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送經量計算 在主軸回轉一周,織入一根緯紗的過程中,送經機構送出的經紗量Lj為: Lj=mZ2Z4πD/( Z1Z3Z5)7 W6 ^* u& `9 V' c; V 式中:Lj———每緯送經量,mm;4 z$ G/ f1 I. O& p2 e m———主軸回轉一周過程中棘輪10轉過的齒數;" x$ V0 N8 ~1 W! ]5 M Z1、Z2、Z3、Z4、Z5———分別為棘輪10、蝸桿11、蝸輪12、齒輪13齒數和織軸邊盤齒輪14的齒數或頭數; D———織軸直徑,mm。 如將Z1=60、Z2=3(蝸桿頭數有1、2、3三種,現以3為例),Z3=20、Z4=23、Z5=116代入上式,則得: Lj=0.00156mD 空軸的織軸直徑Dmin=115mm,滿軸的織軸直徑Dmax=595mm。在織軸從滿軸到空軸的變化過程中,為保持每緯送經量Lj不變,主軸回轉一周時間內棘輪轉過的齒數m應逐漸增加,由上式知,m與D之間應成雙曲線關系。 該送經機構(當Z2=3)能滿足織物所要求的最大每緯送經量L′jmax和最小每緯送經量L′jmin0 h4 L5 d5 |; z9 ]& D9 A, u0 k 分別為: L′jmax=Lj=0.00156×mmax×Dmin=1.794(mm) L′jmin=Lj=0.00156×mmin×Dmax=0.186(mm) % X0 S0 q5 C6 C$ m 進而,由上兩式可以計算該送經機構(Z2=3)的可織緯密范圍為(為使計算最大緯密值留有余地,一般高密織物?。幔隇椋罚?,低密織物aj為2%):' p. t. W8 S0 u* ~; v" z Pwmin= 100/{L′jmax(1-aj)}= 100/{1.794×(1-0.02)}=57(根/10cm) Pwmax= 100/{L′jmin(1-aj)}= 100/{0.186×(1-0.07)}=578(根/10cm)/ z! v+ D6 j; |0 v. v 在實際使用中,可改變蝸桿11頭數,以適應不同的織物緯密。' V3 o# L! y! U9 X5 U0 ?7 U Z2=3,粗檔緯密:57~157根/10cm;! \6 E$ U$ j1 _! f+ n3 S ?% O6 Y1 E Y Z2=2,中檔緯密:157~315根/10cm; Z2=1,細檔緯密:315~787根/10cm。) V) F6 i2 k2 j, A 由此可見,外側式送經機構具有比較寬的緯密覆蓋面。9 n1 d$ M( h) _* v9 R; ]2 q' U |
1.經紗放送傳動部分 在經紗20的張力作用下,織軸始終保持著放出經紗的趨勢,但蝸桿11和蝸輪12的自鎖作用阻止了織軸邊盤齒輪14帶動齒輪13轉動,阻止了經紗的自行放出,使經紗保持必需的上機張力。( @1 U. l$ b5 F" m 安裝在織機主軸上的偏心盤1回轉時,帶動外殼2作往復運動,然后通過擺桿3拉動拉桿4,使拉桿上的擋圈5產生往復動程L。擋圈5向左移動時,在走完一段空程Lc之后才與擋塊6接觸,推動著擋塊共同移動了Lx動程(Lx=L-Lc),使三臂桿7的一條臂拉動小拉桿8上升。 V. u% ^4 H. ~) v4 J 小拉桿的上升經雙臂撐桿9、棘爪、棘輪10驅動蝸桿11,對蝸輪12、齒輪13、織軸邊盤齒輪14解鎖,使織軸在經紗張力作用下作逆時針轉動,放出經紗。擋圈5向右移動時,依靠三臂桿7上扭簧的作用,讓三臂桿和雙臂撐桿9復位。 在高經紗張力或一般經紗張力織造時,經紗完全依靠自身的張力從織軸上放出,送經機構僅起著控制經紗放出量的作用。只有在較低張力織造時,才有可能是經紗張力和送經機構的驅動力共同發生作用,即以推拉結合的方式送出經紗。 |
關于我們|手機版|下載說明|促織網
( 京ICP備14010041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6754號 )
GMT+8, 2025-7-18 01:53 , Processed in 0.359375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