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商周、戰國時期衣冠等級制度簡介

[復制鏈接]
樓主
發表于 2014-7-27 18:25:49 |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6 ~: ~6 b& [; F: S1 x
商周、戰國時期衣冠等級制度簡介

. o2 ^. {8 p7 _- u
0 |% P- |! C7 _! t& D
夏商周時期衣冠裝束首次用作“分尊卑、別貴賤”的一種標志,成為統治者維護宗法制度的象征。尤其到了周代,等級尊卑已十分明顯,即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不準肆意僭越。

+ c2 d( _4 [5 h0 c; `, G9 R
這時期的人群大致分為王公、貴族、平民、軍旅、伎樂等階級,雖然并不全面,但了解他們衣著上的差異,可以讓我們對當時的等級制度有個大體認識。

. f2 q' p/ s% Y$ s

9 W3 ~9 H$ T; Q* U
王公
4 O; |4 L/ a4 x8 x) L
周代天子冕服有“十二章”紋,十二章就是十二種圖案,上衣通常只有天子之服才可以十二種圖案俱全,諸侯、卿、大夫及其以下,所用圖案逐級遞減,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兼上,界限分明。并且,王公貴族的禮服常常只有“五采”,即“青、赤、黃、玄、白”五種顏色。而且五色被視為正色,被賦予了祟高的地位。周代的首衣冕冠制,首衣有三等,冕為上,弁次之,冠通稱。據《周禮·夏官·弁師》:“王之五冕皆玄冕,袞衣之冕十二旒,鷩衣之冕九旒……玄衣之冕三旒,每旒皆十二玉,玉用五采相間。三公之冕九旒,每旒九玉?!边@些形制具有嚴格區別,不得僭越。
& s: M6 D! P  Y8 ?) m5 W3 R

9 E- U+ x8 A9 D% I0 N
貴族:鳳鳥踐蛇紋繡(纟秋)衣
1 {+ N) J0 U& z% Q/ `  X. ]# m; a% [' O
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發現的紅棕鳳鳥踐蛇紋繡(纟秋)衣,疊置于一小竹筒中,外系竹簽牌,自名“(纟秋)衣”,是用整塊衣料裁剪而成。全衣僅在整塊衣料上部左右剪開,上部疊成雙袖,下部左右內折成兩襟。兩袖平直,對襟并列,腰身與下擺等寬,即直裾式,凹后領。這件(纟秋)衣是戰國時代首次出現的對襟式凹領平袖直裾禪衣,可能是當時日常所著的夏秋裝便衣之一。這是出土眾多衣袍實物中僅有的對襟新款式。(纟秋)衣衣長45.5 厘米,兩袖平展為52 厘米,袖寬10.7 厘米,腰寬26厘米。(纟秋)衣的面料質地是紅棕色絹,經向密度為68 根/厘米,緯向密度為48 根/厘米。衣緣的紅棕色絹經密為98 根/厘米,緯密為46 根/厘米??椢锉砻嫫秸鉂?,絲線條分較粗,繅制的單絲亦較均勻。紅棕色絹的色澤,可能是用植物茜草素所染得到的絳色。
* v5 b$ P2 P/ P; E0 w' t* V
(纟秋)衣紅棕色絹地上,用彩絲(可見紅棕、金黃、黃綠、深棕、朱紅色)繡線,以鎖繡技法繡出了鳳鳥踐蛇紋為主題的菱形四方連續框架,角上填布七顆聯珠和七角形花,以及勾連云紋等圖案,整個紋飾與其他繡紋相比,真是獨具匠心,自成風格。主題紋是一只張開雙翅的鳳鳥正在啄食一條蛇,腳下另踐一條蛇,以備鳳鳥作再次啄食的佳肴。鳳鳥的形態特征,與其他鳳鳥的線條紋結合塊面紋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別具神韻。這種鳳鳥圖案,正是楚地民俗中特別崇尚的鳳凰的勇武、健美風姿,在器物和絲織品上經常使用的傳統紋樣之一。至于菱框四角七角花的周圍,有七顆圓珠,組成環狀聯珠紋,可能是北斗七星紋的發展。
5 @0 v7 o$ g/ ^- m. ?7 Q; n4 D
  平民

$ C2 {4 @( x; y. U: ^
中國古代有兩大服裝形制,即西周以前流行的上衣下裳;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流行的上下合為一體的深衣。深衣不分男女,而且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可服之,只不過它是士以上階層的常服,百姓的祭祀禮服。深衣的特點是“短勿見膚,長勿被土”,這只能是不事勞作的統治階層的常服。下層勞動者的常服則是“襦”,即短衣。

/ |/ x; k) Y, M" d, K2 j# ^
區別貴賤在頭衣上表現尤為明顯。簡單說,貴族戴冠,平民戴巾。所以冠成為貴族區別平民百姓的標志之一。巾,實際上是一種包頭用的布。另外,平民穿衣不準有紋飾,稱為白衣,只能穿本色衣服,不能施彩,或者用象征卑賤的間色,百姓只能穿麻、毛等編織品。

- K$ {% k/ j/ v2 ^/ k" D7 I, v

# ~/ @" W3 f+ C) L, F0 M
  軍旅

4 \. R+ Q: J$ l0 a3 B/ M% k1 G
商周征戰,戰爭規模不小,用兵動輒萬人,交戰雙方的戰士都要保護自身,故首盔(胄)和甲(鎧)應運而生。

( P% Y. e3 i; j
商周盔帽的形制,主要是為了保護頭部不受箭、刀槍的擊傷而特別設計制作的,將官和士兵所戴還有不同要求。殷盔的式樣是將青銅鑄成薄殼帽狀,面部眼睛處留孔,側面耳部留耳形孔,是為了將官們可以耳聞目見,便于指揮和上馬陣前交戰。兩側耳部上方留有弧形孔,可能是為了減輕盔帽重量和有利于頭部的熱濕交換??斢幸桓~絲鉤下垂至后腦下部,便于將絲質繩帶固定在頜下和頸項處,整個頭盔形制設計非常周到。南京搏物院藏的殷盔的面部,雕刻成獸面紋飾。眼鼻口均留孔,還用鉤雷紋以點綴,顯得威嚴、雄偉。戰國鐵制的兜黎.并沒有殷盔這樣復雜,面部全露,后腦封閉,盔帽頂呈小圓錐形,后腦上部鑿有半環形漏孔紋飾,形制相當壯觀。燕國下都出土的用甲片穿綴連成的活動式盔帽,更具有輕質、靈巧等特點,它是首次發現的甲片式作戰盔帽。商周戎裝中的甲衣,又稱甲鎧,是將士的護身戎裝。除精良武器外,對護身的甲衣制作講究。周代專門設立司甲管理盔甲制作?!吨芏Y·冬官考工記· 函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札),兕甲六屬,合甲(削革里肉,但取其表,合以為甲)五屬”。周代有銅質葉片制甲衣,大多七片為一組,即“七札”形似龜背甲、魚鱗甲片。

. Y: W# a# A* l8 T4 j) V

; d1 h$ l3 Y- w2 u0 }
  伎樂

' |& B( ]; d2 K
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單裙共有二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其形制尚可大體復原。深黃色絹面裙,展開后似同墓出上一柄竹扇形狀,腰部窄,下擺寬。上有兩根絳帶,便于穿著系結。裙面分裁八片縫制,每片的寬度為27 、27 、27.5 、26 、27 、24 、27 、26 厘米。裙面展呈一等腰梯形。裙下擺緣寬為12.5 厘米。兩角上用貼邊加固,穿著經久耐用。這件衣服質地緊密厚實,擺緣寬大,顯示了動與靜結合的英姿。雖然裙面上無織繡花紋,但在深黃素雅色調中,下配寬厚的深紅、土黃等色彩的菱紋錦鑲緣,既華麗,又高雅,真是別具楚國民俗風情。這件深黃錦鑲緣裳裙,可以想見,如果著于歌伎舞女身上,當她們在楚樂編鐘、鼓瑟、竽、管聯奏聲中,作快速旋轉動作時,衣紋更能顯示裙下端彩錦環凌空飛舞,形成倒喇叭狀波浪飛動之美的特殊風采。這種在不平衡中求安定的不斷運動的舞姿,給人有一種瀟灑、飄逸、活潑而健康的形式美感。

, i  F9 z+ N& {; ~
回復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14 00:26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