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_# T0 U2 i" S F: R1 z優化人才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行業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輸出能力不斷增強。啟動職業技能大賽等選拔人才。推動人才選樹與科技獎勵工作,發現先進,鼓勵創新。紡織科學成就獎、紡織科技創新獎、紡織青年科技獎的推薦與評選工作成功啟動。繼續宣傳學習趙夢桃精神,樹立和培養大國工匠。 ' i1 C6 r5 p! ?& ]5 o(五)豐富價值內涵,強化引領能力 ) j6 r" e7 c2 B- K0 Y, a& C( {! _, z+ `7 m
強化設計與品牌能力。研究發布全產業鏈流行趨勢。舉辦中國國際時裝周、大學生時裝周、各類設計大賽等活動,發掘和培育中國設計力量。繼續推動紡織非遺創新轉化與發展。舉辦紡織工業設計創新論壇、紡織工業文化論壇等活動,探索工業設計驅動產業升級的新可能。持續深化品牌研究、評價、培育和推廣。中國品牌發展國際論壇——紡織服裝行業論壇、中國品牌發展大會等成功舉辦。 9 N, `$ K' G' {+ D4 }$ L$ `, R! l # m) U z7 E, r) s& m加快數字與綠色轉型。圍繞“數字三品”,通過共建服務聯合體等方式,全面推進行業數智化發展。開展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研究,深化診斷、咨詢、培訓等公共服務。企業上云、用數、賦智進程加快,工業互聯網在集群、園區、專業市場廣泛應用。聚焦雙碳目標,強化綠色技術的篩選、試點、推廣,開展綠色纖維認證。舉辦氣候創新時尚峰會等活動,引導企業攜手推進氣候創新行動。持續完善行業社會責任和ESG治理的方法、工具、平臺,發布《紡織企業ESG披露指南》。5 d5 h/ s# B6 Y
& [: `1 {$ Q, G& a9 J
(六)優化產業布局,區域高效聯動* k+ o4 @- c7 {" N: n j: Q* v
強化產業集群建設。深入開展集群調研、培育、服務等工作。舉辦紡織產業集群現代化建設專題研討會等活動,引導各類要素向集群加速集聚,推動集群高端化、特色化發展。在提升傳統集群效能的同時,把握融合創新趨勢,創新優質資源合作模式,加快構筑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具競爭力的新產業集群。 8 ]! ` ?5 h* v/ _- v6 X }* |+ T" E
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對接區域發展戰略,加強與中西部省份政府相關部門的交流合作,打造產業與區域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中國紡聯與貴州工信廳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組織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產業交流、招商推介活動,引導內陸邊疆省份根據資源稟賦承接產業轉移。在新疆成功舉辦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區域合作發展大會、在江蘇灌云召開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工作會議等。& O; ]* O8 ?. q
$ S1 F5 y% @( n3 Y2 \) z在中國紡聯與全行業共同努力下,紡織行業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圍繞科技、時尚、綠色,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產業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景氣水平保持擴張,帶動生產穩步增長。根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調查測算,二季度,行業綜合景氣指數達到63.3%,今年以來持續居于50%以上的擴張區間;1~5月,規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全產業鏈大部分環節實現正增長。內外市場平穩恢復。1~5月,全國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5856億元,同比增長2.0%;網上穿類商品零售額累計同比增長9.0%;紡織品服裝出口額1158.4億美元,同比增長1.4%。行業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1~5月,規上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4%,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7.3%,營業收入利潤率為3%,企業虧損面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聚焦優結構、轉動力,產業持續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投資規??焖僭鲩L。1~5月,紡織業、服裝業、化纖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分別增長13.4%、14.8%和4.7%。 8 y, k# _; o; h$ L i* s- [9 L# ?$ \0 E3 E3 j) ~0 C) b
紡織行業以穩中有進的發展,抵御住各種風險壓力,科技創新步履鏗鏘,產業創新成效顯著;高水平開放全面深化,市場主體活力有效激發;數智化轉型有力落實,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文化創意百花齊放,時尚發展引領風潮。紡織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 N2 e( }/ R; T: m! D* ^* \
) V3 ?- Z" B) n. [7 K& U' [' ~二、在新的結構中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性 ) Q0 b, T# E j# g. r8 A+ o力的效果取決于大小、方向、作用點?!傲Α敝皥獭睘閯?。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放到發展的大趨勢、所處的大環境、演變的大邏輯中思考,在全球競合、市場供求、區域發展的結構之變中把握方向、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a( U2 s L' e+ R2 ^" K0 y5 M
8 w% [9 o. x# G1 P6 {(一)應全球格局之變,在發展與安全的平衡中發力。# B6 ?7 M8 ?4 i9 G2 r( ?
世界之變深化演進。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各種風險仍在累積。多國對美元匯率大幅貶值,沖擊著市場穩定,近期日元兌美元匯率一度達到38年以來新低。地緣政治沖突結構化、整體化、長期化趨勢明顯,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持續延宕,深刻影響全球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全球“大選年”牽動世界“大變局”,極右翼勢力崛起,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加劇逆全球化風險。 Y& t. K9 T# Y# y' k, o
1 o" V* D- c0 h( d
全球產業,全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迸嘤沦|生產力需要統籌安全與發展,在國際競合體系中找到發展方向。' y, D6 B. N% h6 s" H
3 @6 s) [5 C a; M* p
一要適應供應鏈的新調整。世界經濟論壇白皮書《全球重構:重新定義未來全球價值鏈》顯示,92%的跨國企業正在推進制造基地區域化,28%的企業力爭到2030年實現“本地生產、本地供應”。離岸制造、回岸制造、近岸制造、友岸制造廣泛發展。受此影響,2023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在美日歐市場所占的份額較2010年前后的峰值分別下降17.2、26.3和12.8個百分點。同期越南在美國市場、孟加拉國在歐盟市場份額逼近中國?!对焦搽娮訄蟆穲蟮?,2024年前5個月,越南服裝對美出口額達60億美元,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服裝供應國。應對供應鏈調整,鞏固發展優勢,是我們的重要方向。$ b0 L4 d3 K& p+ N# w- [5 G: p
& T( ?4 f. x: I+ S二要應對經貿環境的新變化。2023年貿易限制措施大幅增加,技術貿易壁壘措施4079件,創歷史新高。經貿問題政治化趨勢仍在加劇。今年以來,美國再次使用301調查、加征關稅、限制出口等貿易工具施壓中國;歐洲密集出臺了30多項對華貿易投資限制措施。7月5日起歐盟對我國的純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炒作“產能過?!?,制造“關稅競賽”,一些國家以公平競爭的名義破壞公平競爭,加劇全球生產體系、創新體系的割裂。圍繞安全審查、數據保護、環境政策,新型供應鏈監管體系正在形成。地緣政治正成為常在變量,形成現實壓力。行業科技創新與產業安全面臨新環境。 ' a8 d/ s$ o* W8 c6 e8 g* D: } % t& H% x# |" j/ g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強度和韌性。要把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發展機遇,開拓新興市場,以更開放的姿態推動貿易、投資、產能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 l7 x& \( Z. `# P# K; X # S* n2 @! s' }: J(二)應市場格局之變,在供給與需求的升級中發力。6 @2 Y, C: H% V- d8 y
熱?!癈ity不City”生動表達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就。1978~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高達8.7%,城鎮化率從17.9%提高到66.2%。高速經濟增長與高度社會流動相伴發生,構筑起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形成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縱深。 3 D5 `$ [9 b4 C! j+ w+ \ : j% S" \: w& U. R6 k/ V& s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適應消費升級大勢。共同富裕穩步推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新生活觀、文化觀正在轉化為新時尚觀、消費觀。消費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圈層化特征日益明顯?!?024年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顯示,64%的消費者更看重精神消費。名創優品IP產品在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占比分別達到40%和30%?!八卸虅 憋L行,“禁止蕉綠”熱賣,“為悅己者容”嬗變為“悅己而容”。文化認同、體驗經濟、情緒價值變得日漸重要。瑜伽服、防曬衣、“三坑服飾”,服務生活細節、功能顏值并舉的產品成為新寵。健康消費、綠色消費、場景消費、亞文化消費帶來新的市場機遇。 / {! [ Q4 [. x5 Y) y* a M" Y6 r& e3 B. E+ a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適應多元市場結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區域差別、城鄉差別、收入差別依然較大,基礎型、發展型、改善型、享受型消費并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間的矛盾突出。2023年,我國農村居民衣著消費增加至921元,增幅29.2%,但與城市居民衣著消費1880元相比仍有顯著差距。受外部環境影響,市場存量經濟特征突出,產品同質化、產業內卷化加劇。今年618大促,拼多多、天貓、京東等平臺以低價策略爭奪消費者,全網銷售額5717億元,同比下降6.9%?!捌教妗壁厔莞用黠@,內容電商、直播電商賦能,新興品牌、細分品類涌現。如何推動“白牌”到品牌、網紅到“長紅”的發展是重要課題。+ t. t# I! U) o4 A1 ]4 V* \
$ @' N8 @0 i" o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握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特征與機遇,推動產品升級、技術升級、模式升級、服務升級,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開發高性價比、多功能、高性能、智能化、綠色化的新產品,以高品質供給創造多元化需求;圍繞業態創新、場景創新,完善渠道布局,實現下沉市場、全球市場充分觸達,規模經濟、范圍經濟高效統一。+ a% }4 o. I% X4 S( p
% J+ _ _8 h. o# z% ]; h(三)應區域格局之變,在錯位與補位的聯動中發力。" i% I; P2 k" l2 E; o7 s# _% F) _ P
改革開放以來,從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紡織行業形成以五省一市為主體的生產力布局。南通、寧波、溫州等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至今仍是產業的核心區;2023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全國59個千億縣主要來自這些開放區域,絕大多數以紡織為主導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立足基本盤,鞏固既有優勢,形成引領力。3 _0 B" a+ }& N7 b# n
+ T. L" p. T: }$ N- x, w地區差別大,產業不平衡,是行業的分布現狀,也是發展空間。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以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框架的空間體系。沿江合作、跨省協同,東西互濟、城鄉融合,區域間產業發展協調性不斷提升。伴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政策規劃配套銜接,城市群、都市圈不斷擴容升級。如蘇南蘇北協同中張家港、沭陽等紡織產業集群崛起;杭紹甬一體化發展,構筑起世界紡織集群的新版圖。深中通道的開通,縫合珠江兩岸,形成“6+1”城市群,為大灣區帶來9萬億發展機遇。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全國一盤棋。 Y( s6 K$ O y( Y- A3 S/ a7 }
6 ~2 @) s0 c* }2 T1 |
新時代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序幕正在拉開,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新的變量。5 }, e1 t. |" g' N8 z U
; m! y1 v) u8 X5 k: o4 D地緣政治。新的地緣政治格局構筑新的開放優勢。比如在東北亞關系的演進中,東三省成為向北發展的窗口。2023年,黑吉遼對俄進出口分別同比增長13.5%、71.5%、58.6%。作為亞歐經貿往來的樞紐和向西開放的“前沿”,新疆紡織服裝實現跨越式增長,今年1~5月出口67.7億美元,同比增長36.5%。要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把握機遇,打造全球產業鏈合作新節點。 8 X' E, o; K6 H, _: i) l2 d$ ?4 ^1 K B0 _8 |$ l
生產要素。原料、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比較優勢加速調整。新疆油氣資源當量連續3年居全國首位,寧夏2024年初總裝機量達到3600萬千瓦,能源優勢成為產業轉移的重要考量。煤化工的發展正在為新疆、內蒙、山西等區域帶來原料優勢。依托煤化工,寧夏寧東基地可年產10500噸對位芳綸纖維。數據、算力、綠電等新要素成為西部地區的新機遇。要因地制宜布局產業,將資源優勢、要素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 ]$ x1 h/ a/ n- L% |" U!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