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D: A% h! O8 }; q$ H 優化結構,開放合作。優化區域布局,加強國際合作,推進數字化轉型,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和兼并重組,培育龍頭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鞏固提升產業競爭力。" O$ H% U& O3 ~8 a A$ E7 Q
8 x& d* k+ m1 i" b/ k
綠色發展,循環低碳。堅持節能降碳優先,開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建設,加強廢舊資源綜合利用,擴大綠色纖維生產,構建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3 D. r i# Q) |5 F/ _& o' J/ q
9 i) v6 v, ? H. G! P9 u
引領紡織,服務前沿。增加優質產品供給,優化高性能纖維生產應用體系,培育纖維知名品牌,拓展纖維應用領域,從原料端引領紡織價值提升,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5 f! y0 [7 z' T" U2 N8 O* S8 [) }7 g
' O$ ^ Y+ ?0 ^4 k) x; c; p6 m
?。ㄈ┌l展目標" M9 X0 e% ^" y) C3 e
7 C% [+ H# @' Z0 C
到2025年,規模以上化纖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化纖產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穩定。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行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高性能纖維研發制造能力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達8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80%。綠色制造體系不斷完善,綠色纖維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學纖維和可降解纖維材料產量年均增長20%以上,廢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規模進一步發展,行業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形成一批具備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設化纖強國。 & o3 H* f; Q; E6 ^# _3 @' O+ ?) H1 a 二、提升產業鏈創新發展水平) h) q: n, r. f" A* x; H0 s
" }7 S8 m4 S3 [" \3 C
?。ㄒ唬┲蝿撔禄A。打通理論研究、工程研發、成果轉化全鏈條,形成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創新主力軍作用,開展前瞻性纖維材料研究。增強國家級、省級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服務能力及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加強關鍵裝備、關鍵原輔料技術攻關,推動生物基化纖原料、煤制化纖原料工藝路線研究和技術儲備,增強產業鏈安全穩定性。 . Y; O8 w2 |- p2 y, J5 j h. `+ C/ _ F/ q# u% E
?。ǘ﹥灮瘏^域布局。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在符合產業、能源、環保等政策前提下,鼓勵龍頭企業在廣西、貴州、新疆等中西部地區建設化纖紡織全產業鏈一體化基地,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形成高效協同供應鏈體系。引導化纖企業參與跨國產業鏈供應鏈建設,鼓勵企業完善全球產業鏈布局。- \% I. v1 c, _! Z! I4 e% K0 _3 [
2 s3 Y' A) X) Q' v ?。ㄈ┡嘤齼炠|企業。鼓勵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加快業務流程再造和技術升級改造。支持龍頭企業集聚技術、品牌、渠道、人才等優質資源,增強供應鏈主導力,為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提供共性技術輸出和產業鏈整體解決方案。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 [6 G, M- C& e; N7 f. H; R) o( Y