紡紗、調紗、染色、漿紗、經布等十多個步驟,五十多道工序,需用到二十多項工具。直至改革開放前,姚北鄉村“家家紡紗織布,村村機杼相聞”。改革開放后,傳統作坊日漸衰微。目前境內從事傳統土布生產的民間作坊已經很少,能夠有效傳承的僅剩下“王桂鳳土布家庭作坊”一家,瀕危狀況嚴重。

' I' h4 Q: ]2 h) I* b8 {6 F
代表性傳承人:
  
編號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民族
  
  
類別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5-2799
  
  
王桂鳳
  
  
  
  
漢族
  
  
傳統技藝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余姚土布制作技藝)
  
  
浙江省余姚市
  

! n- _1 ^+ R+ d- [4 d; S# K- ]& l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2 #
 樓主| 發表于 2019-7-2 22:42:42 | 只看該作者
傳統棉紡織技藝: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余姚土布制作技藝、南通色織土布技藝,于2011年以擴展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
6 R( r. r  k* E" d
; i4 \& c7 C. J+ T  n- Q
1.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4 }  A( L( I: j. n6 W' H8 H/ b: J
' c) Y: L4 e1 K1 X( |# I
申報地區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
! O% j, d3 X7 ^- H. r) w6 l  9 e& O# B9 I8 j2 A. A
  帕拉孜,維吾爾語,意為一種平紋毛織品。用它可以縫做無栽絨地毯、墻圍子、炕圍子、口袋、馬褡子(維語稱“貨爾俊”)。在新疆,有維吾爾族人生產、生活的地方,就可以見到帕拉孜紡織的身影。而這種紡織技藝在拜城縣黑英山鄉比較突出,尤其以該鄉明布拉克村最具代表性。該村約有一半的家庭主婦(一百二十多人),掌握帕拉孜紡織技藝。
5 i& x) F1 v0 p- \+ o- {* e: y& G: X) @, o( J% r2 W4 ~& X
  黑英山鄉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所使用的原料豐富,制品花色品種雖不多,但工藝古老且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其染色原料特殊而少見,有鮮核桃外皮、鮮石榴皮、蒲公英、黑蜀葵、彩色礦石等,所染織物色彩樸素、大方、沉著、自然,而且具有植物汁液的自然氣息。 1 t# \* y0 S. t7 a

( }# L) u* A& M* P: K9 G" `  黑英山鄉的帕拉孜紡織技藝十分特殊,其擇料、上色、成線、紡織等工藝流程,構成一套完整的紡織工藝。由于工業化的不斷沖擊,年老的傳承人相繼去世,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也面臨著瀕危的狀況,亟待為帕熱坦木•吐爾迪等少數技藝精湛的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一個良好的傳承環境。& T& ]5 D' B5 u! V

; W" i/ A9 ?) M: H9 U5 @
9 ?% W5 ]' \& I3 C, l代表性傳承人:
7 y2 r/ u1 b: e. M% F! \: l
/ m: i* g" Y( ]% w# X
  
編號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民族
  
  
類別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4-1878
  
  
帕熱坦木·吐爾迪
  
  
  
  
1965.07
  
  
維吾爾族
  
  
傳統技藝
  
  
Ⅷ-100
  
  
傳統棉紡織技藝(維吾爾族帕拉孜紡織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拜城縣
  
$ q3 ]% Z$ o( L! o( l: _4 O% L

/ U/ p2 r  Z6 ~
回復

使用道具 評分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23 11:2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