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9 P' C$ x% W% s T. }, x' \4 t梳理過程中纖維受力分析
$ D& C. U: h7 \
' @ l7 W* c' h0 V
一、力的類型
0 I1 q" e( i8 ?9 @. U- l
纖維在梳理機上的運動是其受力的結果,為了研究其運動規律,通過分析,纖維集合體在梳理中的受力情況如圖所示。
' z. D5 T6 m i& q" r
纖維在梳理中所受的力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作用在針齒上的力
, }: F8 o: |, n# B# y3 {, `( Y: a1.梳理力R
4 i& a& S/ [* n/ Q$ p# Q
當兩個針面對一束纖維進行梳理時,纖維受到針齒對其的梳理力。梳理力大,則對纖維的梳理、分解效果好,但工藝上也應盡量避免梳理力過大,否則易引起纖維損傷或針布損壞。
- x$ o$ ]* `0 R
2.離心力C
7 X @- Y5 i* [5 j" R# b: A6 L+ e7 v梳理機上多數工藝部件均作回轉運動,轉速愈高,纖維受到的離心力愈大。其值可由經典力學公式計算:
' m4 L; I7 j# ]* kC=Mω2r
4 L& l; ` v& M+ t式中:M———纖維質量;
6 Z0 i0 `0 X [8 O* R) R
ω———工作機件轉速;
5 ^# k/ ^ w6 _9 h4 l
r———工作機件回轉半徑。
! [1 M: }7 ]) t. P! |7 f4 v
在梳理開始階段,纖維多為束狀,質量較大,離心力較大。離心力雖有使被梳理的纖維及其間的雜質脫離針齒的趨勢,但由于纖維間的聯系力、纖維與針齒間的摩擦力存在,正常條件下可抵消離心力的作用,纖維不易脫離針齒。而雜質在纖維開松的情況下,很容易被甩掉。
. q5 i3 P5 V1 s' ]2 _
3.擠壓力S
2 D) Q/ q& n# d梳理是在兩針齒間進行的,而且隔距很小。當纖維層有一定厚度時,纖維間便產生較大的擠壓力S,方向指向針根,使纖維進入針隙,增加針齒對纖維的握持力。
+ ?+ E- j4 n# o0 j$ s8 q
4.彈性反作用力Q
( c! _# Z% v+ U! L' }
當纖維層受到擠壓時,下層纖維會對上層纖維產生彈性反作用力Q,該力方向指向針尖,阻止纖維深入針隙。
) p6 _6 G& X/ C1 Y4 n# v
5.空氣阻力
8 j2 t9 Z! G, H" {6 j
在工作件回轉時,被其握持的纖維總會受到空氣的阻力,其方向與機件運動方向相反,數量級極小,可忽略不計。
c1 ]& }% ]# N# k6.摩擦力F
當纖維在隔距很小的兩回轉針面間受以上諸力作用時,有運動的趨勢,此時纖維會受到針齒阻礙其運動的摩擦力F的作用,摩擦力的方向平行于針面。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纖維與針齒的相對運動。' S2 _& [1 P1 L! y0 w
2.運動條件
如圖所示,切向的梳理力R與法向的合力U(假設U力方向指向針尖時為正值)的合力為T。T與針齒間的夾角β為梳理角,β可能小于90°,也可能大于90°,但恒小于180°。T可分解成為與針齒平行的力Ty及與針齒垂直的力Tx。Ty是使纖維沿針齒移動的力,Tx則是纖維束對針齒的正壓力,摩擦力F的大小與Tx有關,它們可用下式表示:
Tx=Tcos(β-90°),Ty=Tsin(β-90°)
纖維若要沿針齒運動,必須克服纖維與針齒間的摩擦力F,即
Ty=Tsin(β-90°)>F=μTcos(β-90°)
tan(β-90°)>μ=tanφ
β>φ+90°
式中:μ———纖維與針齒間的摩擦系數;
φ———摩擦角。
故當β>90°且β>φ+90°時,才會使纖維沿針齒向針尖移動;而當T的梳理角β<90°且β<90°-φ時,才會使纖維沿針齒向針根移動。
同樣,按上述方法可求得:當(90°-φ)≤β≤(φ+90°)時,纖維被阻留在針齒上,發生上述第③種情況即“自制現象”。
根據以上分析,可將纖維在針齒上可能的運動方式直觀地用圖4-5所示的圓錐空間表示。
①當梳理角β>φ+90°時,處于滑脫區,纖維沿針齒向針尖移動。
②當β<90°-φ時,處于沉降區,纖維沿針齒向針根移動。
③當(90°-φ)≤β≤(φ+90°)時,處于自制區,發生“自制現象”,纖維環繞針齒運動。
/ V# L/ y* p( j w! a6 c6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