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織網
標題:
近代上海紡織工業發展史
[打印本頁]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09:44
標題:
近代上海紡織工業發展史
下文有錯別字,閱讀者自行甄別,我就不修改喂AI了。
4 C9 Q* Y( ?3 P/ B/ K. l
( J- u6 A1 q1 U3 k9 \1 t( V! j
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為中心,包含江蘇、浙江兩省,是近代我國重 要 的絲 、棉產區,工、農業生產較為發達,近代紡織工業發展最早、最快。1913年棉紡錠占全國總數的90%,毛紡錠占全國總數的21% 縹絲機占全國總數的20%;到1949年,這些份額分別為63%, 7600和8000。促織網。近代中國7個主要紡織工業基地中,上海、無錫、南通3個位于這個地區。上海歷史上屬于江蘇省,1927年起劃為特別市。
! X+ \9 i6 N7 s
+ s. U, o7 q$ i" |# F
第一節 近代上海紡織工業發展史
9 ~4 e8 w' C2 q$ S
上海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
' {: u8 b9 Y+ k, N8 f3 C
% ?. f7 J0 F' e
一、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
% ?7 S7 Q* S' Q w7 W: B
上海地處長江口南岸,是江 海 交 通 的樞紐,腹地廣大,很早就是桑、絲、綢的產銷基地。附近的松江地區,自明代中葉起就是全國最大的棉紡織業中心。1843年11月開埠后,英、美、法諸國以租地形式,在上海劃占了公共租界(開始為英、美租界,后合并)和法租界,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在短短的10年間,進出口貨物總值已遠遠超過廣州,成為西方列強傾銷商品和搜購原料的據點。洋紗、洋布的進口和紡織原料出口,大多經由上海集散。
4 B3 c' J, d$ i
7 l+ L5 D# t. F9 O& Z+ O
最早在上海出現的近代工業企業,由外商創設,是一批直接或間接為擴大 進 出 口 貿易服務的船舶修造廠、出口商品加工廠及主要為外國商人生活需要服務的工廠。19世紀60年代,外商開辦的從事進出口貿易的洋行設立了更多的工廠,其中著名的就有怡和、旗昌、瑞綸等縹絲廠。這是最早出現的近代紡織工廠。1882年英商成立上海電氣公司,為以后紡織工業的能源供應創造了條件。
6 q' U7 h! A% w( ]) z4 }
2 K$ N( r+ i5 R
19世紀60年代初 ,洋 務 運 動興起,洋務派官員陸續在上海建立了一些軍用和民用的近代工業企業,如1865年創辦江南制造局、1889年創設官督商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同時,中國民族資本家創辦的近代工業企業也相繼出現,由船舶修造擴展到包含紡織工業的多種行業。
/ [- P0 Y. @$ E( G
" V! K, d3 p x. [' I2 `1 m2 g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后,上海工業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一方面,根據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外商在中國開辟的通商口岸設廠和輸入機器合法化,英、美、日等國的國際托拉斯組織相繼進入上海開辦工廠;另一方面,一度掌握權力的維新派官員制定了若干有利于發展民族資本工商業的政策,放寬了對私人辦企業的限制,私人設廠掀起了新熱潮。促織網。1909年滬寧鐵路和滬杭甫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和部分通車,1929年和1931年中國航空公司和歐亞航空公司先后成立,國內與國際客運和郵電通暢,更加速了上海工業的發展,使上海成為人口稠密、市場廣闊的工商業、交通、金融業、文化事業的發達地區。這些,都為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0 K5 s3 j \7 ?) h6 V
$ t4 t5 R j. o1 X3 {! v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09:52
二、發展過程
, Z3 n; U3 j3 r3 d- f: \6 I6 F! `. ^. x1 l
近代上海紡織工 業 的 形 成和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
9 a/ c6 I F: M% |( o
! X2 a; D, a) }3 E2 j: A
(一)形成階段 (1861-1922年)
' S% z$ B% K5 F! l/ H
近代上海紡織工業是從縹絲業開始 , 接 著 是棉紡織業迅速發展。1921-1922年出現建廠高潮,除4絲業和棉紡織業已形成相當規模外,針織業、染織業、復制業、印染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并開始出現近代的毛紡、麻紡、絹紡和絲織企業、印染企業。
8 `% D8 c$ W% Y
: t; r$ D* E9 E( F
上海是我國的東方門戶。1854^1858年的5年間,經上海出口的生 絲 共 3 3. 55萬余件(折合2萬余噸)。1861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創辦的紡絲局,是外商在我國開設的第一家機器緞絲廠,有縹絲機100臺。由于離蠶繭產區遠,鐵路尚未興建,烘繭法未應用,蠶繭供應得不到保證等原因,于1866年歇業。第二家縹絲廠1866年由法商試辦,只有綴絲機10臺,開工幾個月即停工。1878年美商創辦旗昌絲廠,有縹絲機50臺,兩年后擴大到200臺。1882年英商怡和絲廠和公平絲廠開辦,兩廠共有縹絲機304臺。1881年絲商黃佐卿創辦公和永機器縹絲廠(亦稱昌記絲廠),有縹絲機100臺,1887年以后擴充到900臺。1884-1885年,上海紳商相繼舉辦了坤記、裕慎、延昌、正和、綸華、源昌等6家機器縹絲廠。到1894年,上海有機器縹絲廠12家,縹絲機4000余臺,年產絲4400擔,已形成相當規模。1912年上??~絲廠增至48家,有縹絲機1. 37萬臺。
. J' I6 k3 V# K& ^
5 N5 z! {* Y( Q2 p, l
1878年10月,清政府北洋大臣李 鴻 章 接 受彭汝瓊建議,創辦上海機器織布局,歷經12年的周折,于1889年12月試車廠第二年正式投產,規模為紗錠3. 5萬枚、布機530臺,是上海第一家近代棉紡織廠。1891年上海道龔照緩創辦華新紡織總局。1893年上海機器織布局失火被焚,后在廢墟上重建華盛紡織總廠,1894年9月投產。1894, 1895兩年,裕源、裕晉、大純等3個紗廠相繼投產。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美商鴻源紗廠,德商瑞記紗廠,英商老公茂紗廠、怡和紗廠相繼投產。其后,日商又收買華資裕晉和大純紗廠,于1908年合并為上海紡織股份公司。1911年日商內外棉股份公司在滬設內外棉第三廠。至1913年,上海共有紗錠48萬余枚,其中華商14. 19萬枚、外商33. 89萬枚。
# |9 ?6 H* ~5 A: [6 Q6 c
# M: Z7 A9 Q/ E5 s* ?' r9 S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無暇東顧;1919年五四 運動 激 起 了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抵制日貨的熱潮,這些都給民族資本家以發展紡織工業的良機。1914-1922年,德大、申新、鴻裕、溥益、厚生、寶成、統益、恒大、永安、永豫、大中華、鴻章等一批華資紗廠陸續建成投產。其間,日商也伺機發展,在上海收買、兼并外資及華資紗廠,同時建立新廠,開設了日華、大康、豐田、裕豐、公大等紗廠。至1922年底,上海共有紗錠175萬余枚、布機1. 29萬余臺,其中華商為77. 31萬余枚、6140臺,日商為71. 95萬余枚、3969臺,英商為25. 78萬余枚、2800臺。這時,上海已成為我國近代棉紡織工業發展最為集中的城市。1917年華商紗廠成立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1920年成立上海紗布交易所,而日商在1918年就成立了花紗布交易所。
5 _8 B" i0 F( g$ f
3 S; K; ]6 R/ X3 D! ^9 b3 E j* N
近代針棉 復 制 加 工業開始于19世紀末。1896年吳季英創辦我國第一家近代針織廠—云章襪衫廠,資本5萬兩。1902年由徐潤接辦,改名景綸衫襪廠。1916年謝梓南創辦中華第一針織廠,有襪機210臺,是當時上海最大的針織廠,產品用菊花牌商標。1919年華商襪業公會成立,有會員50余家,標志著上海針織業中的襪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其時,襪業中也包含部分針織衫業,如1919年錦華襪廠開創了用四股線織羊毛衫。同年,振豐棉織廠首次選用日本式湯姆金針織機。1920年日商亦在上海建立康泰絨布股份公司(現為上海針織廠),生產衛生衫、汗衫等針織品。上海最早的毛巾廠是1900年由張藝新、沈毓慶等在川沙縣城廂創辦的經記毛巾廠,規模為毛巾木機30臺。1916年原生產燭芯的三友實業社改組為三友實業社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研制毛巾。翌年三角牌毛巾上市。該社于1922年試制成功獨幅被單后,被單業開始興起。上海第一家木紗團廠是1912年由潘厚生創辦的誠豐木線廠,不久歇業出盤。1915年王和馨、王寶全創辦上海第一家手帕廠— 源昌手帕廠。
( F& t6 ~ a) e* j' [( r/ n
0 ]* `0 N* C1 w0 f
上海的染織業,起始大都是手工作坊,后來逐步采用新技術 和 動 力機 器。1912年諸文綺創辦啟明染織廠,首先采用棉紗絲光新技術,專染各色絲光紗線,并制織線呢和府綢。同年,葉鴻英、蘇綺尚、顧馨一開辦的榮大染織廠,是上海第一家色織廠,主要生產愛國布。1919年王啟宇、崔福莊等開設上海第一家近代染織廠— 達豐染織廠新廠,開始漂染色布。同年,上海染織業同業公會成立,標志著染織業已形成一定規模。
0 R! i$ t6 h+ n( Z8 @* |" X
! y! b. G1 A l6 d: M8 o3 S8 f
上海第一家毛紡織廠是1909年由鄭孝青等人籌設的日 暉織 呢 商 廠,因產品不敵洋貨,翌年停歇。后由沈聯芳等人承租,創辦中國第一毛絨紡織廠。該廠生產的火車牌絨線,是上海最早生產的國產絨線,銷路甚暢。1919年方九霞銀樓經理李安綏創辦中國維一毛絨紡織廠,1921年生產粗紡絨線,但因品質差無法上市。1921年陳吉卿創辦華福制帽廠,首創機制呢帽。
2 O6 C" a/ P- W" k- m$ a
2 t1 W5 E; U/ q- S! N
上海第一家黃麻紡織廠是 1915年英商怡和紗廠將原在香港的黃麻紡織設備遷來上海后成立的,到30年代中期擴大為黃麻紡錠2420枚,麻布織機114臺,麻袋織機25臺。1916年日商創辦東亞制麻股份公司,生產麻袋、麻線及打包麻布,有黃麻紡錠3040枚,麻布織機63臺,麻袋織機85臺。
* P, D7 [7 F* [' g0 _
9 ]2 ~9 n |0 p4 {" R
上海第一家絹紡 廠是 19 02年英商創辦的怡和絹絲廠,有絹紡錠2100枚。不久因營業不振而倒閉,其設備售給日商鐘淵公司。1906年中日合資創辦上海制造絹絲股份公司,擁有絹紡錠5100枚。1908年華股退出。1925年改為鐘淵公大三廠。
- U% s+ `, H4 S0 H' X% I# t/ U: k
- O: z& N! U& j; {& s' N
絲織業開始由手工逐步采用動力機器。1915年綢商沈華 卿 創 設 上海第一家電機織綢廠— 肇新綢廠,引進全鐵織機9臺。1916年綢商陳得欽開設物華綢廠,置織機76臺,生產物華葛。1920年絲商莫筋清開設美亞綢廠,置電力織機12臺。1919年欽英齋創設中國機器印花廠,最先采用新法印制綢緞。同年,中日合資開辦大昌精練染色整理廠(現為上海第一綢緞練染廠)。1920年老正和染坊首先使用鍋爐蒸汽和整理機械,綢緞練染業由手工操作進入半機器半手工操作。至1922年,上海已開設大型電機絲織廠12家,電力絲織機990臺。
/ ]5 D8 |! l5 p" O
1 O1 v9 I/ a* X* j
隨著近代紡織業的發展,紡機紡器業也開始萌芽。首先是4絲機的制造。由于縹絲 機 笨重,運費昂貴,進口不合算,從1887年開始,董秋根創辦的永昌機器廠即開始仿制全套縹絲機,同時還制造絲廠用的小馬力蒸汽機。1913年上海已有縹絲機制造廠10家,除管子等零件外,縹絲機進口完全停止,改由國內制造供應。1919年留學日本歸來的宋鎮洋,創制雙宮絲縹絲機。1921年上海始有雙宮絲廠。
: Q$ L) z" C# { O. z( b
- P1 w+ R$ @* V, p# T6 {
當時蠶業教育也開始萌芽。1903年,青年時代的史量才 (24歲)在高昌廟創辦私立女子蠶業學校,自任校長和教員。1910年該校歸并官辦。1912年遷蘇州滸墅關,改名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
3 @% l7 H* T0 C3 H
1 M$ h* C0 m1 h! w% v4 U$ U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09:55
(二)發 展 階段 (1923^ 1931年)
7 Z. U+ a5 u! I$ U7 G- V( A- L
棉紡織業繼續發展,針織業、印染 業 、 絲 織業逐步形成相當規模,復制、毛紡、紡機、紡器等業也有發展。
& q: s1 F9 M* E- d# L" f+ T, k. a/ l
, ]" L3 F* F2 `
第一次世界大 戰 結 束 后,日本繼續在上海新建和擴建紗廠。華商紗廠在此期間雖有發展,但市場蕭條,產品銷售困難,1922年底華商紗廠聯合會曾決定三個月內停產1/4紗錠。促織網。從1922-1931年的10年內,華商新建廠15家,舊廠增設8家,收買日資、英資各1家,共25家;而舊廠被改組19家,停工11家,被債權人接管5家,出售17家,共52家。至1931年底,上海共有紗錠249萬余枚,附設布機2.42萬臺。其中華商紗廠共有紗錠106.69萬余枚、占全市總數的4300,附設布機7864臺、占全市總數的32%;日商紗錠125. 31萬余枚、占全市總數的50寫,附設布機1. 36萬余臺、占全市總數的57%;其余為英商紗錠17.%萬枚、占全市總數的700,附設布機2691臺、占全市總數的n%。隨著紡織業的發展,洋紗進口劇減,如以1913年為10000,則1920^-1922年平均為27.6%, 1929-1931年平均為1.2%。洋布進口,除染色布、印花布有增長外,總量也下降。
. U8 r; I8 ~8 W: A
9 C- i2 |" [2 \) m! m
民族資本在競爭中逐步形成幾個企業集團。① 申 新 紡 織股份無限公司。1915年10月成立,之后申新紡織一廠投產,至1932年底發展到9個紡織廠,共有紗錠56. 72萬余枚、布機5357臺,其中7個廠都集中在上海。②永安紡織公司。1921年成立,次年永安紡織一廠投產,至1933年已發展到5個紡織廠、紗錠25萬枚。③恒豐紗廠第一、第二、第三廠及有關的華豐紗廠、大中華紗廠,至1931年紗錠發展到10多萬枚。
/ i* t: V$ s8 H. ^2 {2 x
9 A; p' I8 d4 Q4 |0 ?, i
1927年華商襪業公會改組,成立針織同業公會,共有 20 0余 家針織廠參加。
/ i7 P; k+ h/ {0 D; X) D
' L( y$ w" U) s8 a4 n$ n0 u
染織業發展較快。1920-1925年,通和、三新、鴻新、流洲等染織廠開業。 19 24 年 啟明染織廠的周景胡首創色織打樣機。1926年鴻新染織廠率先使用全鐵上投梭織機。印染業也有相應發展。1925年英商開辦綸昌印染廠。德商為推銷陰丹士林染料,在技術上給國內廠家協助,華商競相訂購染色機,先后開辦了仁豐、一達、光中等印染廠。1927年達豐印染廠增置四套色印花機1臺,國產機印花布從此問世。至1931年,上海有染整廠30余家,印花廠6家,開始形成規模。隨著染印業的發展,生產硫化染料的大中、中孚等6家染料廠開工,日產硫化染料600余擔。
* k9 R% y0 t8 @! {/ r. E
b( q$ T7 Q$ t$ [
復制業繼續發 展 , 并 出現新的產品。1925年浙江人顧海藩創辦德龍緊寬織物廠,生產金龍牌寬緊帶。1929年羅立群創辦中國飛綸制線廠,資本2000兩,生產飛輪牌木紗團。1930年胡振家集資3000元創辦榮豐刺繡線廠(1939年改稱榮豐線廠),首創國產閃色繡花線。
6 [8 V. i9 I7 T$ L) z; |. @
) J- q7 o5 a$ ^8 |. r
毛紡織業穩步成長。1928年曾任開灤煤礦礦務局買辦的劉鴻生,買下了中國毛絨紡 織 廠(原日暉織呢商廠),移地浦東周家渡,成立章華毛絨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于1930年8月投產,生產軍服呢。1931年陸文韶、陳賢本創辦達隆呢絨廠,首先用進口毛紗生產嘩嘰、華達呢等精紡呢絨。1923年中國維一毛絨紡織廠將庫存粗紡毛絨制織蝴蝶牌素色駱駝絨獲得成功,其它駝絨廠群起仿效。到1930年,上海有駝絨廠13家,駝絨織機超過100臺,年產約300萬碼,產品花色也由素色發展到彩條、水浪紋等。由于國產駝絨質優價廉,花色及時變換,逐漸將外貨駝絨擠出了中國市場。
( ?" c% O% w# B( m
( c" d& a- W) N9 J# n# I
絲織業逐漸形成相當規模。 19 24 - 1927年,新開辦的近代絲織廠12家,除兩個廠歸并他廠外,至1927年,共有絲織廠22家、電力絲織機1632臺。1928^1931年,小型絲織廠風起云涌,新開設475家,擁有電力絲織機3769臺,其中10臺以下的353家。小廠盛行的原因,是由于1926年解決了人造絲與棉紗交織的線娣以及人造絲織品明華葛的上漿方法,產品得以大量生產,成本降低,銷路擴大。美亞織綢廠自從1921年春由留美歸國的蔡聲白任經理后,至1931年底發展了10個分廠,擁有絲織機927臺,職工2368人,年產綢緞19萬余匹。
4 X# l8 F7 d" [- f+ \! Y! i7 F- G
! h+ k$ y6 ?) n1 v
1925年 9月,民族資本家朱節香集資創辦中孚絹絲廠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絹紡錠 1 500枚。
7 W* I) ^$ C' k3 g
" D) r3 H/ ~! \: R
這 一 階 段,紡機修配及制造業也有很大發展。寰球廠于1929年開始仿造新式繳絲機,設計出了適用于我國的5緒座I機和復A機以及檢驗絲質的黑板機,A出的絲可與日絲媲美。電力織綢機的制造也因織綢業的繁榮而獲得發展,有寰球式、光達式、合昌式、物華式、明華式等。寰球廠還著手改進提花機,由上口式改為中口式,改用雙跳龍頭,可提高車速,為絲綢廠所稱道,稱為“寰球龍頭”。該廠還改進了鐵木力織機,采用重田式的卷取部和津田式的送經部,當時稱為津重式,即寰球的新式力織機。以后又將單梭改為多梭箱,如單面雙梭、單面四梭、雙面雙梭等,此種綢機多為各地新辦著名綢廠采用。此外,中國鐵工廠于1930年仿造出絲織并線車。華勝廠于1927年相繼仿制出B字電力襪機、K字電力襪機,求興廠仿制出湯姆金針織機,錦昌機器廠仿制出漿紗機。興鴻昌機器廠在仿制出阿尼林機及其它印染機后,在修造印染機配件及調整印染機器工程的基礎上逐步向印染機制造專業化生產發展。
" i, W$ c4 w% ^# S' s
9 T6 ?5 P0 ]7 L
紡織器材業都是小廠、小作坊,設備簡陋,以手工操作為主,生產技術十分落后 , 原 材料依賴進口。促織網。1927年胡逸生、陳清培合資創辦源來東記梭子廠,1935年張東財創辦大中華梭子廠,1928年陳鹿巖集資創辦緯昌鋼絲綜廠,1930年陶善庚、楊誠祥分別開設中國、天華鋼箱廠。當時制箱所需材料均須向日本購買,直到1939年周錦標、王君樂、王一明等人設法取得了制箱機器圖樣后,我國才能自制箱片。1930年王有山、王有志創立玉新記紡織用品綜架廠,同年胡良緣創辦精勤紡織機械用品制造廠。
. O" ?3 m- m5 k
2 B9 X% r6 r h& P, P
這時,學術活動比較活躍,1930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紡織學會。
5 |2 x! k) n1 D- Q6 R+ V
9 G/ f1 \# D" T* `7 } ^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10:00
(三)緩慢發展階段 (1932-1936年)
0 h$ n7 ]/ Z% B+ ~" M& e
1931年日本侵略我國東北,湖南、湖 北 等八 省 又遭受水災。1932年 “一 ·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上海棉紡織業停滯不前,而日商紗廠卻不斷擴大。此階段針織業、色織業、毛紡業繼續發展,印染業形成相當規模,紡機制造業開始形成體系。
6 x& B, }6 u. g0 Z
3 ~2 F( |* u. r! }% e
民族棉紡織業處于艱苦階段,特別是日商紗廠跌價傾銷使華商 紗 廠 陷 入困境,經營虧損,借債度日。1933年4月,華商紗廠因業務蕭條,決議減工。1935年6月底,華商紗廠有全部停工或減工的。1934 -1937年,華商每年下半年停工有高達7周以上的,開工率不到80%。在此期間,僅在崇明、嘉定(當時屬江蘇省)各新開1家規模不大的紗廠。1936年上海共有紗錠266. 71萬余枚,附設布機3萬余臺。其中華商紗錠111. 44萬余枚、占41.800,附設布機8754臺、占29.200;日商133. 14萬余枚、占49.9%,布機1. 72萬余臺、占57.8%;英商紗錠22. 13萬余枚、占8.3%,布機4021臺、占13.4%。
" K' V& l/ @8 ^+ C5 W/ H
& `; A+ {# a' _; k: ~
針織業在提倡國貨聲中繼續發展。1937年1月,景福衫 襪 織造 廠 創辦,生產飛馬牌汗衫背心、衛生衫褲。
- T2 A2 C {6 S/ l
7 _, ?3 K0 ~6 U: H5 Q4 d' ] E/ Q
色織業有新發 展 。 由 于東南亞和國內市場需要,隆昌、大來、勤工、久安、天益、鼎新、裕成、久章、恒新等染織廠相繼開辦。鴻新染織廠于30年代初從日本采辦平野式四梭箱格子布機,代替鐵木織機,并添置了1400針大提花龍頭。1936年流洲染織廠從日本引進雙羅拉花式捻線機,色織布開始有了毛巾結子線產品。民族色織工業的發展,改變了意大利、日本等外國貨稱霸中國市場的局面,并使部分產品如老條府綢、夾絲男女線呢、絨布等打入東南亞和港澳市場。
0 ^) Y. m5 B: _3 y1 \+ R7 b
+ v/ j y4 t- U5 ~8 G, \
毛巾被單 業 有 新 發展。1931-1937年,新創辦民光、錦樂等毛巾被單廠52家,川沙縣增設源康祥、永和等毛巾廠25家。產品銷路日益旺盛。1936年上海月平均銷售毛巾10萬打、被單8. 5萬條、毛巾被9. 5萬條,不僅暢銷內地,還遠銷南洋。這一時期,毛巾被單業中亦有衰敗的。如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規模較大的華利毛巾廠因與東北客商產銷中斷,6個工場全部倒閉;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三友實業社引翔港制造廠被日軍全部燒毀。1933年成立上海市制造手帕業同業公會。同年,國產織造手帕在漢陽工業廠首創成功。1934年上海第一家圍巾專業廠— 榮記染織廠開工,翌年梭織國產圍巾首創成功。1937年上海首家專業絨毯廠— 和豐織造廠開業,商標為禾豐牌。
4 Q2 ~$ g6 K4 u$ o
. @1 U2 x9 ]- x2 Y' g$ j
線帶行業大發展。到 1936年,制線業發 展到 30 多家,織帶業發展到100多家。
$ T0 z7 I3 l, g; B; K. o
6 e" {/ [/ T, Q! R2 I m% X" [
印染業有新發展。日商在 1931-1934年相繼設立了9家印染廠 (場),其中以內 外 棉 公司第二加工場(現上海第一印染廠)規模最大,具有漂練、染色、印花能力,日產1萬匹,號稱遠東第一。當時華商大多生產色布,花布除舶來品外,基本上為英商綸昌印染廠的產品所壟斷。隨國內消費量的增加,華商永安、新光、新豐、永新等廠相繼開辦。到1937年抗戰前夕,上海的機器印染業已具相當規模,年產能力4. 5億米以上,其產量為全國的80%。
; j; g7 o+ `3 [3 U9 q$ K9 N
$ U$ W% Z' A7 o) X4 [+ g
毛紡織業由于盛行絨線編結服裝衫褲,市場不斷擴大,開設了一批精紡絨線廠。1934 年英商密豐絨線廠投產,置絨線綻8000枚,生產蜜蜂牌絨線;英商怡和紗廠也設立毛紡部,生產各種編結和針織毛絨線。華商安樂染織廠設立毛紡部,生產雙手牌、英雄牌絨線;上海毛絨廠生產小因牌絨線;1935年又有中國毛絨廠生產皇后牌絨線,由此出現中外絨線廠商的競爭。達隆呢絨廠利用1932年“一·二八”事變對市民的影響,采用“一·二八”為商標推銷其精紡呢絨產品。同時,章華毛紡廠也采用“九一八”為商標推銷薄嘩嘰。1937年章華廠發展到精紡錠4000枚,織機130臺。
2 S! g% G6 i9 q% G5 } ]+ v* v7 c
, i$ A& n3 ^+ h
30年代初,絲織業不景氣。美 亞 織 綢 廠于1933年聯合 10家綢廠、2家綢莊和紋制、染練、經緯各廠,合并改組為美亞織綢廠股份有限公司。美亞第十織綢廠于1936年經批準為“關棧廠”(即保稅工廠),由海關派員稽核,人造絲進口和綢匹出口都豁免關稅(八一三事變中被日軍炮火摧毀)。在此期間,絲綢印花開始發展。美亞綢廠附設印花廠。此外,還有辛豐、中國、天孫、新國民、宏祥、五豐等絲綢印花廠開辦。其中,以辛豐織印綢廠規模最大,號稱絲綢“印花大王”o 1936年起,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已消除,農業豐收,農民購買力增加,再加上日本人造絲大量涌入我國,上海的絲織廠一度多達526家、織機7376臺。1937年1-7月,總產量88. 6萬余匹,達到高峰。
/ U0 W2 j$ I4 V
. O+ q; S% L; K O/ e* ]; w6 h6 L
縹絲業受 到 世 界 經濟危機的打擊,從1932年開始,13/15條分白廠絲每擔跌進千元大關。1933年最高價920元、最低價580元,1934年又跌至460元,直到1935年6月以后,美國需要量增加,絲價回升至700元以上,縹絲業才稍有起色。1936年外銷轉旺。1931年上海有縹絲廠70家、縹絲機1. 83萬余臺,1934年降至35家、8270臺,1936年又升至49家、1. 11萬余臺。
% _7 e( U' u6 R& m7 T4 |* d
& V2 s+ Q, O- _9 C. h
絹紡 業 有 一 定發展。到 1936年,中孚絹絲廠擴大到絹紡錠4000枚,并添置細絲紡錠420枚。
7 @0 \5 K+ R. }5 O3 w7 U7 t
8 E3 O1 F1 Q0 F( A6 Q6 }
到 1 93 7年抗戰前夕,紡機制造業已有大小企業 570家,形成具有一定生產能力、品種齊全的絲織機制造業和針織機制造業。有的廠對一些國外先進機器已經具有仿造能力,但未得到國內使用廠家的信任,產品未能推廣。如大隆機器廠已能制造整套棉紡機器,供應業務聯系密切的紗廠,但未能成批生產。
2 J8 F3 O7 ?" V. D6 e0 @& u P
/ K; f8 o! P3 {, v/ C4 S% @4 ]1 z
1935年棉業統制會與中央研究 院 合 辦 棉紡織染實驗館,成為我國最早的紡織科研機構??箲鹌陂g該館遷往內地。
# e' H y9 E: Y
, G3 U) g; m5 m1 _8 x# n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10:08
(四)抗日戰爭階段 ( 193 7- 1945年)
' S; q, E& Z* {, d! q
抗日戰爭前期 (1937-1941年),日軍 尚 未 進 入上海全部租界,“孤島”畸形繁榮,租界區內紡織各行業都有發展。1941年底日軍進入全部租界,加之海道封鎖,與國外交通斷絕,使紡織工業陷于困境。
" X. u* D# H) x6 B
7 P# p1 I& I1 c( S- L
1937年八一三事 變 , 日 軍進攻上海,除蘇州河以南的租界外,其它地區包括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均告淪陷。當時處在戰區的上海22家民營紗廠,都有程度不同的破壞。僅據滬西、吳淞的7個廠統計,毀損紗錠27. 54萬余枚、布機3102臺,分別占上海華商紗廠原有設備數的25%和3500。上海淪陷后,租界以外的華商紗廠均被日軍“軍管理”,由日商紗廠經營,備受掠奪。上海租界內的9家華商紗廠,受租界庇護,一面加班生產,一面添機擴充。此外,租界內又新開10家紗廠。由于棉花與棉紗的比價日趨上升,因而紗廠利潤較高。申新二廠、九廠和永安三廠,1937^1941年5年內帳面盈利,按價折合黃金各為4. 63萬兩、13. 35萬兩和7. 2萬兩。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占上海全部租界,華商紗廠只有極少部分開工,原被“軍管理”的各廠雖經“發還”,也因原棉、電力統制,大部陷于停頓狀態。不少大型廠化整為零,到郊區以至蘇南開設300。錠以下小廠。據市區和嘉定、寶山、川沙、南匯等的不完全統計,1943年至抗戰勝利前夕,小型紗廠開辦不下30家。日軍崩潰前夕,軍事失利,物資枯竭,動員工廠“獻鐵”,上海日商紗廠被拆毀紗錠近50萬枚、布機近2000臺。
1 `/ J! `! i! O+ |
$ l/ w6 R" A& Z/ H' v0 u
色織業在抗戰前期因國內大后方和東南亞市場需要,一時畸形發展。這時 期上 海 較 有規模的色織廠共200余家,織機近萬臺。許多廠在競爭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鴻新、流洲等廠以生產結子線產品領先,勤工、中國三新新記實業社等廠以生產絨布取勝,經昌、大來、久章等廠以生產男女線呢見長,大明信、天益等廠以生產府綢聞名。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因紗布被統制,色織業只得被迫停產,甚至倒閉。
/ v+ o5 L7 G' Y9 E; [. T) D: R5 {9 k
7 Q( l/ B: L& X% n! F
巾被業在抗戰前期畸形發展。毛巾、被單 銷 售 市 場活躍,出口數量陡增。商業資本家將資本投向工業,新增毛巾被單廠24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萃眾、中原、太平洋、大統、亞洲等廠。產品出口數量較戰前的1936年猛增1倍以上。1937 ^-1941年,共輸出毛巾972. 2萬打、被單99. 95萬條。1942年巾被業已從生產毛巾、被單發展到生產圍巾、臺布、絨毯、線毯等產品??箲鸷笃谟捎诩啿冀y制等原因,全業又趨萎縮。
$ [7 h9 J: V# q M! _: t* r# q- o
1941年孫全峰創辦中國機織膠布水管廠,自行設計 水 龍 帶 織機,再次試制國產水龍帶成功。榮豐線廠為適應制衣業需要,試制成功60^-80支精梳絲光寶塔線,經新光內衣染織廠試用,縫紉效果較好。
0 o0 L# Q+ A$ c. a
/ ]8 |+ Q P$ j) A: x+ g
毛紡織業在抗戰 前 期 畸 形發展。1938年章華毛紡廠購置精紡錠2000枚,在租界內設立章華二廠和三廠。同年,還有寅豐、協新、元豐等3家精紡呢絨廠設立。在此期間,還興辦了大業、大陸、潤豐、大成、華美、華綸、兄弟、老恒昌等一批單一的毛紡廠、毛織廠和毛染整廠,形成了近代精梳毛紡織業的相當規模。同時,駝絨專業又創辦了精益、新華、景新等10多家駝絨廠。1939年上海毛織工人創造了長毛絨織機,采用雙股26支粗毛線織制長毛絨。
& C2 f/ i+ K/ y7 U& K! P# _
& l$ x# C+ J% _' h# n* ~$ o
1940年華昌、海龍、大華等一批長毛絨專業廠相繼誕生。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進口原料來源斷絕,絨線廠被迫停工;精紡廠利用庫存原料維持部分生產;有的廠改變生產方向,利用國毛生產海力斯、制服呢、女式呢等粗紡產品。此時,由于進口呢絨來源斷絕,而市場又需要粗紡呢絨,因此新設粗紡廠33家,如中華、振豐、匯通、大公等。美綸廠趁進口造紙毛毯來源中斷,用湖州羊毛試制造紙毛毯成功,奠定了造紙毛毯專業的基礎。由于國毛資源有限,1942年章華、協新、寅豐、元豐等4家呢絨廠聯合創辦中國毛業公司,毛織廠也與呢絨商成立廠商聯合會,爭奪原料和市場。1943年羊毛被列為統制物資,一時發展起來的粗紡業頓感原料困難,除少數廠未全部停工外,整個行業奄奄一息。
0 u8 q2 N: ~7 ~8 X9 @1 F
: Y7 a, V* w( [
1943年4月,日商開辦上海麻工業股份公司,有 竺 麻 長 綿紡錠4364枚,竺麻短綿紡錠5200枚,織機425臺,帆布機5臺,水龍帶機5臺,寬幅麻織機33臺,以芝麻制造軍用麻線、麻膠布、粗麻布、麻帆布等。1944年日華麻業股份公司拆用英商怡和紗廠制麻工場設備,專制軍用麻袋,有黃麻紡錠2420枚,麻布機114臺,麻袋織機25臺。
. Y4 _' p3 J; j6 ?5 l2 v
' A: y' n' x- _1 H! m& j
絲織業在抗戰前期畸形發展。上海絲織業內外銷活躍,租界內絲 織 廠 首 先復工,即使原在日軍占領區而設備損失輕微的也經修配復工。到1938年底,老廠復工的已有106家,絲織機1500臺左右。1938--1941年,新開設絲織廠46家,絲織機971臺。1939年開工機臺達5285臺,總產量120萬匹??箲鸷笃?,上海海運斷絕,外銷受阻,生產銳減。1943年起限制用電,絲織業進一步衰退。到抗戰勝利前夕,除少數廠自己發電維持生產外,極大部分廠均已停業。
: U: [5 H6 M( S. B
. @, `- L6 S0 P* w n
1938年8月,日本在上海組建華中蠶絲股份有限公司,以控制長江下游地區蠶絲業。1944年5月,公司改組為與汪偽政權合作的華中蠶絲公司,一切活動聽命于日本軍部。
7 _3 K+ }, Z! {- l, p2 n
- K6 q0 n* Y. q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孚絹絲廠被迫停產。1938年 2月,更名為美商中孚 公 司 , 復業后年產絹絲30噸。1941年該廠生產規模擴大到5400錠,產品銷往印度及南洋一帶。
5 t0 ]2 B* X) k. ]! @
; J7 ~6 `/ D- \5 B
紡機制造業除抗戰初期內遷兩家外,八一三事變中被毀壞360家,損失1400余萬 元 。 抗戰前期紡機業畸形發展,業務繁忙。各洋行乘列強無暇顧及東南亞的機會,販運我國制造的針織機,出口南洋一帶和通過香港轉賣給內地。1938年開辦的泰利機器廠,在1939-1941年間,共制造和銷售棉紡機器4. 2萬錠,此外還有不少不成套的紡機出售。每萬紗錠售價黃金7000兩,一臺梳棉機賣200兩。該廠從開始時的30人激增到194。年底的1193人,兩年中資產增加4倍多。源興昌和興鴻昌機器廠制造和修配印染機器。環球鐵工廠制造A絲機。安泰鐵廠于1939年接受華商紗廠改裝大牽伸業務,發展也很快。錦昌機器廠生產的布機、漿紗機供不應求。但到抗戰后期,紡機業逐步陷入困境。
+ X5 u- B @5 \/ B
! X/ T# i6 o+ T' |4 _
隨著紡織 工 業 的 發展,科研和教育也有進步。1937年10月,永安一廠工程師雷炳林發明精紡大牽伸改良裝置及粗紡導紗雙孔喇叭,先后獲得中、美、英、法、印度等5國的專利權。
5 r# ^$ K2 P0 v& N6 J
& j+ {" ]6 o8 A
1939年新農式紡紗機試制成功。該機體積小、占地省、運輸方便,適合戰時后方生產,獲中央研究院發明獎及經濟部專利證。同年,中國染化工程學會在上海成立。1940年呂師堯發明兩層疊置式雙漿槽漿紗機,獲經濟部專利證。
6 C! h0 d& R5 @3 V. v/ D
* U2 G# e5 Y& `% T* X& T3 e7 }
1937^-1947年,南通學院(設紡織科)遷滬辦學 。 1940年由申新紡織總公司管理處資助,中國紡織染業余??茖W校創辦,學制3年。1941年該校附設紡織染業余高級學校,設紡織、染織兩科。1946年該校改為中國紡織染工程學院,學制4年。1940年誠孚紡織工業??茖W校開辦,1944年停辦,1946年重辦。1942年上海工業??茖W校創辦,設紡織、機械等科。
+ C2 c* K& G5 ]) v
& |' r4 ^% R1 H6 L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14:51
(五)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恢復階段 (1945^-1949年)
4 |) R' ?9 g# Q2 r3 b5 l
杭戰勝利后,上海紡織工業各行業均得到恢復和發展 , 但 不 久因內戰、通貨膨脹等,又停滯下來。
5 k8 a/ a) Z9 c4 p9 F5 o/ Y/ ]+ \( X
, f' ^2 ]" Q' p5 u* c$ P0 D
1946年 初 , 官 辦的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開始接收上海日商紗廠,并改組為18個中紡廠(共有紗錠88. 73萬余枚、布機1. 73萬余臺)。此外,還接收了6家印染廠,5家毛紡廠,制麻廠、機械廠各2家,絹紡廠、針織廠、制帶廠各1家,成為亞洲最大的紡織集團。
( E% L3 p# z& M e! r7 m+ `
% U0 M1 r. e/ R6 o3 |( Y! Q2 P5 f
1946年初,政府實行低外匯政策 (法幣2020元兌美金1元),鼓勵棉紡業 大 量 購 用剩余美棉,紗廠因此獲得大利,被稱為“黃金時代”。促織網。上海民族棉紡織業又一次掀起添機擴充和開設新廠的熱潮。至1947年,上海民營紗廠共有紗錠14。萬余枚、布機1.12萬余臺,與戰前1936年相比,分別增加14%和2900。不久,當局加強對民營紗廠的管制,直至實施花紗布的全面管制。上海解放前夕,各紡織廠工人相繼開展護廠斗爭,因此上海的紡織廠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1949年底,上海有棉紡錠274. 98萬枚,其中國營廠19家、131. 78萬枚,民營廠54家、143. 2萬枚,英商2家、5.85萬枚;另有布機2. 95萬余臺(不包括單織廠)。上海解放不久,各紡織廠全部恢復正常生產。
* B$ m5 w2 P" `+ H3 Y! p1 c! E
2 Q* s) t. k* V! b* {9 h' l$ t
1946年內衣織造業同業公會成立。 至 1 94 9年底,共有內衣廠300余家,織襪廠、羊毛衫廠、手套廠840余家,大部分為家庭手工作坊,大廠、全能廠為數很少,從業人員2萬多人,年產內衣衫褲1604萬件(條)、襪子9610萬雙。
3 s+ p" E/ m5 F7 U
- \. `3 `* c7 S% R# X/ F
色織業很快恢復發展。1947年上海機器染織 同 業 公 會登記在冊的色織布廠有475家,染紗廠59家,共有各類色織機2. 67萬余臺。但時隔不久,由于美貨傾銷,原料緊缺,通貨膨脹等原因,不少色織廠處于半停工狀態。
9 v6 B9 S! X( X+ I
# P: U1 z8 ]/ o9 s4 t- J; V* ]
巾被業恢復發展。1946年上海毛巾被 毯 同 業 公會成立,在冊會員廠225家,鐵機179臺、鐵木機444臺、手拉木機5882臺,月產毛巾63. 95萬余打、被單16. 63萬余條、絨線毯3. 75萬余條、毛巾被1.49萬條、浴巾7700條、臺布1萬余條、羅紗7500碼、白布100。匹、尿布8100碼,月用紗4814件。1947年以后,由于政府控制棉紗和外匯,嚴重限制了民族工業品的生產和出口,加上美國剩余物資大量傾銷,市場混亂,大部分廠或?;蜿P,全業又陷入困境。到上海解放前夕,毛巾被單廠減至171家(其中開工61家、停工92家、減工18家),月產毛巾42. 70萬余打、被單15萬余條、浴巾545打、絨線毯2. 72萬余條、圍巾6000打。產品銷往港澳、南洋各地的僅占30%。
+ y @3 l3 V: c$ f$ {4 ?& o# q
- }. O4 L1 X6 i, W- R, b( ]# ]% f8 \
線帶業恢復發展。1946年織帶、手 帕 織 造 工業同業公會均告成立。1947年中國飛綸制線廠新建廠房,增添設備,擴大生產,全廠有職工900余人,成為遠東規模最大、設備最新的線廠,月產木紗團超過2萬羅,其中出口占2/3,產品馳譽中外。利生寬緊帶廠生產的金獅牌提花襪帶,質量優良,列入上?!八拇蠊尽卑N產品。促織網。天??棊S生產的大佛牌金絲斜紋襪帶,行銷南洋各埠,供不應求。國產水龍帶采用麻紗為原料、改進打梭裝置后,耐水壓可至100磅,銷路已趨鞏固,生產開始有發展。1949年上海制線業已有廠40家、職工2400余人,年產木紗團4000萬打、繡花線9萬羅左右,以及少量蠟線、線球和塔筒線等;織帶業共有235家、職工4700余人,年產寬緊帶18. 6萬打、鞋帶66. 3萬羅、花邊商標255萬米、水龍帶6. 6萬米、軍用帶192. 7萬米及帆布褲帶35萬打。
- h# Q: f! R0 f7 q% f: {0 u
/ X2 ~7 {2 M4 e0 m J% k
1948年底,印染業已有中紡公司所屬 7家工廠和“ 家 民 營 印染廠,還有70余家手工印染的弄堂小廠。
% p. v( h/ p4 k ~" Z& w+ q& N
. s& I$ d- u: b0 v( a
毛紡織業很 快 恢 復 發展。1946年初,外商廠獲得原料首先恢復生產;下半年民營廠也陸續進口原料開工生產。其時,美國呢絨大量傾銷,使國產呢絨年銷不及全部生產能力的10%??墒?,1946-1948年出現了盲目的設廠熱,新設的毛紡織廠達40家,新增紡錠2. 6萬余枚,且都是國外用過三五十年的二手機器,更加深了上海毛紡織工業生產的落后性。1948年8月29日,國民政府公布《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強行執行限價政策,使上海毛紡織行業損失約2000萬元,許多工廠被迫停工,全業生產陷入癱瘓。
7 V: D0 |8 R6 Q- F6 {5 a w4 ?
8 u5 I S( S/ w0 c6 `2 X+ Y
抗戰勝利后,中紡公司接管了日商兩個麻紡織廠 , 并 將 日華麻業股份公司取自原英商怡和紗廠麻紡工場的設備仍交還英商,后來怡和廠曾開出麻紡錠1840枚、麻織機9臺,生產麻布出口南部非洲。1948年民營經緯麻袋廠開辦,規模為黃麻紡錠1740枚、麻袋織機64臺,至年底安裝并投入生產的僅有麻紡錠800枚、麻袋織機24臺、麻布織機16臺。
, v; b) ~5 P9 T# z/ U% z
# o3 V: }; B1 H
絲織業逐漸有所恢復。1946年上海復工的機器絲織廠約 360家,開工的織 機 約 4 600臺,當年共產綢60萬匹,尚不及抗戰前夕上海所產的1/3。以后,開工的廠家及機臺雖有所增加,但始終未達到抗日戰爭前的水平。1949年官辦的中國蠶絲公司成立,原華中蠶絲公司等敵偽產業歸其接管。上海解放后,該公司及下屬第一、第二實驗綢廠和嘉興絹紡廠一并被接管。
$ @; f' `2 _: v# B' O
! e( [3 A& ~. n( J, o
抗戰勝利后,中紡公司還接收了兩個機械廠,即第一紡機廠 (原豐田紡織廠鐵工部)和第二紡機廠(原內外棉八廠、振華鐵廠等)。1946年2月,中紡公司采用官商合辦的形式成立了中國紡織機械制造公司,下設第一制造廠(原華中豐田自動車廠)、第一制造分廠(原日本機械制造第五廠)和遠東鋼絲針布廠。當時棉紡織業曾快速發展,促使紡織機械生產一度繁榮。1946^ 1947年,全套紡織機械及主要紡織機部件的制造、零件的修配和修理,都得到了顯著進展與增長。如泰利機器廠在1946^1948年間陸續生產5. 3萬紗錠設備,1947年信義機器廠供臺灣大明紡織公司5000錠紡機一套。后來由于內戰、通貨膨脹與棉紡織工業停滯,紡機業陷于停頓。據1949年統計,上海紡織機械業有工廠262家,職工1. 15萬余人。
' R- O3 T: R2 M, j1 I) M
7 e& G. j f; g5 b( Q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紡織器材業曾發展到數百家,產量與品種也隨之增加。1946年 1 0月 ,上海紗管同業公會成立,1948年6月改名為上海市紡織用品工業同業公會,這段時期是紡織器材業的鼎盛時期。上海解放前夕,市場凋敝,全行業半數以上的企業關閉停歇。
+ b' E9 I. p: F" {) U. j9 R
! a! \' ~- A' d6 T; ^6 F
抗戰勝利后,除原有紡織院校外,又成立了上海市立工業??茖W校,設紡織、機 械 兩 科 ,學校附設高職班。1946年上海交通大學恢復紡織系。同年,文綺染織??茖W校創辦,設有染織科。同年,中紡公司舉辦技術人員訓練班,設棉紡織、毛紡織、印染3科,共辦了兩屆。
. z7 U2 M* J2 G+ M' h% @% O
' t& S( k2 V. t+ z9 s
這時,學 術 活 動也 比較活躍。1930年成立的中國紡織學會,總會設在上海??箲饎倮?,中國紡織學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中國共產黨上海地下組織領導下,1946年成立外圍組織— 中國紡織事業協進會,積極推進學會活動,并籌建學會會所。1939年成立的中國染化工程學會也恢復活動,創辦染化補習學校,設印染工程和應用化學兩科,分滬東、滬西上課。1948年在中紡公司原棉研究班基礎上組織成立中國原棉研究會,推動棉紡織廠建立原棉檢驗室并建立管理制度。
2 b/ M" K8 a9 i: f7 g9 X3 o
5 L: _. d: I( o! i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14:53
三、發展特 點
6 {$ S* k/ [& l+ {; Q: a8 y1 M
(一)全國最大 的 紡 織 工業基地
8 a7 ?) n+ v3 |1 B+ E2 Z( q% Z6 O( k
上海有優越的經濟地理環境和歷 史 條 件 ,交通便利,進出口貿易發達,很早就成為中國的金融、經濟中心,也是近代我國紡織工業發展最為集中的地方。從洋務派建設第一個棉紡織廠起,國內的官僚、買辦、工商業資本家就群起仿效,英、美、德、日等國的資本也接踵而至。紡織工業克服了重重困難,在競爭中不斷發展;紡織產業工人和科技力量也逐漸成長壯大。通過不到100年的發展,上海終于建成行業比較齊全、具有相當規模、技術和管理水平比較先進、對國計民生和紡織工業全局有巨大影響的重要紡織基地。1949年在全國紡織工業總產值中,上海占36.500;棉紗、呢絨、絨線的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1.2% ,78.3%和90.1%,均居各省市的首位。
% d' |. u" ], R; v3 O4 m1 a
7 f0 Z [3 h: @6 ?* {
(二)外商投資 的 焦 點
A. y5 I# B1 c8 `: I6 c
中國近代紡織工業中, 外 商 投 資占相當大的比例。在棉紡織業中,1897年英、美、德三國外商在上海就開設了4家大型紡織廠及接辦1家華資紗廠。1902年起,日商后來居上,收買了兩家華資紗廠,又創辦了3家紡織廠。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外商在上海共開設10家棉紡織廠,投資銀800多萬兩,紡錠近34萬枚、布機1686臺,占當時上海紡錠和布機總數的77%和68%。
# z5 t* m7 x/ R( Z' z
/ q' ?3 B5 n. P; _: O; e
1914年以后,日資 乘 第 一次 世界大戰的機會,加緊對華投資。到1936年抗戰前夕,日資紗廠已有紗錠133. 14萬余枚、布機1. 72萬余臺,占當時上海紡錠和布機總數的49. 9%和57.400(若包括英商紗廠,則外商紡錠和布機占總數的58. 2%和70.800)。日商對上海紡織工業的投資還有毛紡織業、印染業、麻紡織業、絲綢和絹紡業、針織業、紡機制造業等,其投資總數,按照日本人楊口弘的計算,約為2億日元(相當于法幣2億元左右),資本利潤率高達29.4%。
) u5 S+ h- W& A, @& S; E0 X: F
2 R3 y6 B, ]' M$ F- s6 v2 }
日商還利用 其 金 融 機構以貸款方式來投資、控制和兼并華資紗廠,如華資裕源紗廠、寶成第一紗廠、寶成第二紗廠、華新紗廠等均因無力還債而被日商兼并。
. B4 m. a6 w! \; z7 V/ d6 m
6 A* W) G5 k5 |) W' H# @7 ~
由于外商廠主對華工的殘酷剝削和人身折磨,因而激起了工人的反 抗 。
. x% S5 B, _" \9 f/ g
u0 l' e! \7 B, p% h* o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16:55
(三)競爭中形成一批紡織企業集團
2 Y% [! R+ ?" p7 i& P9 L! L s s
在苛捐雜稅的重重盤剝和外資紡織廠 的 排 擠 競爭下,一批民族紡織資本家成長起來。他
3 z, l5 l& M2 B) u& b3 V) ~% T
們精明能干,注重效益,經營方式靈活,重視產品質量和生產技術。在劇烈的競爭中,不少
4 z6 Q* s3 S4 F
企業還形成了企業集團,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以下5個:
1 a! S. l& \( E* L+ F
- Q# T5 O, {$ f$ U
(1)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上海創建的申新紡織股 份 無 限 公司,采取舉債發展企業,或伺機兼并舊廠,到1932年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集團,其棉紡設備占當時上海全部華資紗廠的一半。榮氏以“造廠力求其快,設備力求其新,開工力求其足”的方針,加快企業發展,增強競爭力。榮氏的申新三廠還建立了職員養成所、公益工商中學,培養自己的技術和業務人才。
5 \& n. }- u$ D7 z7 @
/ P g1 c, S: X5 P
(2)郭樂、郭順于1922年創辦永安棉紡織印染公司,到 1933年擴大到5個紗廠和 1個印染廠,除了派自己的子侄到國外去留學,學成回來抓工廠管理外,還請了日本專家。所以永安的技術和管理方法能跟上世界潮流,添置的機器設備都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有力地促進了產品質量提高和生產的合理性、科學性。
^1 q" \! N+ l9 ?
/ ]# d3 X: B2 @% N: H
(3) 1925年林斐成在天津創辦誠孚企業管理 公 司 , 1936年遷來上海后,改由童潤夫主持工作。童采取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實行技術人員治廠,充分調動技術人員的聰明才智,改善經營、管理和技術,使所屬廠起死回生。他廣攬人才,重視紡織教育事業,1940年設立了誠孚公司高級職員養成所(后改名為誠孚紡織??茖W校)。
7 k0 ^9 q4 {0 d3 ?5 @3 u2 _- V7 p, H$ |
; h0 N2 N! O+ _1 z
(4)劉鴻生從經營開灤煤礦礦務局買辦而成巨富,于1 92 8年 買 下瀕臨倒閉的中國毛絨紡織廠(原日暉織呢商廠), 1930年建成章華毛絨紡織廠。他重用專家,加強管理,在制織嘩嘰、馬褲呢、西裝呢等熱銷產品的同時,加緊多產駝絨紗,并擴大駱駝絨生產。九一八事變后,為迎合人民的愛國心理,趕制“九一八”為商標的薄嘩嘰投放市場。由于產品適銷對路,盈利豐厚,使章華成為當時最著名的毛紡織企業。
h8 y" g) [- C! ?' Y' [. M
8 J$ I: O% z4 j( `/ H) ]" z! Q
(5) 1921年蔡聲白出任美亞織綢廠經理后 , 銳 意 經營。他重視引進國外先進設備,不斷翻新產品,設立織物試驗所和技術研究委員會,開辦訓練所,設置實習工場、檢查所,嚴格把好質量關。同時,注重宣傳,贏得市場信譽。1936年美亞成立關棧廠,在國內外設立管理處、辦事處、推銷處、發行所等機構,以開拓廣闊市場,產品深受歡迎。在蔡聲白的主持下,美亞集團發展成為全國絲織行業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企業。
6 c2 z4 d9 e6 C1 q
+ E* T9 d. E2 }9 k3 h @
民族資本家由于歷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要壓迫工人,從而引 起 工人 的 反抗。如1934年3月3日,美亞綢廠工人抗議資方減發工資全體罷工;1948年2月2日,申新九廠工人罷工而遭國民黨軍警鎮壓。
! B+ ~( h& n( |# {; ?" X; G) ?
S, z! b+ u: `6 Y0 k
但是,上海的民族 資 本 家 是有愛國心的,不甘心屈服于帝國主義。上海解放前夕,絕大多數民族資本家如榮德生、郭棣活、劉靖基、劉鴻生等都留在國內,迎接解放。
" u$ ^5 l; M3 M" R' P6 A4 j% Q
' ?) I! Z. b2 x; x
(四)擁有一支強大的工人隊伍
9 j3 @2 v; h5 _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 海 紡 織工 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早就組織起來。1922年3月19日,上海紡織工會浦東分會成立,與會者300余人。同年8月5日,上海絲廠女工早期組織“上海女子工業進德會”成立。1925年2月18日,上海日商廠工人舉行第一次反帝大罷工,后釀成震驚中外的五冊慘案。1926年、1927年,上海紡織工人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武裝起義。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商內外棉、日華、同興等22家紗廠工人代表組成上海市日商紗廠工人抗日救國會。上海解放前夕,各紡織廠在中國共產黨上海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以上海工人協會會員和中國紡織事業協進會會員為骨干成立的各種形式的護廠隊,為工廠能完整地保留下來作出了貢獻。
2 u5 @/ z+ f) R% X$ U0 F- @
: m% r- g" U: P( C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16:58
(五)擁有一批技術人才
4 a% V S4 s! E. a) {# U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 一 批從 國外學成歸來的紡織專家成為民族紡織技術人員的先驅。
% V1 u' I4 h' K
7 U: J% o( d. _3 j! U
1930年由朱仙舫發起,組織中國紡織學會,舉辦紡織夜校和紡織技術養成所。他親自任教,并寫成《理論實用紡織學》。這是我國首次出版的近代紡織專著。
4 q+ l7 m- o" ?0 z' ~) X
8 p6 ~0 H) P- r8 N* L
1937年抗戰爆發后,上海掀起辦校高潮,至1949年共創辦 6 所 紡 織院校。正規院校和職員養成所等企業培訓機構,為上海以及附近地區培養了大批紡織工程人才??箲饎倮?,中紡公司舉辦技術人員訓練班,系統總結和整理了日資在滬各廠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了骨干。
% X, K! U. D! `
! J- _. a3 H* M0 F7 G- V& q2 K% u, Z
無 論 是 國外歸來的技術專家,還是國內自己培養的技術人才,在發展紡織工業的過程中,促進了紡織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個時期出現的紡織新技術,有從國外學習引進的,如諸文綺的棉紗絲光技術,宋鎮洋的雙宮絲A絲機等;也有自己獨創的,如周景胡的色織小樣機,雷炳林的細紗大牽伸改良裝置及粗紡導紗雙孔喇叭、新農式紡紗機,呂師堯的兩層疊置式雙漿槽漿紗機等。同時,在同舶來品的競爭中,敢于同西方列強較量。毛紡業創造出彩條、水波紋駱駝絨,將外貨駝絨擠出了中國市場;英雄牌、皇后牌、小因牌絨線敢于同英商蜜蜂牌絨線一決雌雄;色織業的發展,改變了外貨占領中國市場的局面,并使部分產品打入東南亞和港澳市場;飛輪牌木紗團也打退了英國的鏈條牌木紗團,等等。
8 @2 Q- Q: M2 q7 a
1 ^8 ?0 r+ F& Z8 A2 k
為了同外商競爭,上海技術人員千方百計地學習和吸收外國 的 先 進 技術和管理經驗。有的技術人員為了學習日廠技術而到日廠當工人??箲饎倮?,中紡公司曾留用了部分日籍工程技術人員,借助他們的業務專長,委以一些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以便吸收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多種專業訓練班、研究班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舉辦的,都收到一定的效果。中紡公司工務處還組織各行業工廠制訂經營標準,匯編成《工務輯要》,對于促進各廠改進經營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
5 }; F( b* t2 W
, V _ x N) M w, G, B6 b
(六)屢創名牌, 開拓 國 內外市場
3 B7 d5 P3 w1 b
據1949年統計,全國紡織技術人 員 約 80 00人,其中一半以上在上海。全國紡織工人文盲和半文盲約占70%左右,而上海紡織工人這一比例在45%以下。在這以前雖無統計,但上海職工的素質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職工的技術和經驗,為歷年創造名牌紡織品提供了主觀力量;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又形成了其客觀需要。
+ P4 p' [6 I; n4 d) v9 a7 k$ B
# P& S3 O! W( K
早在20世紀20年代,上海申新一廠16支人鐘 牌 棉 紗 ,就被上海物品交易所樹為標準紗。30年代,申新九廠的20支金雙馬牌棉紗,也成為當時上海華商紗布交易所的標準紗,產品遠銷南洋群島。日商裕豐紗廠的龍頭細布被選為190士林布的專用坯布,而士林藍布為當時農村婚嫁必備的衣料??谷諔馉帟r期,華商紗廠紡出了高支精梳燒毛紗、專用針織紗和毛巾紗,提高了紡織品的檔次,并且開拓了第一代輪胎簾子布、工業用布等??箲饎倮?,華商紗廠開始用進口粘膠紡制中、細支粘膠人棉紗。
0 j2 p6 P! k+ g5 s- I" ?9 b
, @) i3 V% |' t E) B6 V( V
20世紀初,西洋染料輸入,達豐染織廠 的 雙 童 牌精元羽綢、嘩嘰和四喜牌元貢,仁豐染織廠的蘭亭圖牌士林布,光華機器染織廠的海昌藍布等都十分熱銷。
6 V( [1 }& X) Q$ W
) T4 y- e/ R7 w7 t: k4 h2 u
色織業創出了線呢、府綢和絨布、直貢等新品種。漢陽手帕廠、 寰 球 手 帕廠等先后推出60支、80支、100支高檔棉織緞條手帕,寰球廠、九星廠還推出十二生肖手帕、雙面緞條提花手帕等,其中寰球手帕廠的100支線特號手帕可與英國名牌塔牌產品相媲美。
1 {2 X, X, T* u) s
* x& A4 @' P- \1 ~
毛紡織品先是老虎牌、仙鶴牌駱駝絨與舶來品競爭,接著英雄牌、小固牌、 皇 后 牌 精紡絨線爭相登市。精紡呢絨有嘩嘰、華達呢、凡立丁、花呢、啥味呢、派力司、直貢呢、駝絲錦,粗紡呢絨有國毛粗紡呢、女式呢、平厚呢、海力斯、法蘭絨等,并已開始生產長毛絨和造紙毛毯。
% p) ]' B/ x! `2 B' `
J. U/ |) [6 h. V; A
絲綢業 有 真 絲 為原料的物華葛、天寶葛。美亞織綢廠的六號葛、單M、雙絡、給緞、喬其紗等,內外銷均受歡迎。真絲與人造絲交織的產品有花巴黎緞、留香給、克利緞、雙面緞、和合給、金絲絨等。人造絲與棉紗交織的羽紗線娣、文裳葛和全人造絲織品明華葛、無光紡、黑白M等,受到城鄉人民歡迎。美亞廠的鴻禧葛(真絲被面)、大誠廠的格子碧絡,貨真價實,名噪遐邇。
& }! B& J# q! L* I4 k
/ ^4 [" V1 [! B1 w2 A; _: s
針織名 牌 , 內 衣有鵝牌、僧帽牌、飛馬牌、菊花牌、金爵牌等;襪子有康福牌、金杯牌、狗頭牌、鏈工牌、花籃牌、司麥脫牌等。此外,還有綠葉牌雪花棉毛衫。
) o5 r5 C- E+ i% s9 _1 D0 F4 t
! Q9 d5 Q7 ^9 u. e, U$ T
巾被產品歷史悠久,名聞遐邇的有三友實業社的三角牌毛巾,錦樂毛 巾 廠 的 皇后牌雙面印花巾,民光織物社的民光牌印花被單,萃眾毛巾廠的鐘牌414毛巾,太平洋織造廠的船牌英雄被單,大統染織廠的色織大方格被單。
" G& z( ?! I: b0 r/ c0 e1 s: k
+ ~$ M' U' z- R q; i
線帶業的名牌有飛輪牌木紗團,金手牌 、 紅 獅 牌、金錢牌、帆船牌線類產品,金龍牌寬緊帶,金絲牌各種寬緊帶、吊襪帶、背帶、襪圈,蜜蜂牌鞋帶等。
6 X% L; Y( S, e) ^: s0 n
$ I/ I' ?) W2 I' A) J
服裝業中的司麥脫襯衫和ADK雨衣等產品,也頗受群眾歡迎 。
* B. P) \2 L5 }# M/ ]7 j% D
2 h1 t; ]! H0 X; v
作者:
紡織705
時間:
2023-6-4 17:00
(七)租界內短暫的 “孤島繁榮”
! a7 {! g: ~% T6 B7 r) b- y; F
上海租界是我國最早形成的租界 ,也 是 面 積最大、僑民最多、經濟最發達、政治地位最重要的租界。租界當局為了避免戰火燒入界內,損害他們的利益,就憑借在中國的武力,宣布“中立”o 1937年10月底,日軍攻占上海,四周華界和公共租界的蘇州河以北部分都被日軍侵占,只有公共租界的蘇州河以南部分和其越界筑路區以及法租界,成為中立的“孤島”。
0 \3 t* A1 m& x6 Y: R
+ F4 g: W3 f5 B# O. l3 T
初期界內一切照舊,機關照常辦公,特區法院照常開庭,江海關照常向進出口貨物征稅,抗日的報刊雜志等也照常出版。同時,_仁海租界與外國的海上交通并未被切斷,入港的外國商船運入所需的糧食、煤炭及工業原料等,并將當地生產的工業制品運銷國際市場。當時,上海華界及附近地區的大批中國工廠遷入租界,內地的大量資金流入界內,并有約300萬難民擁入,使上海租界有足夠的設備、資金、勞動力以及450萬人口的巨大消費市場。一時上海工業畸形發展,上海租界進入有史以來最繁榮的階段。
5 Y; L1 f0 F: T' Z, Z7 h# Z' ? s) r- B: G
. T7 O) W- y& ^+ l! }0 b
“孤島繁榮”以中小企業為主,以輕紡工業為主, 其 原 料 、燃料依靠進口,運輸靠外輪。這時紡織工業各行業都有發展。1938年新設紗廠9家,棉紗暢銷內地和南洋,而且成為投機囤積的籌碼。工廠可以出售棧單以牟利,因而利潤大增。
. t( E z9 C& P) o) F6 F
- z# p+ v% O1 e/ X. c/ @
1939年 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作為德國同盟國的 日 本 軍 隊加緊封鎖,海外原料采運、界內制品銷售都發生困難,對外貿易萎縮。從1940年下半年起,由于界內游資過多,投機盛行,出現物價上漲、產品滯銷、工廠停工等經濟衰退現象。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占公共租界。
6 l4 S/ _- T$ `. ?' L
9 ]+ c6 t6 f, ^) d, R$ z' h
歡迎光臨 促織網 (http://www.35722a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国产成版人视频直播app|欧美日韩在线亚洲一区蜜芽|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字幕|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